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沙俄时代的谍报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俄时代的谍报工作
苏联情报机构拥有多种情报搜集手段,但谍报工作是其获取情报的主要来源,这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主要依靠技术手段获取情报的方式形成了?明对照。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多种多样,但俄罗斯的谍报传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
正是俄罗斯复杂的历史背景为其谍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实际上,苏联谍报工作中表现出的特点,大都可以从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印证。
俄罗斯发源于公元9世纪的留里克王朝。
公元862年,留里克攻占了诺夫哥罗德,建立了诺夫哥罗德公国。
882年,诺夫哥罗德公国攻占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
1240年,蒙古军攻占基辅,此后200年,俄罗斯处于蒙古人的控制之下。
1480年夏,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蒙古军队,俄罗斯从此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
进入16世纪以后,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完成了领土的统一。
统一的过程也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
在统一过程中,原来各公国的王公贵族臣服于莫斯科大公,但还享有许多特权,由王公贵族组成的“贵族委员会”把持了政权,不征得它的同意,大公既不能颁布法令,也不能处理重大的司法纠纷和外交事务。
1547年1月亲政的伊凡四世改组了中央国家机关,设立?管各部行政事务的衙门,限制大贵族和教士的课税特权。
改革加强了沙皇的中央集权,但是大贵族仍然保持相当的实力,他们伺机背叛沙皇,甚至里通外国。
伊凡四世一方面用酷刑来打击大贵族的反叛行为,另一方面推行“特辖领地制”,企图彻底铲除贵族分立势力的根基。
1565年,伊凡四世建立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警察组织近卫军(Опричнина),以对付向皇权挑战的封建领主。
近卫军向伊凡宣誓效忠,而伊凡也把被废黜的贵族的产业赏给近卫军将士。
Graham Y ost, The KGB: The Russian Secret Police from the Days of the Czars to the Present(Facts On File Inc., NY:1989),p.12.由于沙皇的统治并不稳固,对皇权的威胁始终存在,秘密警察就成了沙皇维护皇权的手段之一。
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外,沙俄的阶级矛盾也十分突出,频繁的农奴起义是俄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始于1667年的斯杰潘•拉辛起义席卷整个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沉重打击了沙皇政府。
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但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在沙皇尼古拉执政期间,俄国发生了700次起义。
尖锐的阶级矛盾使沙皇?权意识到加强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也为秘密警察的生存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此时的秘密警察组织还不是常设性的机构。
秘密警察组织帮助沙皇对付叛乱的贵族,但其过大的权势往往成为皇权的威胁。
尾大不掉的秘密警察使沙皇如芒刺在背,不得不取消了事。
但是,维护皇权又离不开秘密警察,所以历代沙皇都建立了自己的秘密警察组织。
如近卫军在伊凡四世去世后被取消,彼得大帝在当政15年后又建立“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公署”(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й Приказ),该组织在彼得去世4年后被取消,继位的安娜皇太后两年后建立秘密调查署。
1826年7月3日,为了对付“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尼古拉一世建立了帝国办公厅第三处(Third Section, Imperial Chancellery),负责人是本肯多夫伯爵。
第三处在全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谍报网。
1833年,一位美国使节向总统报告说:“根本雇不到一个不是秘密警察成员的佣人。
”〔美〕杰弗里•里彻逊:《剑与盾——苏联情报与安全机构》,时事出版
社,1989年版,第2页。
本肯多夫每年要向沙皇提供一份《公众舆论概览》,名称是《俄国的士气和国内的政治形势》。
他认为,公众舆论之于政府,就像地图之于战时的军队总司令一六重要。
Christopher Andrew & Oleg Gordievsky, KGB: The Inside Story of Foreign Operations from Lenin to Gorbachev(Hap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0), p.18.但是,第三处的控制只限于首都和几个大城市,在广阔的农村地区,第三处根本无法控制。
1880年8月,第三处被解散,沙皇另建立了国家警察部。
警察部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常设的安全机构,它下设中央特别部(Особое От деление)和安全处,负责调查政治犯罪。
中央特别部的目标是企图颠覆沙皇政权的敌对势力,包括国内外的敌人,流亡国外的持不同政见者,处于沙?统治下的非俄罗斯民族的民 主义者,等等。
对沙皇政权而言,来自俄国内部的威胁与来自俄国境外的威胁并无分别,其目的都是要颠覆沙皇政权。
因此,中央特别部不仅在国内从事监视活动,还把其监视的视线延伸到境外。
