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新沂二中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二)(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二中八年级(上)月考历史试
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国共两党互信加深,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第三次合作大有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中共七大B.中共一大C.遵义会议D.解放战争
3.下列革命精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②长征精神③延安精神④井冈山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
4.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我党特制定了政治路线。

这一路线制定于()
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大”
5.有学者说“我们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一心一意地在瓦砾和血泊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时代。

” 这位学者述说的历史事件应为()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C.刘邓挺进大别山 D.解放战争
6.如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
7.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

”下列属于张学良实践自己誓言的行动是()
A.投身辛亥革命B.参加南昌起义C.发动西安事变D.卢沟桥抗战8.歌谣是历史,歌谣更是信念.下列歌谣中能够反映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红旗飘飘五角星,共产党来哩有田分.”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9.2011年3月1 日,“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如图)开赴地中海,为我国从利比亚撤侨护航.以“徐州”命名军舰,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徐州拥军工作的敬意.徐州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中()
A.淮海战役B.平津战役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10.疑是问之源.为研究“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某学者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你认为可质疑的是()
A.东北将士的回忆 B.国民政府的绝密档案
C.东北人民的控诉 D.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
11.纪念碑是为纪念已故人物或重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它是无言的历史,是沉默的缅怀。

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性参观下列纪念碑,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百团大战纪念碑
②红军长征纪念碑
③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④五四运动纪念碑。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①②D.④②①③
12.1947年夏中共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3.学校网站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示意图”两张图片。

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14.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能够迅速取胜的原因有()
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涣散③人民群众的支持④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南京条约》签订②太平天国定都南京③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0分)
16.1931年,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全国各界同胞的抗日怒潮。

中国共产党代表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抗日烽火燃遍了东北大地。

17.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地点)搜查,中国军队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

18.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

会议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

19.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军队22万人大举进攻,接着向其他解放区发起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20.解放战争初期,西北人民解放军在的指挥下,采用“蘑菇”战术,先后在、羊马河、、沙家店等地歼敌2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的重点进攻。

三、材料问答题(共计10分)
2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承载着苦难,浓缩着经验,沉淀着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l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95年波澜壮阔,95年壮丽辉煌。

材料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

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1911年的“一道闪电”指的是什么?后“黑暗依旧”的含义是什么?
(2)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八
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3)材料三的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分别取得哪两个著名战役的胜利?这场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什么战役?南京的解放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5)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回顾党这95年的艰辛曲折的探索历程,你有何感悟?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二中八年级(上)月考
历史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国共两党互信加深,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第三次合作大有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考点】9F: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A5: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两党关系的相关史实.
【解答】材料中“体现国共合作”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直接排出③,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其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不存在合作.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统治的第一枪.因此BCD均含有③排除.
故选A.
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中共七大B.中共一大C.遵义会议D.解放战争
【考点】9P:遵义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了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解答】据所学知,“日出东方”指的是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星火燎原”指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力挽狂澜”指的是1935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灯塔指引”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进京赶考”指的是解放战争胜利,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
故选C.
3.下列革命精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②长征精神③延安精神④井冈山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
【考点】9B:五四运动;9M: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9O:红军长征.
【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答】“五四精神”出现于1919年,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诞生于1927年.长征精神是在长征途中产生,时间是1934至1936年.延安精神是在抗战时期.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选B.
4.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我党特制定了政治路线。

这一路线制定于()
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大”
【考点】AC:中共七大.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七大.
【解答】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中共七大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故选D.
5.有学者说“我们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一心一意地在瓦砾和血泊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时代。

” 这位学者述说的历史事件应为()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C.刘邓挺进大别山 D.解放战争
【考点】A5: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分析】本题以学者的言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意义.
【解答】依据题干“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可知指的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意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故选B.
6.如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
【考点】A1: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产生的影响.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作答.
【解答】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才出现了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
故选D.
7.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

