《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第一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一位同学手拿话筒站到台前)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哪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生: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
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
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
师:你能介绍一下琅琊山吗?(播放琅琊山视频资料)
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
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
(播放醉翁亭图像)
生: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那我们知道“醉翁亭”这亭子的来历吗?
生: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当时的太守欧阳修。
师:我们经常到各地旅游,如何把我们在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呢?《醉翁亭记》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示范。
现在我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第三、四段以记叙为主,叙述人物游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写景主要突出“美”的特点。
笔下所绘山、林、泉、亭,无处不美;四时朝暮变幻,无时不美。
师:作者写景时是按什么循序展开的?生:作者写景是按由远而近,由静到动展开的。
师:叙事时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播放“宾客宴”的画面)写了滁人游、宾客宴、禽鸟归、太守醉等内容。
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师:怎么理解“醉翁”这个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欧阳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师:我们又如何理解他“醉”这个现象?
生:从“饮少则醉”来看,作者并不胜酒力,而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看出欧阳修之醉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秀美,百姓安居乐业。
师: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么字概括?生:可以用“乐”字概括。
师:本文在山水风光的描绘,游人活动的叙述中抒发了个人情感,抒情贯穿全文始终。
作者是如何写“乐”的?
生:全篇共用了十个“乐”字。
第一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现“乐”字,与结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形成首尾呼应;“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进一步抒发情感。
师:作者借游山玩水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师:作者为什么要寄情于山水,从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当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
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作者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师: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反思:
这节课以游览的形式进行,符合教材内容,迎合学生的心理,同时便于展开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表演(导游)、看视频、播放音乐等手段辅助讲解效果更佳。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教学内容偏重于介绍游览顺序、地点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不足;
2.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知识讲得不是很细致,一些必要的实虚词用法和语法知识没有讲解。
3.应该体现出探究的内容,比如让学生提一些质疑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可以由学生代替教师主持游览,可能学生感觉更真实、效果更好
第二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积累古实词。
2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围绕线索叙事的方法。
4了解作者的政治抱负。
重点积累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难点文章写法及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抱负课时分配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弄准字音。
2 掌握欧阳修的知识。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下列词语,矫正字音。
滁州林壑蔚然琅琊潺潺翼然林霏晦明伛偻提携酒洌山肴野蔌宴酣弈颓然阴翳庐陵(2)要求学生解说欧阳修的知识,说明文章写作背景。
2.导入历史上,有一位很有名的大文学家,晚年他自称“六一居士”,哪六个一呢?“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其中,他自称醉翁,为什么叫醉翁啊?我们学习他的《醉翁亭记》,来了解一回。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1)指名读全文。
(2)学习第一段---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第一段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
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者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概括文意---醉翁亭地理位置,亭名由来。
点题---山水之乐 4练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滁州林壑蔚然琅琊潺潺翼然林霏晦明伛偻提携酒洌山肴野蔌宴酣弈颓然阴翳庐陵(2)译句子
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者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反馈训练
(1)读文,注意字音(2)口头解释一二段 5.知识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二段,了解了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由来,对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希望大家课下仔细领会。
6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文学家史学家被贬滁州醉翁亭地理位置亭名由来
【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
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师:这是一篇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生: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走进课文
师:请听《醉翁亭记》的朗读录音。
师:(朗读毕)是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听着优美的散文,我们是否已陶醉其中了,下面播放一组图片,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领悟其意境,并借用文中与之意境相近的话说说。
(播放图片)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生:峰生: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生:水落而石出者
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师:以上展示给大家的是课文的一景————生:山水之乐。
师:本文像这样有声有色的画面比比皆是,如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让大家欣赏一部分,其余部分请大家课后尝试着把它画出来。
一幅幅画面看似零散,但仔细一看,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你们能说说体现全文的文眼是什么吗?生:乐。
师:文中写出了谁“乐”?(生思考,师稍提示)生:太守乐,
众宾乐,滁人乐。
师: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生:太守享受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最重要的是与民同乐;众宾是从太守游而乐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师:请大家用笔圈出主要的动词,并想想这些动词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又在我眼前掠过。
(全班异口同声背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滁人乐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写百姓之乐有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生: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生:我补充一下,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欧阳修被贬滁州,虽然经历坎坷,但他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不计个人得失,励精图治,因而使原本贫穷的滁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师:我觉得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对欧阳修的为人心境作了很好的剖析,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了。
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读着别人的书,也在被人读着,当我们翻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体验会被它激发,我们的一些想法会随着文字显现出来,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或者一合适的角度,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赏析。
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
(过渡,进入第三部分)教师示例: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仿佛身临其境。
一幅山水画卷在我脑海里铺开了。
