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流的地质作用—暂时性水流地质作用及其堆积物(工程地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下蚀向下切割河床,破坏河底,使河流 变深。
➢ 侧蚀向河岸方向侵蚀,使河流变宽变弯 ,破坏原有河岸。
➢ 下蚀和侧蚀是同时进行的,但河流上游 以下蚀为主,下游以侧蚀为主。
河流的侵蚀作用
➢ 下蚀作用:河流在垂直方向上对河底的 冲刷作用,又称为底蚀作用。
➢ 1.峡谷急流瀑布-在河流上游,河底纵 坡降大,水流速度快,底蚀作用最为强 烈。加上岩石性质构造条件的影响,常 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洪流的冲刷作用
冲沟形成过程示意图
洪流的冲刷作用
➢ 冲沟发育地区施工,应查明冲沟形成条件 和原因,研究冲沟的活动程度,有针对性 地进行治理。
➢ 剧烈发展阶段的冲沟:上部截断水源, 沟头、沟底和沟壁加固。
➢ 衰老阶段的冲沟:植物加固沟壁,以免支 沟重新复活;工程施工应尽量少挖方,新 开挖的边坡则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 剧烈发展阶段的冲沟:上部截断水源, 沟头、沟底和沟壁加固。
➢ 衰老阶段的冲沟:植物加固沟壁,以免支 沟重新复活;工程施工应尽量少挖方,新 开挖的边坡则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洪流的堆积作用--洪积层
➢ 洪积物: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搬运 力急剧减弱,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 呈扇形堆积下来,称洪积物。
洪流的堆积作用--洪积层
➢ 洪积层有下述特征: ➢ ①锥状时,称洪积锥,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 ②洪积层成分较复杂,由沟谷上游汇水区内的岩
石种类决定。
➢ ③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 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具明显的分带性
➢ ④略具分选性和层理,洪积物具有一定磨圆度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 3.沉积的主要类型
➢ 三角洲——河水在海、湖口地段受到海湖水的阻滞 ,动能明显减弱,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河口积 淤,其形状一般是呈向大海(湖)中伸出的三角形 平地,称为三角洲。三角洲是重要的油气田分布区
➢ 前积层——碎屑沉积具斜层理 ➢ 底积层——细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具水平理层 ➢ 顶积层——碎屑沉积具斜层理
➢ 洪流:由暴雨或融雪形成的暂时性的山 洪急流。
➢ 河流:在固定沟谷中长年流动的水流。
二、地表流水的运动形式
层流(laminellar flow):水流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 轨迹彼此平行而不混合,保持着一层超覆一层地向前 滑动。 紊流(turbulent flow):水质点呈不规则运动,时而 向上,时而向下或左或右,即水质点的运动轨迹是紊 乱的。
三、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 地面流水的动能除一部分消耗在克服水体与河床、水体 与空气以及水体内部质点间的磨擦外,另一部分消耗在 对河床的剥蚀和对泥、砂、砾石的搬运上。
➢ 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 流水的动能除用于侵蚀作用外还有剩余,流水会把侵蚀
下的碎屑(包括胶体或溶液)带走,称为搬运作用;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 坡积层具有下述特征: ➢ ① 位于山坡坡脚处,坡脚
处最厚,向山坡上部及远 离山脚方向变薄尖灭。 ➢ ② 坡积层多由碎石和粘性 土组成,成份与山坡上部 基岩成分有关。 ➢ ③ 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棱 角分明、分选性差,层理 不明显。
➢ ④ 强度很差,易发生滑动
床沉积(砾石、砂砾)上部为河漫 滩沉积(泥质和粉沙)在坡面上有 规律的交替出现。
➢ 常有波痕,砂丘和交错层理等构造
河流的沉积作用
➢ 3.沉积的主要类型
➢ 心滩——河水从窄束段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小, 致使较粗部分在河底中部淤积,逐渐形成心滩。
河流的沉积作用
➢ 3.沉积的主要类型
➢ 边滩与河漫滩 ➢ ①边滩——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
➢ 河流的认识 ➢ 河流的侵蚀作用 ➢ 河流的搬运作用 ➢ 河流的沉积作用 ➢ 河谷地貌
河流的认识
河流的认识
河流:经常流水或常年流水的河谷
河流分为:河源 、河口、上游、中 游、下游、河系、 流域、分水岭
河谷的认识
河床——平水期河水占据的谷
底部分,也称河槽。
河漫滩——经常被洪水淹没的
谷底部分。
谷坡——河谷两侧因河流侵蚀
河流阶地
➢ 3.河流阶地的类型
➢ 侵蚀阶地——是由基岩构成,一般阶地面较窄,
没有或零星有冲积物,阶地崖较高。 ➢ 基座阶地——阶地面上为冲积物,阶地崖下部可
见到基岩。 ➢ 堆积阶地——全部由冲积物构成,无基岩出露。
