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教学实录与评析认识圆柱、圆锥_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教学实录与评析认识圆柱、圆锥_苏教版
认识圆柱、圆锥
数学的美妙,就在于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它的“前因”与“后果”,并产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呈一张疏密有致的网,让师生徜徉其中,感受一种学习的乐趣。

笔者日前执教了一节六年级下册的《认识圆柱、圆锥》,努力借助学生已有的几何知识去认识新物体——圆柱与圆锥;整节课,在各种图形之间来回穿梭,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环节一:长方体——圆柱,感受特征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

圆柱与长方体同属于立体图形,能否借鉴其“顶点、棱、面”的研究路径得到学习方法的迁移呢?为此,在简单复习长方体特征后,笔者安排了小组合作研究:观察圆柱实物,找找圆柱的特征。

这是一个当今课堂非常惯用的形式,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插曲”来了。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有关圆柱特征的发现。

生:圆柱有2个面。

(其他同学全部都同意)
师(板书“2”)问:这是哪2个面呢?摸一摸。

(摸完上下两个面,全班还是没有其他反应)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平的。

设想一下,如果真的只有这2个面,圆柱还是圆柱吗?
(学生开始起疑,但还是没人举手)
师(用手握住侧面,并慢慢转动):老师现在也在摸,但我的手是——
(生):弯的。

师:我这样摸,也摸到了一个面。

只是这个面与上面下面感觉很不同。

生:这样摸到的面是弯曲的。

师:一个字用得好!(板书:曲)因为这个面是一个曲面,有别于我们之前认识的平面,所以大家刚才都没有认出来。

其实,圆柱有几个面?
生:3个
师(在刚才板书的“2”后面添上“+1”):谁能完整说说圆柱有几个面?
……
宽,长方形的宽是相等的,所以圆就一样大。

生:我看到了高。

有无数条。

因为在旋转的过程中,每转到一个角度就会得到一条高,旋转的过程中就可以产生无数条。

师:你是说在圆柱的侧面有无数条高,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

师:高只能在圆柱的侧面找到吗?
生:不是,中间有一条。

连接上下圆心的那条也是高。

师:也就是说,圆柱的内部也有高,就这样一条吗?
生:不是,从宽上任意一个点,向下面画,都能找到高,也有无数条。

师(演示):无数条高。

2.(六人一组,每组发一个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屏幕上出示3个长方形。

师:你们桌面上的圆柱可以用哪一个长方形旋转得到呢?请小组内讨论。

(课堂观察:同学们先是拿着圆柱转来转去地看。

后有人拿尺测量了底面的直径和高。


交流:是1号长方形。

因为在旋转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10厘米。

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半径,直径是6厘米,那么半径就是3厘米。

师:同意吗?(生同意)演示一遍。

想象,2号长方形旋转出来的圆柱和1号圆柱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高度是一样的,但会胖一些。

师演示。

想象,只能得到这样的圆柱吗?
生(思考了一会):不是,还可以绕另一条边旋转。

师(演示):观察这2个圆柱,明明是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旋转得到,为什么圆柱的大小不一样大小呢?
生:因为左边的圆柱是用长方形的长作高,宽作半径。

而右边的圆柱是用长方形的宽作高,长作半径。

正好相反。

(师摘录,完成板书)
师:看板书,你能发现确定圆柱的大小,只要看几条边?
生:只要看半径和高。

师:继续看3号长方形,想象一下它旋转出来的圆柱会是什么样?
(演示、验证想象)
……
三、长方形——曲面,在“卷”中认识圆周长与长方形一组边的联系
师:回想一下,你们课前做圆柱的时候,用了几块材料?
生:三块,2块圆1块长方形。

师:随便的2个圆和1个长方形?
生:不是的,2个圆要一样大,长方形的长要正好是圆的周长。

师(屏幕出示一个底面直径是4厘米的圆):每组老师发了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小组讨论,哪张能和屏幕上出现的这个圆配成一个圆柱?
(规格:12.56×4,12.56×12.56,12.56×20)
(观察:量长方形的边并计算周长;卷成一圈并测量直径。


师:把你们组认为可以卷成圆柱的长方形举起来!(三张都举起来了)为什么它们都可以?
生:……
师:把这三张纸叠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一个秘密。

生:它们都有一组边是一样长的,都是12.56厘米,所以它们都能卷成圆柱。

师:想象一下,如果用1号长方形,卷成的圆柱?(生:比较扁)2号呢?(高一点)3号呢?(更高)如果把这三张长方形连起来,变成很长很长的一个长方形,还能卷成圆柱吗?
生:只要另外一组边没有变,还是12.56厘米,那么卷起来的圆柱会很高很高。

师:刚才有同学说,要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才能卷成圆柱,你现在认为这句话需要调整吗?
生:应该改成长方形的一组边与圆周长相等。

这组边可能是长,也可能是宽,还可能是正方形的边长。

……
【设计意图】正是因为课前布置学生做了圆柱,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有人就说“圆柱是空的”,再看生活中很多圆柱体的瓶瓶罐罐,确实都是空的。

圆柱既指它的表面,又指它的内部。

如果先从表面来研究,它上下两个相同的面只是可以“重合”而发现一样大?它的高又在哪里呢?……所以,不想让先入为主的东西让孩子头脑中生根,笔者特意先设计了旋转。

在旋转中看到上下两个面同样大小,看到了有无数条高;看到了同一个长方形不同的旋转方向,引出了决定圆柱大小的两个条件是半径和高;引出了同学们关于一组长方形旋转后得到不同圆柱的想象……。

这个过程,丰富、新鲜,强烈吸引了学生,观察、想象、再观察、猜想……,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在此基础上再来“卷”,借助一组都可以的长方形,突出了圆周长与长方形边的关系,跳出了教材中的“长”,思维不受限制,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环节四:长方形——长方体,在平移中完善认识
师(演示长方形):现在看到长方形,你会想到什么?
生(齐答):圆柱体。

师(演示:平移成长方体),生(意外)
师:长方体可以看成是用长方形平移得到,通过平移,也能解释长方体的特征。

甚至圆柱也可以通过平移得到。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下课)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多基础知识,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使这些彼此独立的知识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用不同的视角去解释、发现,
使知识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生成中。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新奇的东西太多,反而会司空见惯;而以为是熟悉的东西,却变出了另一样东西的时候,会被刺激到,从而激发他的好奇:“我怎么没想到?”会促使他回头看一些原本已经熟悉的东西,从而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意境,逐步达到思维的深刻和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