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的咏史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牧的咏史诗
摘要:杜牧作为一名晚唐时期诗坛的杰出诗人,他的咏史诗新颖别致,雄姿英发,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的美赞,并且部分其中咏史诗是被后世称为经典并作反复研究的。

本文把他的咏史诗分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和史论史评三类,分析他的创作背景,介绍他的写作手法及后世对他咏史诗的评价,并结合具体咏史诗例子分析他的咏史诗。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poems of DuMu
Abstract:DuMU,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poe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his epic is novel, dashing and debonair.Mead said his historical poems is "28-character history," and part of the epic was later referred to as classic and repeated study. This poems into his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history of commentary.Analysis of his background, about his writing technique and evaluation of these later poems to him, combined with specific poems examples analysis of his poems.
Key words:DuMu;historical poems
目录
引言1
一、杜牧咏史诗的类型1
(一)以史为鉴1
(二)借古讽今2
(三)史论史评2
二、杜牧咏史诗的形成要素 3
(一)晚唐政治的现实背景 3
(二)晚唐诗人的史识内涵 4
(三)杜牧咏史诗创作之新 5
三、杜牧咏史诗的写作特色 5
(一)独特视角的翻案手法 5
(二)不鹜奇丽的写实手法 6
四、杜牧咏史诗的审美评价7
(一)寓情于景朴素浑成7
(二)纵横对比形象突出8
(三)雄姿英发豪迈俊爽8
结语9
致谢9
注释10
参考文献10
引言
咏史诗我国古代诗歌体系中占主体的诗歌体裁,它要求诗中必须要具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比如真实人物、历史事件,但是大可不必拘泥于精确的史实,因为咏史诗是咏怀史实,而不是单纯地记叙史实。

而处在于中国这样一个诗歌之邦中,它的历史年代可谓源远流长。

它的源流可以追寻到西周《诗经》,然后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以“咏史”作为主旨而著写的经典,而咏史诗的里程碑之作则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咏史》。

唐朝的咏史诗蔚为大观,约有1500多首,可以说是咏史诗的“黄金时期”,宋朝则是理性评价为主。

杜牧的咏史诗可以称得上是晚唐时期的诗歌代表作,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的美赞,并且部分其中咏史诗是被后世称为经典并作反复研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他的咏史诗新颖别致、雄姿英发,能运用独到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

他的豪迈性格和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主题思想险峻立异,继承左思等人的议论思想,在咏史诗中用翻案的对比的修辞手法,集抒情、议论和咏史三者合一,形成具有雄姿英发风格的七言绝句。

一、杜牧咏史诗的类型
杜牧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贡献颇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咏史诗,他在咏史诗中运用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手法堪称绝妙,对古今发生的事情皆有自己的看法,根据他咏史的内容,本文将其大致归纳为以史为鉴、借古咏怀和史实评论三类。

(一)以史为鉴
本类型主要就是描写过去各朝各代的兴亡,用来告诫和警醒君臣,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历史的应该持有的客观观点,本类型多于来叙事。

早期杜牧官场不顺,愤懑无处安置,只能对历史发生的事件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遣怀》一诗中写赵飞燕的曼妙舞姿和楚灵王迷恋于腰细的女子,在十年的纵情歌舞的扬州梦中最终梦碎,只得到一个名声“薄情”的下场,这也警醒当朝君王切莫迷恋美色,否则耽误国家社稷,也使人民生活颠沛流离,被后人所遗弃。

同样的诗《沈下贤》讲述了沈亚之作为才子生前黯然一人死后也寂寞凄凉的遭遇,在诗中追忆才子,表达自己的惋惜之情,但同时是想提醒众人对于文人的重视,切莫轻视文官才子对社会的作用。

杜牧在咏史诗中不是简易地复述历史,而是要对照现实的意义,达到古与今的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效果。

在《兰溪》一诗中描写屈原从兰溪而去潇湘,借古人的境遇来写来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从而提醒官员对于文人的提携。

本类型中大多数是叙事诗,也是以史明理,有杜牧自身的心得体会。

因此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同时总结前人的经验,为避免重蹈覆辙。

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尊重历史的角度上借鉴的,他的主要作用不是批判谁,而是呼吁大家能够汲取教训,大到一国之主应该勤勉开明,小到个人能够提高素质,这样社会才能国富民强,长久治安,用典故说明道理,颇有以小见大的意味。

