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研 究
都市家教 5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
325405 平阳二中 浙江 温州 苏立鹏
【摘 要】物理教学信息技术与相整合,使得物理教学过程更为流畅,课堂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进一步增强,知识更容易掌握,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有效性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笔者在运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中有以下感悟:
一、教学内容需要信息技术的优化
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能否进行高效而持久学习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备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与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强烈的动机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信息技术优化的教学内容将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最大的动机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

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物理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

物理学中有很多概念本身很抽象,如加速度、电场、磁场等,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制成动画来演示,学生很容易建立起这些概念。

如在机械波教学中对波形成过程的教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机械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单用语言来描述是很难的,原因在于形成机械波的各质点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显示出每一时刻的波形和各个质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看到波动过程的全貌,这样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又如在弹力的教学中,学生用肉眼根本无法察觉桌面发生的微小形变,学生对微小形变没有切身体会,语言的表述无法使学生信服,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如果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来演示桌面发生的微小形变,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息技术优化后教学内容还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很难使学生摆脱认知上的障碍,学生会感觉物理难学,实际上主要是缺乏对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制成相应课件,加深学生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使物理教学更直观,取得更好效果。

例如,在学《力的分解》一节时,若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做成课件,让两已知力不变,让其中一个力绕共力点旋转,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合
力随角度变化的规律。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
学内同,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语言、文字描述
的局限性,弥补了物理实验器材的局限性等。

将这些物理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
的意识,培养学生室验观察的能力,同时又
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充分调动了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把物理教学
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学生为主题的教学过程需要信息技
术的支持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
主题,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过程就需要信息
技术的支持,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 S. Bruner)
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
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
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
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
探究者。

”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与教学内
容的结合,正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
力和探究能力营造了最理想的环境。

对于万
有引力与航天的教学,我在上课之前要求学
生上网查阅,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写一份
学习心得,上课时候进行发言,同时把自己
记录的内容摘要投影到屏幕上,学生学习兴
趣高涨,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形式,
这就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与
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既可以通过教师与学习对象之间建立联
系,也可以通过交互性媒体或直接与学习对
象建立联系,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多地发生在教师和学生
之间,而生生之间的互动更严重缺乏。

事实上,
与同伴的交往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
实现的基本要素。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
的发展为生生之间的自由开放的交流互动提
供了很好的平台。

借助信息技术,生生之间
的交往互动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
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社会
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
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将增强
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激发了每位学生学
习物理的兴趣,实现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提
高了学习效率。

三、屏幕与传统板书需要珠联璧合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
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在课
堂教学中展现形象逼真、富于启发、促进思
维的画面,这是传统板书无法做到的。

在《描
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新课
的教学中,加速度这个物理量对于刚刚从初
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理解是比较困难的,
原因是生活中从来没有用加速度这个物理概
念描述生活现象,学生高中之前也从来没有
接触过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而要让学生充
分理解与感受一个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单
从语言表述与数据分析上去学习加速度这个
物理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借助多媒体
技术,在屏幕上播放飞机与法拉利赛车在前
500米、前800米、前1500米比赛的视频,
让学生通过视觉冲击,感受生活中物体速度
变化的快慢。

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
趣,还感受到生活中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为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插上
了飞翔的翅膀。

但这决不意味着屏幕可以完
全取代传统板书,恰恰相反,传统板书的某
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其一,传统的板
书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重点的再现。

传统的
板书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知
识框架的建构,伴随着教师讲授过程的一步
步板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可以使本节课重点一目了然,有利于重点的
突破。

让板书成为课堂教学亮丽的“眼睛”,
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学生的心。

若这
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也就无法展现教师
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其二,课堂教学是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师生、
生生、文本与师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
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教学预设不
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有时甚至要对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板书的设计随之就需要临时改变。

而利用信
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
修改,缺乏灵活性。

其三,对于物理教学而言,
其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的逻辑性很强,若
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必将使学生
无法抓住学习的主流,从而无法建立起物理
的知识网络体系,物理将成为各种知识信息
的简单堆积。

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往往可
以通过更换不同颜色的粉笔、利用各种不同
的符号、或圈圈点点来突出重要知识点。

相反,
在屏幕上,教师很难用其个性化的符号即时
描述,也难以对需要强调的文字进行圈点。

显然,撷取传统板书的优点,发挥屏幕的特
有优势,能让教学效果立竿见影,传统板书
与屏幕需要珠联璧合。

如果说物理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
么“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
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
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物理
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
学应用模式
[2]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解读
[3]《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第3期
[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