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三管齐下抓落实 耕地保护显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衢州市三管齐下抓落实耕地保护显成效
作者:方之铮赖俭
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21年第8期
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方之铮赖俭
2016年以来,衢州市始终秉持“节约集约优先、合理规划利用”的理念,采取“长牙齿”
的硬措施,在“造地”“节地”“管地”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耕地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努力高效破解人均耕地少、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
目前,衢州市耕
地保护面积从229.46万亩增加到237.98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78.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
田78.2万亩,每年违法用地比例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1年6月,浙江省保护耕地和全域
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2020年度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衢州市为考核优秀单位,名列第一,实现三连冠,连续五年获评优秀。
一、开源式“造地”,做大耕地总量
(一)高规格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衢州市通过统筹空间、要素、区域,形成集聚效应,全面打造“衢州模式”,制定下发
《衢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形成资金指标“一
本账”、智慧管理“一个库”和资源分布“一张图”。
在此基础上,各地按照“多规融合”要求,健全了“1+4+1”乡村规划体制,谋划项目144个,涉及71个乡镇、427个行政村,整治
范围总面积428.6万亩,占市域总面积32%。
其中,多个项目已在《“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
概念规划》中布局,逐步实现“空间重构、山河重整、乡村重生”。
2018—2020年,全市列入
省计划72个,涉及行政村178个,区域总面积103743公顷,总投资202.8亿元,列入省计划
项目数位列全省第二。
衢州市绩效评价全省排名前列,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奖励,6
个项目入围部试点项目,项目数全省第二。
(二)高标准推进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
衢州市全面整合土地整理、路网和沟渠建设,实施土壤改造,提升保水保土保肥,实施土
地连片流转,提高耕地管理效率。
试点建立镇主要负责人担任镇级田长,行政村主要负责人担
任村级田长,实行分级负责、职责清晰的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并在全市域进行总结推广,逐步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和高水平保护,促进粮食生
产现代化。
2020年完成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示范区6片,建设面积1.7万亩。
(三)高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衢州市坚持以提高粮食产能为中心,以提升工程质量为核心,在系统全面摸清“十二五”
以来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质量、管护利用等情况的基础上,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统筹整合,促进联动高效,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专
班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2016年以来,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78.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2.9%。
2020年,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该市召开,向全省推
荐了“衢州版”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即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稻渔综合种养。
二、集约式“节地”,扩大耕地容量
(一)创新开展“十类地”综合处置
在全市范围开展针对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的“十类地”综合处置工作,以存量土地利
用为导向,推进土地供给侧改革,实现土地利用控量提效,超额完成省对市节约集约用地考核
任务。
2020年,全市消化2009—2017年度批而未供土地5296亩,任务完成比例134.6%;处置闲置土地559亩,完成比例285.4%;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531亩,完成比例171.1%,完成城镇
低效用地再开发3040亩,完成比例276.3%。
(二)科学开展建设项目选址
在建设项目选址阶段,尽量选择少占耕地,占用耕地比例超过50%的项目,在建设项目预
审阶段严格节约用地评价,重大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行业用地标准控制用地规模。
建设占用永久
基本农田的,严格按照规定控制建设项目范围,均由专家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合理
性进行充分论证,做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三)严格落实占补平衡
建立“以县级自行平衡为主、市级统筹为辅、争取国家和省适度统筹为补充”的耕地占补
平衡综合保障机制,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占补平衡。
建设
占用标准农田的,严格占补(置换)审批;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符合占用要求的,严格
实地踏勘,做到补划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集中连片度更高。
目前,全市共
有9个项目涉及建设占用永农5920亩,补划永农6212亩。
三、布控式“管地”,提高耕地质量
(一)强执法
建立四级执法监察网络体系,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耕地保护巡察网络,设立国土资源
协管员,定期开展土地执法巡察,对“大棚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新增、反弹问题,实
现早发现、严处置。
近5年来,全市先后开展联合执法379次,土地动态巡察1.08万余次,制止土地违法苗头598起,责令整改521起,违法占用耕地比例低于全省平均值,实现“零约
谈”“零问责”。
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和网络平台,发布短视频、漫画、政策解读75条,张贴海报横幅、发放宣传折页4.03万条/页,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提升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健机制
按照“谁保护,谁受益”“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的要求,全面建立了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重点抓好与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强化违法用地管控、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村级土地民主管
理“四个结合”,各地克服财政困难,积极筹措补偿资金,五年累计下发补偿资金超5亿元。
试点开展村级耕地保护监督员、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耕地保护补偿基金、优质土壤基地
等改革,并以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作为试点乡镇,在全省率先启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围
绕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标准、补偿方案、资金分配方式等内容积极探索创新。
(三)严管护
在全省率先专门制定下发《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土地整治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的
通知》,实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验收后5年管护期制度,按每亩新增耕地不少于2000元的标准列支管护资金。
在确保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地块选好、土地整好的基础上,着力破解新增耕地的“后半篇”难题,从管护主体、管护资金和管护标准等方面确保耕地“有人种”“有人管”,
实现项目闭环管理。
通过严格管护,该市做到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目
前,全市已完成垦造耕地项目实施并通过县级验收、市级复核并报省厅申请省级复核项目150个,新增耕地面积10032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项目96个,复垦面积2709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