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邱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48分,每小题2分,共24小题)
1.历史探究课上,教师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进行设计,提观点,让学生讨论,以便加强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观点1:“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
观点2:“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
观点3:“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
上述观点所对应的思想是
A. 1—儒,2一法,3—道
B. 1—儒,2—道,3—墨
C. 1一墨,2一法,3—道
D. 1—道,2一墨,3—儒
【答案】A
【解析】
观点1强调的是品德问题,这与儒家思想的观点一致;观点2强调的要严格惩罚,这与法家思想一致;观点3强调的是自我觉悟,与道家的无为思想吻合,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其他选项都不满足要求。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相同出发点是
A. 实现社会和谐
B. 巩固统治者地位
C. 强调民本思想
D. 促进儒学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孟子和荀子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已经掌握政权,孟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实质上是为了缓和阶级矛
盾,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其根本出发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荀子
3.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上述材料说明
A. 汉武帝好大喜功
B. 儒家思想取代道家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C. 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
D. 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是错误的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统治思想转变的原因。
西汉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汉武帝谋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新发展的儒家思想便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4.《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这体现了
A. 无为而治的思想
B. 外儒内法的观念
C. 尚贤非命的主张
D. 天人感应的学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材料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知其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A、B、C三项表述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思想·董仲舒思想
5.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
这主要反映出
A. 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B.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 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 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可以排除A;据材料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可知佛教、道教流行可知,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其正统地位才被动摇,C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没有反映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D项错误。
【点睛】“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6. 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
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材料体现了
A. 儒家仁爱和谐思想
B. 宋朝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D. 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可知题干是指佃户和田主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D项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
7.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
A. 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
B. 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C. 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
D. 儒家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
这
是因为处在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生阶段,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是生活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故选C。
A项错误,两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B项错误,两者都谈不上对社会规律的把握;D项错误,二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思想的类型,而是是否适应当时的形势的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与韩非子比较。
8.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产生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唐甄的思想
9.针对“万物始于水”的观点,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
对其中“人”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忠于城邦的男子
B. 掌握权力的贵族
C. 新兴的工商业者
D. 主宰人类社会的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依据所学,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人的意识的觉醒,兴起了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
故这里的人应指的是“主宰人类社会的人”。
所以应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名师点睛】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并从这样的新方法(人文主义的方法)中得出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
10.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
”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
11.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
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 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 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期封建教会势力较为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新兴的资产阶级实力较为弱小,且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以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C项。
领导文艺复兴运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也并非保守,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只是借助传统的古典文化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因此其重视“古典文化传统”不是因为传统文艺内容丰富,也不是因为古典文化保存完
整,排除B、D项。
12.孙炳辉在《德国史纲》中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
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 罗马教会神权
B. 神职人员权威
C. 灵魂救赎方式
D. 宗教礼仪程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思想,可知马丁路德的思想核心是因信得救,即认为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
13.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
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
”“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
”材料反映了卢梭
A. 天赋人权的思想
B. 直接民主的思想
C. 代议制民主思想
D. 社会契约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
”强调主权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本人行驶主权,可以得出其强调的应为直接民主,所以选B。
其他选项均不是卢梭的观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卢梭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
反封建斗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14.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
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C.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批判君主专制。
所以他们都主张采取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所以本题选C。
A不是所有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B、D不符合史实。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5.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这本书可能是
A. 《齐民要术》
B. 《授时历》
C. 《农书》
D. 《农政全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于1500年前后,原产美洲的物种如烟草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
《齐民要术》是北魏(约公元5世纪)时期贾思勰的著作,《授时历》为元代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
《农政全书》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对重要文献时间作者主要内容地位等知识有准确识记。
同时
要结合新航路开辟时间来判断。