(二)借古讽今
它与第一类不同的是感情的抒发占很大的地位,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追忆来抒发自己抱负,如清代诗人何焯说的“题云咏史,其实咏怀。

”比如《杜秋娘》中描写杜秋娘身处后宫之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最终只能“己身不自晓,此处何思惟”,映射出自身想要报效国家却卷入到当政的斗争之中的无可奈何。

杜牧在中唐时期仕途的跌宕起伏,所处环境的恶劣与自身积极性格交融,让他的诗歌有种“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情感特色,在《寄浙东韩义评事》一诗,“无穷尘土无聊事”写出了自己无所作为,官途不顺对自身的打击很大程度也影响杜牧更加注重现实与人的描写。

在这类型中“咏史”不再是说明和评析某种道理,而是将自己的人生遭遇和现实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某人某事对比衬托,来反讽当今。

意大利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现在经历的都会成为未来的历史,所以更加要清醒认识现在,否则将会重蹈覆辙。

杜牧将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在古诗之中,或感慨现实不公,或品评时政,都是展望未来人们能够谨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在国家正在垂危之际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

这也说明咏史诗的内容是否写实取决于对现实的联系程度,比如和游仙诗相比,前者的内容明显更为实际。

后者咏“蓬莱、昆仑、瑶池”等大都出自某些渴望飘飘欲仙之人,表达自身的某些美好愿望。

而前者则是咏“金陵、赤壁、长安”等都是国家战争著名之地,表达的是沉重的苦难教训,显然前者的内容贴近生活,能引起普通读者共鸣,比如《登乐游原》中,“万古销沉向此中”来表示自己怀才不遇和对当朝政治的不满,在置身于乱世之中却只能感慨国运的每况愈下。

但是又说“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又”这股春风已经吹到咏史诗的每个角落,春风指直白的爱国之情。

本诗用真诚的语言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真实还原一名爱国诗人的感情,本类型巧妙地抒发自身的情绪和愤慨,也具有广泛的创作空间。

(三)史论史评
这一类型不仅要有文化的内涵层面,更要对历史有相对端正的评论,注重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对史实的评价。

学者认为:“杜牧对历史的不同角度的解读之说,不是纯粹的举例,而是新颖史评史论”。

杜牧是一名有着入世思想和伟大理想抱负的的诗人,在晚唐时期的政治局呈势微弱之势,他选择的是清醒认识和揭示,比如《汴河怀古》一诗中列出隋炀帝和汉梁王两位生活奢华,纵情声色的方式,表现对奢靡的享乐主义的不满,用“游人”的口吻对历史的追思,值得折柳孤吟,在《汴河怀古其二》中,用反问的语气说隋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少,表面上看是赞美隋炀帝,实质上是用强烈的对比来坐实隋炀帝的暴虐,这样的效果远比正面批评的效果要好,在当时的情况下,晚唐已经有趋向亡隋的歧路上了,诗人有意地提这一事件,则是给当时已经麻木的人们一剂清醒,既有委婉地宣泄感情,又能引起人们的反思,还精巧地运用反语,真是妙哉。

杜牧作为诗人必然会受到其他优秀诗人影响,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着自己稳重的特色中加入韩愈的“以文入诗”的奇巧,就是把写文章的方法带入咏史诗中。

在《上知己文章启》中也提过自身的写作手法,写诗是“即兴写作、有感而发”,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写作,文本只是一种符号形式,重要的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而且杜牧本人对打仗用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说出治兵之道是要知地形、兵力等,把自身的儒家思想继承与发扬,比如《上周相公书》中,他对于“庙堂之上”的部分儒者有异议,不提倡他们的做法,说其“不能知兵”,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流露出爽快的性情。

二、杜牧咏史诗的形成要素
诗人所处的环境与他的作品有密切关系,而晚唐时期的政治衰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咏史诗的写作主题,所以研究他的诗歌作品必须要结合现实背景和个人的史识,深入发掘他诗歌中体现的积极思想和创新意识。

(一)晚唐政治的现实背景
晚唐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战乱给杜牧提供了素材,也给咏史诗发生所独有的现实背景,分析他的诗歌就不得不提到晚唐政治的状况,自唐文宗统治时期就看出大唐不复从前的盛况,在这样外有远战,内有近忧的环境下促使杜牧咏史诗的写作范围集中在以下三个区域。

