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纪念中学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阶段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诗歌鉴赏(共25题,总计0分)
1.古诗词赏析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
②觉(jiào):睡醒。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79.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80.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⑶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⑷层霄:弥漫的云气。
⑸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172.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情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B.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C.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横空”
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D.“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因其被马儿踏碎的怜惜之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173.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明写月色,描绘了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景,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
B.“溪”作为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
C.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人间仙境图,表现了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D.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3.古诗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0.“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____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_____________季节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氛。
17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垄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释)①王庭珪(guī),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芦溪,隐居五十年。
15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
158.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请结合全诗描述“乐”的内容。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55.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首句“莫笑”二字,就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颔联既写出山西村曲折多变的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D.颈联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表现了村民勤劳勇敢的品质。
156.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阅读《望岳》和《登飞来峰》这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的“岱”是泰山的别称,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这个虚词融入诗句中,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
B.“齐鲁青未了”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齐鲁大地一片青色,无边无际的景象。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由静转动,以“曾云”衬托山高,用“决眦”生动传神地描写出诗人极目凝望时的神态,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D.《登飞来峰》第一句诗,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飞来峰上塔的高峻,来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142.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所展现的画面。
143.《望岳》和《登飞来峰》这两首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蓬勃朝气,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抱负,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杜甫借对登顶泰山的想象抒发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借登飞来峰抒发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9.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传达出诗人的复杂心理,形象逼真,富有表现力。
D.本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情绪,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140.请自选角度,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简单赏析。
8.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6.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B.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C.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D.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潮平两岸阔”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12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9.1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把中原大地
望黃河滚滚,劈成南北两面。
奔向东南。
啊!黄河!
惊涛澎湃,你是中华民族的摇蓝!
掀起万丈狂lán;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浊流宛转,从你这儿发源;
结成九曲连环;多少英雄的故事,
从昆仑山下在你的身边扮演!
奔向黄海之边;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澎湃.(_____)狂lán(________)扮.(______)演
(2)诗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
(3)诗中“高山之巅”中“巅”的意思是_____;“浊流宛转”中“浊”的意思是______。
(4)诗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10.阅读杜甫的《望岳》,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1.“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用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112.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
诗人心情激荡,眼界开阔。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的主旨,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9.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此诗作于南宋,陆游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表达愿望。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110.请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妙处。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87.“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描写“杨花落”“子规啼”的景象?18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4.《关雎》从行为动作上生动形象的写出君子对淑女思念之深的短语是__________。
95.《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请结合《关雎》简单分析一下运用重章叠句这种形式的作用。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7.“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月夜
(唐)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756年,安史之乱中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ū)州,后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赶赴灵武途中被叛军抓住,送到沦陷的长安。
诗人望月思家写下这首诗。
64.首联写思念有何特别之处?请简要赏析。
65.尾联运用何种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16.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9.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线的句子。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圓。
萧关逄候骑,都护在燕然。
4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和“摧"两个动词,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B.“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角度描写战场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表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D.《雁门太守行》是李贺创作的七言律诗,《使至塞上》是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这两首均为边塞题材的诗。
48.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2.诗中“割”的意思是;诗人妙笔生花,以“割”字突出了泰山的特点。
33.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19.
辋川别业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①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优娄②比丘③经论④学,伛偻⑤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堪:可以,能够。
②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
③比丘:俗称和尚。
④经论: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
⑤伛偻:驼背。
丈人:老人。
30.这首诗按题材分类属于
A.送别诗B.边塞诗C.田园诗D.怀古诗
3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所展现的画面。
20.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
2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主要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颈联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未卜,也高度概括了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C.尾联深情含蓄,与《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层次井然,前后照应,如“未休兵”与“断人行”,“无家”则“寄书长不达”。
29.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为什么偏说“月是故乡明”?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诗中的“它”指的是,本诗蕴涵着诗人艾青对的向往和追求。
22.古代诗歌阅读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C.“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相矛盾。
D.全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1.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2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②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
③渡头:渡口。
④墟里:村落。
⑤值:遇到。
⑥接舆:春秋时楚国人,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
⑦五柳:陶渊明以“五柳先生”自比。
96.发挥适当想象,描绘“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画面。
97.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描绘了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风光。
请问:诗中所写是一年中哪个季节的风光?请结合两处诗句进行分析。
24.7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2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以观沧海”的“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作者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体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D.最后一行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63.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诗歌鉴赏(共25题,总计0分)
1.
79.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80.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
【解析】
【分析】
79.本题考查对诗人心境的理解。
这首诗展现的是幽之境,表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清”,一开始勾勒幽爽的气息,继之以“石榴开遍”“树荫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无不给人寂静之感.削籍隐居的人内心当是痛苦,但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全诗都洋溢着诗人的休闲自得的心境,以及悠闲旷达的心境。
80.本题考查学生对衬托手法的了解。
衬托的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前三句诗用“夏簟”“石
榴”“树阴”等景物,表现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
2.
172.D
173.A
【解析】
【分析】
17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能力。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意思为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
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因此“因其被马儿踏碎的怜惜之情”应为“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故选D。
17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
“照野”,突出月色之佳。
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
正是由于明月当空,所以作者才能欣赏到这样的夜景,因此这两句是从侧面突出月色之美,并不是明写月色。
故选A。
3.
170.离散、漂泊; 暮春; 哀伤、惆怅或凄凉、悲伤。
171.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
【分析】
170.本题考查诗中意象。
因杨花随风而起,四处纷飞,漂泊无依,所以古诗当中常用杨花象征离散漂泊之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意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
点明了送别之时正是“暮春”时节,杨花飞舞,杜鹃哀鸣,结合作者送别友人,友人去偏远之地任职的写作背景,可知首句渲染了一种哀伤、惆怅、凄凉、悲伤的气氛。
17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4.
157.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雾”比作“幔帐”,赋予“山”“云”“石”以人的动作和形态,形象生动,写出了云雾将散却又未尽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
158.①早春时节,一场及时的喜雨;②雨过天晴,景色美好;③村子周围黄鹂鸣叫,麦垄上紫燕飞舞,生机勃勃;④吹笛骑牛,田家早耕归来,无比快乐。
【解析】
【分析】
15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此联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山”和“云”用人的动作和形态来写,形象生动,把山、云和石都写活了,展现出了一幅天忽然晴了,山原被雾幔遮住了,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还故意作态,山上没有散去的云像人披了件衣服似的美丽画面。
写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
15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文主要描绘了美丽的早春之景,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
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
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
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文章围绕“乐”,“雾失江城雨脚微”写了春
雨之乐;“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描写了雨后的美丽景象,写了雨过天晴之乐;“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垄高低紫燕飞”从黄鹂和紫燕的角度写了鸟儿嬉戏之乐;“呼儿吹笛跨牛归”写了田家农作之乐。
这首诗写了作者郊行所见之初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5.
155.D
156.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对游览之地的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
【解析】
【分析】
155.D项“村民勤劳勇敢”有误。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156.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6.
141.B
142.答案示例: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的南北两面仿佛被从中间隔断一般,一明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143.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4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错在“描绘出齐鲁大地一片青色,无边无际的景象”。
“齐鲁青未了”意思是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这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故选B。
142.这道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其次,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比如: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143.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及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