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
➢ 4.河流阶地的研究意义
阶地上的冲积物中常富集有比重大且硬度高的矿物,成 为有用砂矿产。如金、金刚石等。
河流的侵蚀作用
➢ 2、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的极限。 ➢ 海平面是外流水系的共同侵蚀基准面
河流注入湖泊的湖面高度
局部侵蚀基准面
支流注入主流的河面高度
➢ 3、河流的平衡剖面——河流在其形成的初期, 多急流与瀑布,河流纵剖面不平滑。由于下蚀 和溯源侵蚀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削去,凹坑 被填平,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 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
沉积形成的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 ②河漫滩——是边滩变宽,加高且面积扩大的产 物。在丘陵和平原区,其宽度在数米到数十公里以 上,并普遍发育有河流冲积物二元结构。
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由于河床长期往复摆动河漫 滩不断发展扩大并连在一起 。从而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的沉积作用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 地表流水的认识 ➢ 片流的地质作用 ➢ 洪流的地质作用 ➢ 河流的地质作用
一、地表流水的种类
一、地表流水的种类
片流(坡流、面流)——面状无槽流水
1.暂时性流水
洪流
2.常年性流水——河流
线状有槽流水
➢ 片流:在地面汇合成网状薄水层,顺自 然坡均匀流动的水流。
河流的侵蚀作用
➢ 4.溯源侵蚀
➢ 河流自形成之后,河谷有向源头发展增长河谷长度的趋势 ,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也称为向源侵蚀。
➢ 如流水的动能不足以搬运碎屑物质或液体环境改变时, 则发生物质的沉积,称为沉积作用。
现代地貌(高山峡谷、广阔平原)主要是 由流水地质作用形成的,地面流水是分布 最广泛的地质外营力,是塑造大地面貌的 雕塑家。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片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的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 片流(坡流、面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 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 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流槽的地面薄层状、网状 细流称为片流。
学成分等因素有关。 ➢ ④工程性质差。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 洗刷作用:片流比较均匀的冲洗破 坏着整个斜坡的表层,把覆盖在坡 面上的风化破碎物质洗刷到山坡坡 脚处。
➢ 坡积层(堆积作用):洗刷作用破坏 下来的泥沙物质,除部分经沟谷而 进入河流外,其余部分则因水的动 能的减小而在缓坡处沉积下来,形 成坡积层。
➢ 坡积层(堆积作用):洗刷作用破坏 下来的泥沙物质,除部分经沟谷而 进入河流外,其余部分则因水的动 能的减小而在缓坡处沉积下来,形 成坡积层。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 坡积层具有下述特征: ➢ ① 位于山坡坡脚处,坡脚
处最厚,向山坡上部及远 离山脚方向变薄尖灭。 ➢ ② 坡积层多由碎石和粘性 土组成,成份与山坡上部 基岩成分有关。 ➢ ③ 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棱 角分明、分选性差,层理 不明显。
洪流的堆积作用--洪积层
➢ 洪积物: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搬运 力急剧减弱,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 呈扇形堆积下来,称洪积物。
洪流的堆积作用--洪积层
➢ 洪积层有下述特征: ➢ ①锥状时,称洪积锥,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 ②洪积层成分较复杂,由沟谷上游汇水区内的岩
石种类决定。
➢ ③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 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具明显的分带性
尼罗河三角洲
河流的沉积作用
1-河床 2-河漫滩 3-河谷斜坡 4-河流阶地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
➢ 1.河流阶地——原生河谷的谷底,由于 河流底蚀作用重新加强而相对抬升到洪 水位以上,形成分布于河谷两侧、沿谷 坡伸展的阶梯状地形。
➢ 2.阶地的构成
➢ ①阶地面——微倾斜的 平台面,代表相对稳定时 间。 ➢ ②阶地崖(阶地斜坡) ——急倾斜坡,是河流底 蚀作用强烈时期的产物, 其高度反映变化的幅度。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冲刷作用