”下列属于张学良实践自己誓言的行动是()
A.投身辛亥革命B.参加南昌起义C.发动西安事变D.卢沟桥抗战【考点】A2:西安事变.
【分析】西安事变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解答】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在民族生死关头,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因此,1936年张学良、扬虎城出于民族大义,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们实施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逼蒋抗日.张学良用实践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誓言,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选C.
8.歌谣是历史,歌谣更是信念.下列歌谣中能够反映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红旗飘飘五角星,共产党来哩有田分.”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考点】BB: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分析】本题通过歌谣考查了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描述的是北伐战争;B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斗地主、分田地;C描述红军长征;D表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气概.
故选D.
9.2011年3月1 日,“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如图)开赴地中海,为我国从利比亚撤侨护航.以“徐州”命名军舰,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徐州拥军工作的敬意.徐州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中()
A.淮海战役B.平津战役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考点】AK: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淮海战役中.
【解答】通过读取题干获取到有效信息:“徐州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联系所学知识淮海战役.
A.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的统一指挥下又发起了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顽强作战,取得战役胜利.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00多万人,提供了大量担架、车辆、挑子、牲畜、船只、粮食.
B.平津战役的主战场在华北地区.
C.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在东北地区.
D.渡江战役是横渡到长江以南,与徐州的地理位置不符.
故选A.
10.疑是问之源.为研究“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某学者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你认为可质疑的是()
A.东北将士的回忆 B.国民政府的绝密档案
C.东北人民的控诉 D.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
【考点】A1: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历史史料的鉴别方法,在研究“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时,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显然是最可质疑的,因为当时日本媒体是服务于法西斯侵略的.【解答】“九一八”事变为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显然可能倾向日本的立场,带有主观色彩,歪曲事件真相,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辩护.
故选D.
11.纪念碑是为纪念已故人物或重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它是无言的历史,是沉默的缅怀。

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性参观下列纪念碑,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百团大战纪念碑
②红军长征纪念碑
③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④五四运动纪念碑。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①②D.④②①③
【考点】AB:百团大战;9B:五四运动;9O:红军长征;AK: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分析】本题以纪念碑是为纪念已故人物或重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它是无言的历史,是沉默的缅怀为依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解答】①百团大战1940年,②红军长征纪念碑1934年,③淮海战役1949年,④五四运动1919年.
故选D.
12.1947年夏中共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考点】AI: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分析】本题考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
【解答】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13.学校网站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示意图”两张图片。

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考点】AI: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AK: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分析】本题以“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示意图”两张图片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解答】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次战略决战,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示意图”两张图片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故选D.
14.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能够迅速取胜的原因有()
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涣散③人民群众的支持④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考点】AN:解放战争的胜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的内容.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作战方针,全面内战爆发初期,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消灭敌人,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的作战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中期和后期及时发动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故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捐粮、捐物、送子女上战场、支前等大力支援解放战争,故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国民党军队纪律涣散腐败也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因素.故选D.
15.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南京条约》签订②太平天国定都南京③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考点】8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AM: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分析】本题以“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近代史的终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南京条约》签订和渡江战役的知识点.
【解答】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结束.所以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0分)
16.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全国各界同胞的抗日怒潮。

中国共产党代表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抗日烽火燃遍了东北大地。

【考点】A1: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分析】本题以“1931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和杨靖宇的知识.
【解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撤入关内,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故答案为:
九一八;杨靖宇.
17.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地点)搜查,中国军队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考点】A4: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
【分析】本题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七七事变.
【解答】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军队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中国全民族的抗日开始.
故答案为:宛平城;卢沟桥事变.
18.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

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

【考点】AC:中共七大.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七大.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思想统一和政治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故答案为:毛泽东思想.
19.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军队22万人大举进攻中
原解放区,接着向其他解放区发起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考点】AF:全面内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全面内战爆发的知识点的识记情况.知识延伸: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国共两党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民党政府于1949年在中国大陆战败后退往台湾.
【解答】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命令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故答案为:中原解放区.
20.解放战争初期,西北人民解放军在彭德怀、贺龙的指挥下,采用“蘑菇”战术,先后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地歼敌2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考点】AH: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以及影响.
【解答】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集中二十三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进行重点进攻,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的指挥下,面对十倍于我之敌,就是采“蘑菇”战术,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七战胜利,歼敌三万余人,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故答案为:彭德怀、贺龙;青化砭;蟠龙;陕甘宁解放区.
三、材料问答题(共计10分)
2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承载着苦难,浓缩着经验,沉淀着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l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95年波澜壮阔,95年壮丽辉煌。

材料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

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1911年的“一道闪电”指的是什么?后“黑暗依旧”的含义是什么?
(2)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3)材料三的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分别取得哪两个著名战役的胜利?这场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什么战役?南京的解放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5)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回顾党这95年的艰辛曲折的探索历程,你有何感悟?
【考点】9F: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96:辛亥革命;9C:中共一大;9K:八一南昌起义;A5: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AD: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以1911年的“一道闪电”及此后“黑暗依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及影响.
(2)本题以“南湖红船”“八一枪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共一大和南昌起义.(3)本题以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及这场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最根本原因.
(4)本题以毛泽东的诗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渡江战役及南京的解放的重大历史意义.
(5)本题以党这95年的艰辛曲折的探索历程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们的感悟.本题属于自主发挥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l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据“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和所学知识可知,“一道闪电划过”指的是辛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