其一,官场的阶级垄断,拜金主义等的不良风气的流传让许多的寒门子弟难以在官场上出人头地,囊中羞涩的他们不能接触到上层官员,即使考取功名也难有作为。

杜牧在看到许多仍然对当朝政治抱有希望,时时刻刻心系朝政,想要为国效力的有志之士不能完成自身的抱负而心情压抑,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空的情绪只能通过写作来抒发。

其二,官员强权和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造成官场黑暗,晚唐政治难以巩固。

许多像杜牧这样的人无权无势的文人报国无门,长期反复地被贬,对政治的关注也成为创作的源泉,杜牧的诗歌很多时候是有感而发,对当朝政治的激昂感概和官场的忿恨展现在他的诗歌中。

最后,现实环境和个人性格的相互影响,杜牧对国家兴亡的思考既有忧虑的一面,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这和他本人豪迈的性格息息相关,如果将他和同时期的诗人相比,可以发现他的诗歌内容是往往出人意料。

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来写对于晚唐政治事件的看法,比如《故洛阳城有感》中的洛阳城是汉魏时期的旧城,如今已破旧不堪只能靠游人回忆。

“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锢党意为禁锢党人,汉鼎指的是汉朝的政治,诗人用汉朝的历史来影射当朝的政治。

“锢党”在《李甘诗》也提到:“指名为锢党,壮迹谁告诉”党派之间的争斗导致祸端不断。

与孟浩然的浅显直白不同,他赋予诗句精巧的寓意,与白居易的生动自然相比,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加入了自己悲凉抑郁又豪情的感情。

(二)晚唐诗人的史识内涵
史识是创作主体在历观的指导下,对真实发生的史实评析后的结论,我国诗人对历史存在的人和事有着特殊的情感,尤为敏感的是兴废,可以说感叹茂陵秋雨,金铜仙人,铜雀深春等等,对其咏叹从而鉴古至今,却没有想到过汲取教训。

杜牧曾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从这句话就可以大略地概括古代的政治发展历程,创作主体必须对历史典故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否则会人云亦云。

在《西江怀古》中句句饱含深情,虽有议论但是不空,先是感叹浩瀚的长江亘古不变,后描写当今的渔歌依旧在传唱,通过日月的规律升起对比人类的生长更替来感悟人的渺小。

诗中用魏帝曹操、范蠡和苻坚三位名人生前风光,但是在时间面前不过沧海一粟,而自己不过是更微小的“我”,在秋季看夕阳,对时间的哲思平添一丝哀愁;同样也是描写曹操的咏史诗《赤壁》,诗人不是感叹而是换成议论,并说一时的侥幸运气不能作为长期的治国之道,明确说周瑜的成功只是突发的机遇造成的,假如不是东风变化,那周瑜的用火攻敌的计谋就不能成功大破曹军,那么曹操就会灭了东吴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罢的下场,诗人在史实的面前作出了假设,颇有一番史论的意味。

诗中托物咏史,既点明了战争的成败严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又侧面写明自己空有大志却不能施展的愤懑,戏谑周瑜又赞扬曹操。

通过两首同时描写曹操的诗,不难看出史识观是不同的,前者说明时光易逝,名人也只是其中的一缕烟尘,后者则是通过客观看待历史发展情况。

再做补充的是《题敬爱寺楼》中有一句“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这里的“悠悠”不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而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吾日悠悠惭于影”那种感叹天地合生不逢时的描写,也是对历史长河中众生沉浮的感慨。

(三)杜牧咏史诗创作之新
杜牧咏史诗中体现当代人的观念,他在诗中用时下的观点理解史实,分析他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可以看出咏史诗侧重就事论事的议论之辞,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对某些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假设和说明。

回顾以往的学者们的对咏史诗的评价普遍观点认为左思、李商隐、杜牧、刘禹锡和王安石最佳,但他们的创作侧重点各有不同:“左思庄严沉重、李商隐含蓄晦涩、杜牧俊爽新颖和王安石得别出心裁,杜牧的创作之新在于诗歌偏向积极旷达,豪爽的个性与诗歌风格巧妙融合,与其他诗人的迥然不同。

”他的创作之新有两个方面:内容新颖,风格清新。

比如在《题木兰庙》的最后两句“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中木兰在大漠行军时思念家乡,推己及人想到远嫁的明妃王昭君。