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耳边似乎传来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见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早晚变化不同的四季景色。
我真想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的,只有你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你才会有幸感受到那仙境般的美景,而此时生活中的一切不平静都将抛在
脑后。
生:从《醉翁亭记》中,我仿佛看到了亭子的坐落,周围的环境,它的建造及命名,它的晨昏及四时景色,那花的春天,浓绿的夏天,清爽的秋,以及雪白的冬。
游人的熙攘,野宴的欢乐,太守醉后的神态……那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让我流连忘返。
生:看了这段文章,仿佛陷入其中。
生:虽然在宴会上没有丝竹音乐的助兴,但是流水的声音,风吹竹叶动的声音,却汇成了美丽的旋律,使宴会不但没有因为缺少丝竹而失趣,反而增添了几分色彩,衬托出了宴会的
高雅品味,使人感觉到太守的乐民之乐,如桃花源般的生活。
不同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腐败生活,让人感觉到太守亲近于民的和蔼态度。
三、课堂反馈
学习《醉翁亭记》后,请与《岳阳楼记》对比,谈谈作者各抒发了什么感情?他们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谈看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生:两篇文章的作者经历相似,范仲淹与欧阳修都是被贬而不消沉。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下课
【教学反思】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
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
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
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
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
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
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
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
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
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
这就是性情中人。
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
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第三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它描绘了一幅幽深秀丽的山水风景画,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太平盛世图,寄托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大胸襟,结构精巧,语言出色,诗情画意,无论其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教授这节课时,第一节课任务仍然是诵读和积累,早读时教师做范读以正字音,习其句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朗读并初步感知文章,课上由欧阳修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导入,然后简单点出这篇文章的文学地位,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板块先诵读,诵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先站起来,然后老师指导朗诵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姿态、口型、感情等,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含“也”句子很多,结合对背景的理解和文章的初步了解,学生们能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能在配乐的引导下很好的表达出那种喜悦的感情来。
全班集体朗诵之后,教师再做评
价,然后根据评价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导把文章的第一段再朗诵一遍,要求学生在朗诵时后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的表达,读出美文的美感。
紧接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学积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边读边翻译翻译的时候遇到一些不会的可以全点批注以待交流。
翻译完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比较重要的句子,然后三号上黑板展示,四号在下面给二号把重要的句子说一遍,一号在边上指导,等到黑板上的展示完之后,一号上黑板点评,然后再让几个学生把翻译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和值得学习的地方汇总性评价,完成这些之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题,这时候学生站起来,先让班上的小组间交流,然后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再做讲解,最后又留出几分钟时间对本课学习的只是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的最大收获是,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交流掌握,尤其是个别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可能已经翻译了课文,没有再一一叫人起来展示逐句翻译。
在学习时老师强调了翻译要学会用已经积累过的知识学习文章中见过的字词,没有见过的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课下注释,亦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询问老师得到答案,另外要学会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就容易发现和积累一些文言现象了。
通过这节课发现,有时候随着学生积累的增多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没有必要把文章再逐字逐句翻译,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容易集中那些差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优生的培养。
第二课时,学生在笛子《姑苏行》中朗诵文章之后,导入第二节课的学习。
第一环节感悟,第二环节赏析。
感悟每段都讲了什么,感悟文章优美的意境,高雅的情趣,精巧的结构和清丽的语言。
在感悟中品析作者为什么要那样放置醉翁亭引出层层烘托曲径通幽的手法,为什么要讲滁人游山玩水以示太守治理有方政事清简,为什要说太守与民同乐点名醉翁之乐实为要旨,为什么要写禽鸟嬉戏、随从欢饮以衬太守之乐自得其乐。
学生经过启发和引导,能够很好的品析出文章写法上、语言上、结构上值得品味的美点,甚至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们出其不意说出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典范,倡导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中感悟美,在美景中思考社会与人生,真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美中不足,最后安排的名家赏析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展示,相信得到这样的美学启发,学生会将这篇优美的散文牢记于心,并从中学习醉翁那种醉情山水,积极旷达的情怀,身处逆境却激流勇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四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醉翁亭记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篇1
这堂课与质地考究的优质课相比,它还差得很远,课堂容量较大,时间有些紧张,在前面语言描述画面训练时,安排画面较多,战用了大部分时间。
但作为一堂实效课,已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堂课,该怎么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并且从这堂课中受到教益,在以后的学习中引以为戒,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的句子。
文章一起笔,仅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
作者的这一句“环滁皆山也”历来被誉为锤炼字句的典范。
二、全文共用21个“也”字作句尾,用了25个“而”字,是否显得累赘?其语言风格是:欧阳修重视文中情绪变化与节奏变化的协调。
他的散文呈现一种流转、抒情性和音乐感都很强的风格特点。
文中“也”字作句尾,共出现21 次,构成咏叹的额声调;又将骈文中对偶相映的句法变化使用,时散时偶,句子的字数时齐时不齐。
这样,既有明晰的节奏感,又流动摇曳,作者内心淡淡的孤独、怅惘之情在这种咏叹的节奏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同时,作者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篇2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而我对它的精巧结构觉得实在是感叹再三。
散文要
散,但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画卷,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
原因是其中有一条线,即作者的主观感受──“ 乐,醉中之“乐”。
文章的起承转和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
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个“乐”而展开,构成统一的整体。
真是“散”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真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篇3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
课后我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
我认为课前我们可以运用作业导学,这样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
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
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
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
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课前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于本节课,因为我课前准备不充分,学生自然预习也做的不够充分,缩减了课堂效率。
再就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设计的环节太多。
总想着如何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