中央特别部国外处在沙俄驻法使馆设立了办事处,其谍报网遍布西欧各国,监视流亡在这些国家的俄国移民。
为了挫败反对势力的活动,国外处还努力渗透各移民组织,从内部破坏移民反对沙皇政权的努力。
与传统的安全机构不同,中央特别部出现了较明显的职能分工。
它下设4个业务处:对外处在境内活动,从事对嫌疑分子的日常监视工作;对内处负责对革命组织进行渗透;国外处在国外活动,主要集中在法国、瑞士、英国等俄国革命者和持不同政见者较集中的地区;中心处负责掌管双重间谍。
这种职能分工与后来的苏联谍报工作极为相似。
刚开始时,安全处仅在各大城市建立办事处,后来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重要城镇,这些机构合并称为政治侦探局(Охрана)。
秘密警察渗入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到处都有秘密警察的眼睛,所有的信件都被拆检。
在圣彼得堡,甚至有一家专门商店为秘密警察提供昼夜化妆服务。
秘密警察有权对任何人进行监视,有权不经审判把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对重要案犯有权不经审判而判处死刑。
1903年,彼得•司徒卢威曾评论道,俄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基本差别在于政治警察的无处不在,连沙皇制度的生存也依赖于它。
Christopher Andrew & Oleg Gordievsky, KGB: The Inside Story of Foreign Operations from Lenin to Gorbachev(Hap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0), p.21.
沙俄时代的谍报工作对布尔什维克影响很大。
西方情报史研究者认为,苏联谍报机构对其对手的渗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模仿了沙皇时代的谍报技巧。
契卡最早的工作手册《情报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契卡情报工作方法简介》的作者德米特里•加甫里洛维奇•叶夫谢耶夫对沙俄政治侦探局的谍报技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认为,尽管契卡是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机构,但它必须不断地学习资产阶级情报机构的经验和技术。
Christopher M. Andrew & V asili Mitrokhin, The Sword and the Shield:The Mitrokhin Archiv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KGB (New Y ork:Basic Books,1999),p.24.
进入近代以后,俄国的军事情报工作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俄国另一支重要的情报力量。
这其中,近代的资产阶级军事变革对俄国军事情报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从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世界军事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
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的规模在逐渐扩大,战争的残酷性也大大提高。
新的战争形态对战争指挥、作战形式、后勤支援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789年爆发的法国革命使全欧洲都卷入了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使传统的军事体制彻底瓦解,国王的战争变成了全民族的战争,国王的军队变成了国家的军队。
由于作战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向在战场上居于统帅地位的国王不得不让位于经过技术和科学训练的专业人才,总参谋部指挥体制初具雏形。
〔德〕瓦尔特•戈利茨:《德军总参谋部》,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5页。
在这一指挥体制下,原先时断时续、缺乏连续性的军事情报工作成为总参谋部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于总参谋部的军事情报机构也成了常设性机构。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各大国普遍成立了军事情报机构。
1863年,沙俄军事领导人也意识到在总参谋部设立协调机构分析情报的重要性。
由于俄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俄国陆军部长D.A.米柳亭发起了一场改革运动。
通过改革,俄军建立了一个隶属于总军需官的参谋组织,下辖一个负责搜集情报的小组。
Bruce W.Menning,Bayonets before Bullets:The Russian Imperial Army,1861-1914(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s,1992),pp.16-17.1903年,根据前总参谋长奥勃留契夫(N.N.Obruchev)的建议,俄国陆军的大参谋部也重组成现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下设第一军需部(First Quartermaster General Directorate)、第二军需部(Second Quartermaster General Directorate)、副官长办公室(Adjutant General)、军事联络部(Military Communications General Directorate)、军事地形部(Military Topography General Directorate)等五个机构,其中第二军需部又设立两个机构?分别负责战争动员和军事统计及情报工作。
Bruce W.Menning,Bayonets before Bullets:The Russian Imperial Army,1861-1914(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s,1992),pp.97-98.