16. 1933年2月鲁迅先生在杂文《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下列对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A. 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是消极的
B. 指南针的西传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C. 中国古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D.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的意义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
解答时要抓住鲁迅先生观点中的关键点“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等,从中可知,鲁迅先生认为火药、指南针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对外扩张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中国却用于封建迷信活动,故选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选项中“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是消极的”表述过于绝对,不准确,排除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
17.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A. 浪漫主义
B. 古典主义
C. 现实主义
D. 自然主义
【答案】C
【解析】
《诗经》属于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中“源自”不符,故B项错误;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C项正确;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
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8.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答案】C
【解析】
按照中国古代书法常识,A项为隶书;B项为楷书;D项为草书。
只有C项是行书。
19.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 元曲和傩戏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风俗画和文人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元曲和傩戏、话本和小说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不能体现高雅文化得倾向,故AB两项排除;汉赋和唐诗既不能体现文化的世俗性,也不符合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排除;风俗画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体现了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风俗画和文人画
20.“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
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
龄、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
该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
这体现了戏剧的表演特性是
A. 综合性
B. 写意性
C. 程式性
D. 虚拟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
该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说明戏剧非常重视人物的身份,也就是程式性,因此C正确;综合性是指戏剧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材料不符,排除A;写意性是指通过戏剧表达内心情感,与材料不符,排除B;虚拟性是指虚构的场景故事,与材料不符,D错误。
21.2017年10月16日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同时宣布,成功探测到第一例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人类首次窥见引力波源头的奥秘。
按照专家的解释,引力波就是“弯曲时空的弯曲曲率的周期性变化向外的辐射,并不是从物体的质量中辐射出来的波”。
根据这个定义,下列科学理论中与之有关的是
A. 相对论
B. 经典力学
C. 量子论
D. 进化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在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故A项符合材料的题意;引力波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因为牛顿的经典理论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传播速度是无限的,故B项错误;量子论的研究是深入到物体的微观领域,故C项错误;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理论,排除D项。
22.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
的行为辩护。
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的力学体系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受到宗教界的敌视”,说明该科学成就撼动了宗教神学;殖民主义者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原则侵略,体现了“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民族主义者则强调“适者生存”,挽救民族危亡,故答案为B项。
其他科学理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生物进化论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程,到达尔文时期最终形成,但高考对其的考查一般侧重于影响方面,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同时应该关注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那就是不能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到社会领域,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错误理论。
这是对本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求。
23. 1703年牛顿(1642—17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在任职期间,牛顿曾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 以便更好地侍奉神。
”该现象主要表明
A. 工业革命没有深刻冲击思想界
B. 宗教改革对牛顿产生深刻影响
C. 启蒙运动在英国影响不大
D. 18世纪的科学发展还十分有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关键是时间1703年。
结合所学,英国工业革命没有开展,故A错;17世纪英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所以C错;由材料,宗教改革对牛顿影响不大,所以B错。
由材料,科学对神学冲击不大,故D。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牛顿经典力学
24.下图源自生物学史上的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经典著作。
对该图隐含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 这种观点普遍流行于18世纪西欧
B. 体现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进化观
C. 肯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D. 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思想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A错误,它的普遍流行在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思想提出之后。
B符合图片意思,它反映的是拉马克的进化思想。
C错误,它的学说重创“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而D与伽利略相关。
故本题选B。
考点:进化论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想破灭不是没道理的,说大点不合历史规律,说小点没有现实基础——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心理上的地基都缺砖少瓦……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摘自杨凯《中国梦的方位》材料二董仲舒、朱熹无疑是儒学思想史上两面耀眼的旗帜。
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都是儒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都从不同角度创立了完备的封建伦理体系,满足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复兴了儒学伦理思想的主导地位,推动了中国伦理学术思想的发展。
——摘自王兵、张霄《儒学发展史上的两面旗帜——董仲舒、朱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不合时宜的社会“理想”,并分析造成孔子“理想破灭”的现实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朱熹为适应强化君主专制而创立的“封建伦
理体系”有何差异,并指出形成这种差异的思想来源。
【答案】(1)社会“理想”:克制自己,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现实基础: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统治者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虽然符合人民利益,但不适应当时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2)差异: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专制;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思想董仲舒吸收了阴阳家等神学色彩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了佛家等学说。
【解析】
【详解】(1)据所学可知孔子不合时宜的社会“理想”是克制自己,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据材料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心理上的地基都缺砖少瓦……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可知造成孔子“理想破灭”的现实基础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角度、儒家思想自身的特点不符合时宜的角度回答。
(2)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专制;朱熹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造成董仲舒、朱熹二人差异的思想来源是董仲舒吸收了阴阳家等神学色彩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了佛家等学说。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材料二诗人但丁(1265~1321年)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材料三(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漪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
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
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