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晨读晚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册晨读晚练答案
《六国论》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宣帝代焉,乃引(引荐)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晋书.鲁芝传》)
阅读研习参考答案:
1.(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2)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2.(1)本着咬文嚼字的精神,随处留心玩索。
(2)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3)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晚练部分
基础积累参考答案: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5.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文学常识参考答案:
6.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政论文
文段精读参考答案:
7.(1)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
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感知整体参考答案: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9. C(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应是“说不定谁胜谁负”)
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核标点符号的运用,考生应注意积累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
B项,“我也不知道这道题怎么解?”一句为陈述句,无疑问语气,所以应将问号改为逗号。
“小明鼓励他说:”冒号改成逗号,故选B。
2.B【解析】试题分析:A项,问号改为句号;C项,第二个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最后一个逗号改为冒号。
3. 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前后句子的关系,了解破折号常见的用法。
破折号常见的作用有:解释原因,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转移话题,表示转折、递进、总结等。
句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是对前面内容“完美的升华”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选项A“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对前面“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的原因进行解释;选项B“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对“回报”内容的进一步解释;选项C属于转移话题;选项D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
故选B。
4.B【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对词语的解释说明。
A项是引出下文,C项是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引出作品的作者
5.C【解析】例句的引号和C项中的引号都是比喻性的。
A项时特定称谓,B项是强调,D项特定称谓
6.D【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引号都是表特殊含义;A项是引用,B项是强调,C项是特定称谓。
7.B【解析】B和例句都是特殊含义,A是引用,C是强调,D是表示讽刺意味。
(二)判断题
8.判断:×。
【解析】“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
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尾就该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
9.判断:×。
【解析】选择问句虽然包括两项或两项以上,但仍然是一个句子,因此,各项之间该用逗号,只在末尾用问号,而不是所以都是问号。
10.判断:√。
【解析】本句是由两个相关的疑问句组成的选择关系句群,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
所以本句标点正确。
又如: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此句也正确。
(注:此类不好把握,高考很少考。
)
11.判断:×。
【解析】第二、三两个句子虽有疑问词“怎么”,但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因此不该用问号。
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
与此错误相同的句子如: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2.判断:×。
【解析】引号内是一个表疑问的倒装句,问号应该用在末尾,中间应该用逗号。
13.判断:×。
【解析】读起来并不停顿的并列词语(实际为“集合性名词”),只要不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加顿号。
因此,这里的“甲乙丙丁”中间不加顿号,这样的词语还有“工农业”、“中外记者”、“兄弟姊妹”、“男女老少”等。
14.【分析与修改】判断:×。
表示概数(又称约数)的基数之间不加顿号,也不用别的标点。
所以“十二、三”之间顿号应该去掉。
再如:小河对岸的三四里处是浅山。
15.【分析与修改】判断:×。
“二三”在句中不是约数而是相邻的两个数字,有特定意义,分指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和退居三线的老同志,中间要用顿号,不能去掉顿号。
16.【分析与修改】判断:×。
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之间的停顿,而这里的“任务重”、“工作难”和“规模大”不是句子内部的并列词语,而是三个句子,所以,它们之间不应该用顿号,应改为逗号。
又如:月季呀,玫瑰呀,米兰呀……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月季、玫瑰、米兰三个并列名词后加“呀”就变成了句子,所以使用逗号正确。
17.【分析与修改】判断:×。
“或”是连词,在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后面,即无论是“或”,是“和”,是“有”,是“与”,均不能用顿号。
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改为逗号。
本句可以删掉顿号。
18.【分析与修改】判断:×。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
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层次)不清。
第二层次应该用逗号,即将最后两顿号都改成逗号。
19.【分析与修改】判断:×。
“李老师说”后面的话也是李老师说的,所以,“李老师说”后应该用逗号,而不是句号。
(注:注意说话的三种表达方式。
)
20.【分析与修改】判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
修改最好将“宣布”后冒号改为逗号。
21.把“蜀道难”改为《蜀道难》;新年晚会的引号删掉。
22.B【解析】文中的和B项的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A项的冒号,用在采访、辩论、座淡、法庭审讯等言谈的记录中;C项的冒号,用于称呼语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D项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
23.B【解析】A项,对上文的总结,上文列举现象,破折号后的内容揭示本质。
B项,解释说明,破折号后的内容是解释前文“不确定性”的。
C项,意思的转换、转折。
前文讲“幸福而快乐”,破折号后的内容讲过程的“艰辛曲折”,二者形成转折。
D项,说话中断。
“只是”后是说话人中断后进行思考之后的话。
故选B。
第7天
晨读部分
《游褒禅山记》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弟子在其墓旁盖的屋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操与瑜战数次(回),皆不利,引次(驻扎)江北。