受传统军事战略的影响和人们对情报工作认识的局限,当时的情报工作水平不高。
关于传统军事情报工作的局限性,可参阅高金虎:《美国战略情报与决策体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9页。
各国主要通过外交官和新闻记者从公开来源搜集情报,偶尔也从情报掮客手中收买情报,很少有以情报为职业的专业特工人员。
但是,沙俄的对外谍报活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俄国特工车尔尼科夫(Tchernikov)成功地获取了拿破仑侵略俄国的计划。
一位化名弗格上校(Colonel Figure)的俄国特工穿梭于战线之间,把获取的机密情报送回俄国。
在但泽,他竟然被当作法国军官,受命把一份机密情报送给拿破仑。
Graham Y ost, The KGB: The Russian Secret Police from the Days of the Czars to the Present(N.Y.:Facts On File Inc.,1989),p.13.在整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谍报成为俄军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情报来源。
当时俄军情报工作的重点是德国、奥匈帝国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俄军认为,出色的情报工作可以弥补俄国的落后。
William C.Fuller,Strategy and Power in Russia?1600-1914(New Y ork:The Free Press,1992),p.344.在招募间谍时,俄国陆军十分重视数量的威力,认为数量可以弥补质量的不足。
这一传统为苏联谍报工作所继承。
当时所有的军事情报都必须由军事教育委员会分析整理后上报总参谋长,但由于沙俄政府逐渐解体,俄军的情报搜集和分析工作也分散在几十个松散的机构里,这些机构很少就情报问题进行交流,更不用说协调和合作了。
Raymond W.Leonard, Secret Soldiers of the Revolution: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1918-1933(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p.2.随?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俄军总参?部经历了又一次改组。
总参谋部被重组成总军需部等三个主要机构,总军需部下属的第一军需部负责作战计划、军队动员、调动和情报。
William C.Fuller,Strategy and Power in Russia,1600-1914(New Y ork:The Free Press,1992),p.218.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军情报部可以通过驻外武官、各军区的情报部和谍报网获取情报。
1909年,情报部开始出版一种名为《总参
情报部手册》(Сборник Глав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的绝密刊物。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种刊物总共发行了62期。
Raymond W.Leonard, Secret Soldiers of the Revolution: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1918-1933(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p.3.1912年,俄军总参谋部模仿德军参谋手册,发布了《俄军野战勤务条例》(Instructions for Field Service of the Russian Army)。
条例的发布使俄军在情报工作的规范化方面迈开了重要一步。
Raymond W.Leonard, Secret Soldiers of the Revolution: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1918-1933(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p.3.根据这一条例,俄军把情报工作的总目标定位于获取敌人的实力和行动意图。
俄军的情报手段包括审问战俘、逃兵和当地居民,窃听敌人的电话,截译敌人的电报,但谍报侦察始终是俄军获取敌方情报的重要手段。
Raymond W.Leonard, Secret Soldiers of the Revolution: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1918-1933(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p.3.1901年末和1902年初,俄国驻华沙军事情报机构的负责人巴秋申上校(Batyushin)了解到奥匈帝国反间谍机构负责人阿尔弗雷德•雷德尔(Alfred Redl)是一个同性恋者,于是对他进行了讹诈,胁迫他从事间谍活动。
雷德尔向俄国提供了奥匈帝国在俄国活动的特务名单,出卖了奥匈帝国总参谋部的第三号作战计划,以及战争爆发后奥匈帝国对付塞尔维亚的整个方案。
Graham Y ost, The KGB: The Russian Secret Police from the Days of the Czars to the Present(Facts On File Inc., NY:1989),pp.21-2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匈帝国军队向塞尔维亚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但被塞军击退,伤亡高达50万。
据估计,“雷德尔要对其中20%-30%的伤亡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英〕菲利普•奈特利:《谍海风云》,军事谊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但是,俄军针对德军和土耳其军队甚至其盟军法军?情报工作大多以失败告终。
