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一、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正是研究类似水、木材等身边常见物质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
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的
本单元涉及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科学探究
1.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1. 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1.5知道在探究过程中的个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要随意涂改原始数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
2.5能对探究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景中。
科学知识
3.1知道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能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3.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2喜欢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及教学活动框架图:
四、本单元的研究的试验
科学内容试验内容材料备注
1、蜡块融化和凝
固实验1、蜡块加热。
2、蜡烛凝固
蜡烛,坩埚。
酒精灯
2、观察蜡烛燃烧
产生新的物质1、用石灰水涂抹烧
杯,然后将它盖在
燃烧的蜡烛上。
澄清的石灰水、烧杯、酒精灯、火柴
3 认识铁生锈的
原因。
了解铁钉生锈的原
因
无锈铁钉、试管或矿泉水瓶、透明塑料
袋、干燥剂、细线绳、蒸馏水(或凉开
水)、植物油、砂纸。
4 认识酸碱指示
的原理用自制的指示剂辨
别身边常见物质的
酸碱性。
课前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白色纸花、喷
壶、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
标签)、烧杯、滴管。
一些常见的物品。
课题名称:蜡烛的变化第1课计划学时: 2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变化的表现各种各样:有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出生、长大、死亡;有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有树木经过万年变成煤;有气体瞬间爆炸等等。
这些变化,有的缓慢,需要漫长的岁月,有的剧烈,眨眼间完成。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融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知道一些物质在不断变化着,但并没有发现这些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强,能自主发现一些物质在各方面的变化。
三、预期学习结果:
1.通过观察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相关现象让学生识别两种变化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和讨论交流,归纳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能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
四、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实验中各种现象,并做好记录,为后面的比较、分类打下基础。
五、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解决措施:从反复的实验判断中总结规律,寻找方法。
六、学习材料:生鸡蛋、碱块、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白糖、粗蜡烛、铁盒、火柴。
七、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第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八、教学步骤: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把白糖加热至溶化,只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没有变成别的物质,是____变化。
把白糖加热至变黑,白糖变成了别的物质,是____变化。
2.下面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B 面粉做成馒头
C 火柴燃烧
D 铁水变钢锭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观察、记录周围更多的变化并归类。
课题名称:铁钉生锈了第2课计划学时: 2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钢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
据估计,世界一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四分之一被锈“吃”掉了。
不仅如此,还会因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这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损失!锈是钢铁的大敌。
因此,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铁生锈是个复杂的过程,铁的生锈与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类物质有关。
就其实质来说,是铁在接触有关气体或液体时发生了化学反应,从外向里逐步转化成各种铁的化合物。
铁锈是暗红色疏松的物质,容易剥落。
本课是以学生熟悉的铁钉生锈为例子,让学生在体验铁钉生锈的过程中,了解铁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的原理。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生活中都见过铁质物品生锈,生锈原因学生都认为与水有关,但没有意识到与空气有关。
三、预期学习结果:
1.通过设计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能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中。
四、教学重点: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解决措施: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问题。
五、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
解决措施:小组讨论研究,集体评价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六、学习材料:无锈铁钉、试管(或矿泉水瓶、透明塑料袋)、干燥剂、凉开水、植物油、砂纸等
七、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让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铁制品生锈的现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对生锈环境的关注,并为后续研究生锈的原因做好铺垫。
第二,通过比较铁锈与铁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生锈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第三,带领学生研究铁生锈的原因,进一步加强“控制变量”的技能训练。
八、教学步骤: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铁钉在什么地方会生锈()
A 绝对无水的空气中
B 煮沸过的蒸馏水里
C 有氧气、二氧化碳和盐的水里
D 浸泡在植物油里
2. 小李同学家里有一件铁制工艺品爱生锈,小李可以给它()
A 刷油漆
B 抹油
C 搪瓷
D 镀锌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课题名称:变色花第3课计划学时: 2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如我们吃的苹果、喝的橙汁中含有酸性物质,洗衣服用的肥皂、洗头用的洗发香波含有碱性物质;治疗胃酸过多,需要服用含有碱性的药品;清洗瓷砖和一些金属要用到酸液……从大量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医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两大类物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至于酸和碱的其他性质、指示剂变色的原因不属于小学生学习的范畴,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
二、学习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于物质的酸碱性不太了解,最多从一些广告中听说过酸碱性的概念;少数学生可能通过家长或书籍等了解一些酸碱性的知识,知道PH试纸可以测量酸碱性。
三、预期学习结果:
1.用紫包菜制作指示剂, 分辨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通过利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验证的实验解释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通过利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验证的实验识别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四、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解决措施:通过测试实验让学生直观发现不同物质的不同反应,并通过小结发现不同性质物质的共同特征。
五、教学难点: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解决措施:指示剂可以由教师提供,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应由学生提出,并自主实验。
六、学习材料:课前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白色纸花、喷壶、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紫甘蓝、塑料袋子
七、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变魔术。
教材首先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纸花变红,纸叶变绿”的奇妙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的化学种类——酸性物质和碱性
物质,懂得指示剂的作用——能够分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第二,通过资料和图片介绍,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第三,用紫甘蓝做指示剂,并检测身边各种物质的酸碱性。
第四,引导学生了解识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现实意义,感受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体会到化学真奇妙。
八、教学步骤: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呕吐时会感到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胃和肌肉产生了____。
2.紫甘蓝水是()。
A、碱性物质
B、酸性物质
C、指示剂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用紫甘蓝水和指示剂检测周围更多物品的酸碱性,并记录。
(观察颜色变化、记录)
课题名称:洗衣服的学问第4课计划学时:2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会碰到沾有汗渍、菜汁、油污的情况,有时不小心还会蹭上墨汁、果汁、血迹等,令人十分烦恼。
如何除去各种各样的污迹,里面大有学问。
洗衣服的过程既包括物理变化也包括化学变化。
其中,水冲刷走衣服表面的灰尘和泥土属于物理变化,而对油污的清除则属于化学变化。
本课以洗衣服为载体,复习巩固对两种变化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洗涤剂的特点和去污原理,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差异法实验的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
许多学生对于洗衣服的学问一无所知,少部分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洗衣服的知识。
三、预期学习结果:
1.通过研究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验证实验。
2.通过验证实验指出不同的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四、教学重点: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解决措施:小组讨论研究实验方案,集体评价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自主实验记录。
五、教学难点:学会控制变量。
解决措施:通过之前的训练,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注意控制变量,在集体交流中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六、学习材料: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粉(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植物油、沾有“污物”的布条(浅色)、筷子
七、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提出怎样洗去污渍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如何洗衣服”的关注,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后面探索“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用品效果好”做好铺垫。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对比实验,了解不同的洗涤用品的特点,进一步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技能。
第三,通过一段资料和漫画,向学生解释肥皂去油污的道理。
八、教学步骤: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
2.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
3.用清水洗衣服表面的灰尘和泥土,没有生成___的变化,属于___变化;而对油污的清除,则属于___变化。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搜集更多的关于清洗污物的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