➢ 洪流:坡流逐渐集中汇成几段较大的线 状水流,再向下汇聚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 冲刷作用 :洪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挟 带的砂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
洪流的冲刷作用
➢ 冲沟:由冲刷作用形成的沟底狭窄、两壁 陡峭的沟谷。
➢ 当冲沟下切到地下水面时,便形成了小溪
➢ ④ 强度很差,易发生滑动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
➢ 1.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河流搬运的物质
由于流量流河流搬运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 下来,形成冲积物(冲积层)。 ➢ 2.冲积物及其特点
➢ 具有良好的分选性(粗大的先沉积
,细小的后沉积)
➢ 具有较好的磨圆度 ➢ 成层性较清晰 ➢ 常具有韵律性二元结构:下部为河
而形成的岸坡。
阶地——被抬升的古老的河谷
谷底。
河谷要素示意图
坡麓——谷坡与谷底的交界。 谷缘——谷坡与山坡交界的转
河流= 河水+ 河谷
折处,也称谷肩。
河谷= 谷底+谷坡
谷底= 河床+河漫滩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
➢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水在河床流动中 时对谷地和谷坡的冲蚀作用称为侵蚀作 用。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 ④略具分选性和层理,洪积物具有一定磨圆度
小结
• 地表流水有片流、洪流和河流3种方式。 • 片流的淋滤作用形成残积层 • 片流的洗刷作用形成坡积层 • 洪流的冲刷作用形成冲沟地貌和洪积层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冲刷作用
➢ 洪流:坡流逐渐集中汇成几段较大的线 状水流,再向下汇聚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 冲刷作用 :洪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挟 带的砂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
洪流的冲刷作用
➢ 冲沟:由冲刷作用形成的沟底狭窄、两壁 陡峭的沟谷。
➢ 当冲沟下切到地下水面时,便形成了小溪
洪流的冲刷作用
冲沟形成过程示意图
洪流的冲刷作用
➢ 冲沟发育地区施工,应查明冲沟形成条件 和原因,研究冲沟的活动程度,有针对性 地进行治理。
➢ 淋滤作用: 片流在流动过程中, 一部分水会渗 入地下,渗入地下的过程中,渗流水不仅把地 表附近细小破碎物质带走,还能把周围岩石中 易溶成分溶解带走。
➢ 残积层:淋滤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 质称残积层。
片流的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 残积层有下述特征: ➢ ①位于地表以下,基岩风化带以上。 ➢ ②物质成分与下伏基岩成分密切相关 ➢ ③ 残积层的厚度与地形、降水量、水中化
➢ 有助于研究近代地壳升降运动以及河流地质作 用历史。
➢ 为寻找冲积矿产和地下水提供基础资料。 ➢ 为工程建筑设计、施工提供地质资料。
总结
➢ 河流的侵蚀作用按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 河流的搬运方式多样。 ➢ 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层。 ➢ 河流阶地。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地质作用
➢ 残积层:淋滤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 质称残积层。
片流的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 残积层有下述特征: ➢ ①位于地表以下,基岩风化带以上。 ➢ ②物质成分与下伏基岩成分密切相关 ➢ ③ 残积层的厚度与地形、降水量、水中化
学成分等因素有关。 ➢ ④工程性质差。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 洗刷作用:片流比较均匀的冲洗破 坏着整个斜坡的表层,把覆盖在坡 面上的风化破碎物质洗刷到山坡坡 脚处。
片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的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 片流(坡流、面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 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 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流槽的地面薄层状、网状 细流称为片流。
➢ 淋滤作用: 片流在流动过程中, 一部分水会渗 入地下,渗入地下的过程中,渗流水不仅把地 表附近细小破碎物质带走,还能把周围岩石中 易溶成分溶解带走。