次(第二)日,再战,瑜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顺序)俱进,追操至南郡。
阅读研习参考答案:
1.选B【解析】A项,“直接影响”错,原文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可见应该是“无形中影响”。
C项,“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代表的是霸权文化的强势蔓延”“是不利于两类相异文化的对接的”原文无据。
原文是“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即将英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相近的汉字读音对照起来,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可见并未说“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代表的是霸权文化的强势蔓延”“是不利于两类相异文化的对接的”。
D 项,“都选择”以偏概全,原文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的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可见应该是“越来越多”。
2.选C【解析】A项,“必须”错。
原文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这是赞美他们的做法,但并非强制别的企业也这样做。
B项,“只有……才”表达太绝对。
原文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的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但不是使企业脱颖而出的唯一条件。
D项,“传播效果不如‘全聚德’等老字号”错。
原文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但原文并未提到“老干妈”,更未将其与“全聚德”等进行比较,对其否定。
晚练部分
基础积累参考答案: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文学常识参考答案:
7.选D。
(古文的“学者”和现代汉语的“学者”不同。
古义是求学的人。
今天学者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
)
感知整体参考答案:
8.作者做了以下对比:前洞平旷与后洞幽深;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余所至浅与好游者所至深;进洞时所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的懊悔。
作用:为第三段议论做铺垫。
9.选C。
作者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
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1.①表现的人物类型非常广泛②比较适合表现心术不正的类型人物③美与丑
是对立统一的
2.①但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则效果不佳②退耕农田不如人工混交林③大植人工
混交林及恢复天然杂木林
3.①艾草叶子的颜色正反不同②若想领略艾草的风姿
4.选B(解析:所选句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所选句子的主语应是上句所讲的“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宾语则是下句的主语,即“内啡肽”,由此得出答案B。
)
5.选C(解析:能够“达到一定量”的是“汞及其化合物”,而不能是“人体”或“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故排除A、B两项。
C、D两项的主语都是“汞及其化合物”,横线后面的内容是“对人体产生危害”,但D项强调的是“汞及其化合物”侵入人体的途径,脱离语境,故排除D项。
)
6.选A(解析:根据“从呼伦贝尔市驱车东行”一句,很明显可以看出,放在首句的应是第④句,排除B与D项。
剩下的A与C中,关键看第②③⑥三句的排序,第③句的主语应是“大草原”,先得有大草原像“绿色绒毯”,才能有第⑥句的“飘落在绿毯之上”,第②句有一个“还”字,说明它应接在第⑥句之后,所以应是③⑥②。
最后,第①句是总结语。
)
7.选A(解析:②中“他们的美感又固结在”紧承上文“固结在美感上”,⑥中“这些对象”紧承②中“这些特殊的对象上”,③中“就失去”与⑥中“一旦丧失”相接,③中“美感就失去寄托”与⑤中“心灵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是递进关系,①中“主人”与④中“役使”相对。
故正确排序为②⑥③⑤①④。
)
8.选A(“这样的想法”应紧承括号前文内容,可先排除BD;括号下文的主语是故宫,而C 项的主语是“年轻一代”,与下文衔接不紧密,可排除C。
)
9.选D(解析:结合上下文可知,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叙述对象应该是“人工智能”,由此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D项比A项表述更简洁,故选D。
)
第8天
晨读部分
《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
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①连接。
②类,等辈。
③通“嘱”,嘱咐。
④亲属。
⑤隶属。
阅读研习参考答案:
(1)“玦”与“决”音同,范增的意思是让项羽赶快决断,下命令杀了沛公。
(2)璧是古代较为重要的玉器,是王权的象征,沛公之所以送给项羽玉璧,是假意尊他为王。
(3)“斗”有“斗量”之意,即宽宏大量。
送玉斗给范增,是让他度量大一些,不要老是心怀敌意。
晚练部分
基础积累参考答案:
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9.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4.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8.渺沧海之一粟。
19.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0.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文学常识参考答案:
1.诗歌散文铺陈事物
2.天干地支六十年
3.朔朏望既望晦
感知整体参考答案:
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用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1.参保地经办机构将参保人员的信息备案后传至参保省平台,再由省平台传至部平台,形成全国联网;患者持社保卡异地入院治疗,出院时其医疗费用信息经由就医省平台、部平台传回参保地,然后按规定结算。
【解析】解答这道题,应注重分析示意图中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相关节点具有的特点等。
这是一幅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的流程图,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参保省的角度看,是参保人员先到参保地经办机构办理备案,然后备案信息会依次上传到参保省平台、部平台;从就医省的角度看,如果参保者持社保卡异地入院治疗,在其出院时医疗信息会通过就医省平台、部平台传到参保地,参保者按规定进行结算即可。
1.构图要素:由六个“京”字组成的“雪花”形状的图案、汉语拼音beijing、数字2022以及奥运五环。
寓意:雪花不仅是冬天的象征,更是亿万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体现,同时“京”字与剪纸艺术结合形成一个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构造,完美地诠释了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团结合作精神。
【解析】会徽呈现的主题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形式是“剪纸京花”。
考生做题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两个核心信息,先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解说图案的构图要素,然后揭示冬奥会之“冬”意与“剪纸”的深层意义——“精简”办奥运。
3.构图要素:整个徽标由心形、儿童和托举的双手构成。
寓意:多颗“心”汇集,寓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因慈善而汇聚到一起;托举的双手寓意着来自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