其中背井离乡的辛酸有谁能知,这时“大漠”成为一个意象符号,它是一个女子为了国家的深明大义,也是一位少女替父从军的勇气,也有一种“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的无奈。

该诗能够突出晚唐江河日下的颓势,且内忧外患已经岌岌可危,而大漠是征战沙场的必经地,这里留下多少行人泪将士血已经不重要,写这个地方既寄托哀思又引人深思,特征化的地点不仅可以重申主题,也能呼应主题。

所以可以看出咏史诗创作之新基于充满着渊博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政治感悟,他的咏史诗或发表自己的新颖见识,或承担着个人抱负。

纵然有部分诗歌过于抽象难懂和议论淡薄,也并不妨碍因其内容新颖,独到见解成为咏史诗的经典作品。

喜好在诗中多用典故,对历史发生的战争抒发自己独到的军事意见,在诗中多评价兵家战事,这一切都源于他身处于晚唐却不能挽救颓势,只有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意见才能解忧。

诗人还研究孙子学说,写过《孙子》注解十三篇,他的治军之道被后来宰相李德裕采纳赏识,这也是他的作品创新被后人接纳的表现。

三、杜牧咏史诗的写作特色
杜牧的咏史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他的个人写作特色,在诗中用翻案手法来引发人们的思考,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平淡的语言给读者展现真实的历史环境,接下来就分析他的翻案法和写实法在诗中的运用。

(一)独特视角的翻案手法
杜牧在写作特色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的翻案手法,所谓翻案,就是有着与前人不一样的认识,推翻已有的固定成见,从而引发后世的思考,自然别有一番新意。

这些翻案诗就是清朝吴景旭的话讲:“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这种用法可以使意象更为立体,情感更复杂,这种用法在唐诗中许多怀古的小令得以体现,他们常常在诗中用典故加强思想感情和提升主题。

拿《题商山四皓庙一绝》举例,这首诗中的典故是源于汉朝的商州有四皓辅助太子登基成为汉惠帝的广为流传历史事件,刘邦当时想要废刘盈的太子的称号,吕后惶恐之下与张良谋划让四皓去辅助刘盈,刘邦知晓后便不再提废太子一事。

诗中所写的内容并没有再称赞吕后,而是就之后的其专政做了描述,分析正是因为吕后的强硬性格和谋略技能辅佐一位有着软弱性格的皇子,才造成时局的动荡祸乱。

喜用新颖的角度去评议历史,这样既尊重了历史的发展,又不拘泥于史官笔下记载的形象,但在其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所以说咏史诗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赋予其新的生命形式,给读者以深厚体味。

翻案法对于宋代也影响颇深,比如项羽至死不过江东,杜牧在《题乌江亭》咏叹项羽自刎不是“男儿”所做,就事论事地批判他并表达自己的惋惜之情,“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以看出是有积极意义告诉人们屡战不馁的道理;王安石在《题乌江亭》则翻杜牧所写的诗,认为项羽失败是由于历史的趋向,人心的向背也是必然的,这显然又是运用翻案“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可见,咏史诗的史识是多层内涵的认知,这也和他们的历史观有关。

一方面,借某事来呈现自己的的看法并借机斥责,比如《春申君》中说“欲使何人杀李园”。

责怪满门宾客虽然是权贵却不能为其出头,其实是说文武百官知恩不报,甘心向恶势力低头不敢去营救春申君的懦弱行为。

另一方面,咏史可以是辨析道理,用翻案的手法取胜,其中的精髓便是不附庸大众,因为大多数唐人已经吟叹过许多历史的人物比如范蠡、昭君、诸葛亮,战事比如楚汉之争、三国之雄、马嵬之变。

历史如滚滚长河向前翻滚,为当今的人们制造出数不胜数的题材,但多数诗人选择偏颇,但是杜牧不媚艳俗且特立独行,他对于前人咏唱的熟题常常深思熟虑后,翻去陈旧的篇章,别出心裁地设有多种解读,使得主体更为新颖,达到让读者思考启迪心智的效果。

(二)不鹜奇丽的写实手法
描写人物和环境的时候,需要详细地还原再现当时的情景,这就运用写实手法的好处。

发扬了柳宗元和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的主旨精神,即提升现实意义,强调文本与现实的联系的现实主义。