在很多情况下,俄军对敌军和盟军的意图分析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的。
William C.Fuller,Strategy and Power in Russia,1600-1914(New Y ork:The Free Press,1992),pp.109-123.这与俄军总参谋部情报部人手不足,情报人员待遇低下、工作压力过大及技术装备过于落后有关,但更与当时整个世界情报工作水平落后有关。
William C.Fuller,Strategy and Power in Russia,1600-1914(New Y ork:The Free Press,1992),pp.105-107.战场上的失败促使俄军进一步改进其情报工作。
到1916年,原先情报机构面临的许多难题已经得到解决?俄军在每条战线、每一个军团都建立了?己的情报部,以搜集和协调所属部队的情报工作。
这一良好的趋势一直持续到十月革命爆发前夕。
Raymond W.Leonard, Secret Soldiers of the Revolution: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1918-1933(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p.4.1917年底,总军需部再次改组,其第一军需部负责作战计划,第二军需部负责情报工作,研究外国军事统计,实施反间谍活动。
〔俄〕维克托•乌索夫:《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除了沙俄时代的谍报传统外,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的地下斗争经历对苏联谍报工作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19?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的工人运动得到了极?的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成立了群众性的工人政党,主张通过和平合法的途径推进工人解放事业,从一开始就处于合法地位。
80-90年代,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人运动也在俄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1883年秋,普列汉诺夫等人建立“劳动解放社”。
1895年,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组成了社会民主主义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3月1-3日,俄国几个地方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的代表,聚集在白俄罗斯明斯克郊外的一所小木房里,秘密地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发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言”,指出“俄国工人?级应
当用自己健壮的肩膀承担起争取政治自由的事业,并且一定能够把它承担起来……俄国无产阶级将摆脱专制制度的桎梏,用更大的毅力去继续同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作斗争,一直斗争到社会主义全胜为止”。
这使得俄国工人运动从一开始就站到了沙皇专制政权的对立面,领导工人运动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不得不处于地下斗争的状态。
布尔什维克与沙俄情报机构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1908至1909年间,政治侦探局在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委员会中有4名渗透特工。
1910年,政治侦探局招募了工人出身的布尔什维克分子罗曼诺夫•马林诺夫斯基,两年后马林诺夫斯基成为被选为国家杜马的6名布尔什维克议员之一。
列宁评论道:“我们第一次在杜马中有了代表我们工人阶级的卓越领导人。
”Christopher Andrew & Oleg Gordievsky, KGB: The Inside Story of Foreign Operations from Lenin to Gorbachev(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0), p.33.1912年,列宁倡议在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立反间谍委员会,以对付政治侦探局的渗透,马林诺夫斯基是委员会的三名成员之一。
他的出卖导致布尔什维克的两位重要领导人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于1913年被捕。
列宁曾征询马林诺夫斯基的意见,商讨两人被捕后的对策。
1913年7月,列宁曾同马林诺夫斯基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讨论政治侦探局的渗透问题。
他们认为,在参加杜马的6名布尔什维克分子周围有间谍在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受命采取措施,密切注意身边的秘密行动,防止秘密警察的渗透。
二月革命成功后,人们根据缴获的秘密警察档案,发现马林诺夫斯基是一个隐藏在布尔什维克内部的鼹鼠。
秘密警察的渗透给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使布尔什维克认识到,秘密警察完全可以成为党的隐蔽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