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理解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
二、作者简介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 ——鲁迅
三、整体感知
1、剧情简介: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雷特王子。
王子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
丞相波洛涅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
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
王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
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狄斯共谋陷害王子。
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王后误饮毒酒。
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2、节选情节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多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里克(宫廷大臣)
四、欣赏视频
电影《哈姆莱特》的片段。
第二课时
一、品读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思考: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的计划行事?
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决心杀死他,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同学找出相应句子。
)
二、品读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讨论: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名家观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 ——别林斯基“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 ——歌德“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
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
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
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三、课堂探究
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
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哈姆莱特》全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李尔王》
2、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200字)【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