作为继承左思精神的诗人,取其精华并加入自己的风格,在叹息历史的同时真实还原晚唐的社会问题,暴露出过度崇尚佛教和迷信佛道的危害,体现人和事的重要性。

拿《江南春》举例,杜牧支持灭佛,认为南北朝过度流行佛教,让许多年轻劳动力弃农出家,造成国家农业滞后。

现在看来杜牧所处的时代是佛教发展走向恶性的时期,南朝的皇帝相信佛祖能够保佑国运昌盛,但是他们没有关心民间,自己过着安逸的生活,所以短短163年换了四个朝代,“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名句用南朝兴旺的寺庙对比今夕的落魄,简洁地说明大肆兴佛的危害,也鉴定自己对于灭佛运动的决心。

开头前两句给了一个远大的镜头,千里江
南的典型形象尽收眼底,乍一看是赞扬江南的水土风情,实则描写古代遗迹烟雨中在的荒废,有种写实之美。

而在《西江怀古》中,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君王的昔日辉煌,如今登高眺望,短短几笔写长江、日月、海鸥几百年来的规律运动,凸显出所有东西都如江水流逝,人不应该停留在过去的功成名就中难以自拔,日渐变成不知春秋的小虫,应该活在当下,把昨天的精彩留在心底,迎接明天崭新的未来,“好风”吹向前进的方向。

杜牧在诗中言之有物,在写实对照中自然地流露肺腑之言,给人亲切感,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平凡而又朴实的语言也更显艺术魅力。

四、杜牧咏史诗的审美评价
(一)寓情于景朴素浑成
借描绘景物寄托自己的情感,是咏史诗增强艺术表现力的途径之一,而呈现在诗中的不是原来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是赋予了情感的景,与抒情话语交相辉映。

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就产生意境,也是咏史诗追求的境界。

诗人写景,用来渲染出虚构的画面美感,中国画善于写意传神,有时不会完全地还原景物,喜欢抓住局部的特点加以表现。

比如《秋夕》前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用月光衬托烛台的清冷,把飞舞的萤虫衬托宫女的欢快心情,这时的颜色是冷色调。

第一句是在室内的近景,构图精美,第二句是室外的远景,画面开阔。

虽写的是咏叹秋日的失意宫女的孤寂生活,但是细细体会则是勾画出一幅深宫的落寞图,“冷”字把宫女的失望又期待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在寒秋中茕茕孑立孤然一身的景象跃然纸上,在这里的景象不再是简单的月光流萤,而是极富有艺术意义的画面,把景物特征化,呈现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再如《夜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到酒家”。

“水、月、纱、”描写出一出烟雨蒙蒙的河边夜色,这柔和安静中隐约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诱导读者想象接下来的事情,随着夜色慢慢划入“店家”,给诗增添一丝迷离情绪。

诗人写景,更在抒情,所以诗中的景象比现实景物更具有主观情感。

在《金谷园》中“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用落日的余晖来衬托鸟叫,把失意人的生命消逝比作花落,有着较为灰暗的色彩。

除了“怨、犹”二字,其余都是写景,用这两个字来描写无生命的事物,赐给其情感经历。

金谷园是西晋的建筑,因极其华丽而饱负胜名,但是如今成废园,正如“春梦了无痕”,从落花想到宠妓绿珠跳楼,生命就如落花一般凋零,命运的磐石不由你我控制。

全诗都在写景,但景中寓情,自始至终都是具体的景象,没有抽象的议论,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悲剧形象,通过情感化的语言给景象生命,达到“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的境界。

(二)纵横对比形象突出
在创作过程中,文本需要强调效果时就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描述古今变化时常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种手法的好处就是反衬,凸显正反两面,刻画深刻的艺术形象。

对比有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就是两个不同人事作比较,鲜明的对比突出矛盾,语言也更加凝练。

比如《题武关》中把楚怀王对屈原和郑袖的态度做了描述,一来是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楚怀王对妃子郑袖的宠溺到了“酣似醉”的程度,可见其“娇娆”得宠之态。

对屈原则是放逐远地,落得个“去如蓬”的枯槁之态,过上漂泊不定的生活。

从这里看出小人得意但忠臣被弃的对比,烘托出楚怀王昏庸无道和后来悲惨结局,这样的举例往往能够发人深思,容易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