三、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面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会与地表地质体发性相互作 用,称为流水的地质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与地面流 水的动能相关,即与流速、流量相关。
由于重力作用形成流水的重力势能 ,并不断转化为动能:
E 1 MV 2 2
动能的大小跟流水的流量(M)、流速(V) 成正比,流量流速越大,流水的动能越大,对地 面的改造速度就越大,流水的地质作用也就越强 。
➢ 侧蚀向河岸方向侵蚀,使河流变宽变弯 ,破坏原有河岸。
➢ 下蚀和侧蚀是同时进行的,但河流上游 以下蚀为主,下游以侧蚀为主。
河流的侵蚀作用
➢ 下蚀作用:河流在垂直方向上对河底的 冲刷作用,又称为底蚀作用。
➢ 1.峡谷急流瀑布-在河流上游,河底纵 坡降大,水流速度快,底蚀作用最为强 烈。加上岩石性质构造条件的影响,常 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洪流的冲刷作用
冲沟形成过程示意图
洪流的冲刷作用
➢ 冲沟发育地区施工,应查明冲沟形成条件 和原因,研究冲沟的活动程度,有针对性 地进行治理。
➢ 剧烈发展阶段的冲沟:上部截断水源, 沟头、沟底和沟壁加固。
➢ 衰老阶段的冲沟:植物加固沟壁,以免支 沟重新复活;工程施工应尽量少挖方,新 开挖的边坡则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 剧烈发展阶段的冲沟:上部截断水源, 沟头、沟底和沟壁加固。
➢ 衰老阶段的冲沟:植物加固沟壁,以免支 沟重新复活;工程施工应尽量少挖方,新 开挖的边坡则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洪流的堆积作用--洪积层
➢ 洪积物: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搬运 力急剧减弱,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 呈扇形堆积下来,称洪积物。
洪流的堆积作用--洪积层
➢ 洪积层有下述特征: ➢ ①锥状时,称洪积锥,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 ②洪积层成分较复杂,由沟谷上游汇水区内的岩
石种类决定。
➢ ③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 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具明显的分带性
➢ ④略具分选性和层理,洪积物具有一定磨圆度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 3.沉积的主要类型
➢ 三角洲——河水在海、湖口地段受到海湖水的阻滞 ,动能明显减弱,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河口积 淤,其形状一般是呈向大海(湖)中伸出的三角形 平地,称为三角洲。三角洲是重要的油气田分布区
➢ 前积层——碎屑沉积具斜层理 ➢ 底积层——细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具水平理层 ➢ 顶积层——碎屑沉积具斜层理
➢ 洪流:由暴雨或融雪形成的暂时性的山 洪急流。
➢ 河流:在固定沟谷中长年流动的水流。
二、地表流水的运动形式
层流(laminellar flow):水流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 轨迹彼此平行而不混合,保持着一层超覆一层地向前 滑动。 紊流(turbulent flow):水质点呈不规则运动,时而 向上,时而向下或左或右,即水质点的运动轨迹是紊 乱的。
三、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 地面流水的动能除一部分消耗在克服水体与河床、水体 与空气以及水体内部质点间的磨擦外,另一部分消耗在 对河床的剥蚀和对泥、砂、砾石的搬运上。
➢ 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 流水的动能除用于侵蚀作用外还有剩余,流水会把侵蚀
下的碎屑(包括胶体或溶液)带走,称为搬运作用;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 坡积层具有下述特征: ➢ ① 位于山坡坡脚处,坡脚
处最厚,向山坡上部及远 离山脚方向变薄尖灭。 ➢ ② 坡积层多由碎石和粘性 土组成,成份与山坡上部 基岩成分有关。 ➢ ③ 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棱 角分明、分选性差,层理 不明显。
➢ ④ 强度很差,易发生滑动
床沉积(砾石、砂砾)上部为河漫 滩沉积(泥质和粉沙)在坡面上有 规律的交替出现。
➢ 常有波痕,砂丘和交错层理等构造
河流的沉积作用
➢ 3.沉积的主要类型
➢ 心滩——河水从窄束段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小, 致使较粗部分在河底中部淤积,逐渐形成心滩。
河流的沉积作用
➢ 3.沉积的主要类型
➢ 边滩与河漫滩 ➢ ①边滩——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
➢ 河流的认识 ➢ 河流的侵蚀作用 ➢ 河流的搬运作用 ➢ 河流的沉积作用 ➢ 河谷地貌
河流的认识
河流的认识
河流:经常流水或常年流水的河谷
河流分为:河源 、河口、上游、中 游、下游、河系、 流域、分水岭
河谷的认识
河床——平水期河水占据的谷
底部分,也称河槽。
河漫滩——经常被洪水淹没的
谷底部分。
谷坡——河谷两侧因河流侵蚀
河流阶地
➢ 3.河流阶地的类型
➢ 侵蚀阶地——是由基岩构成,一般阶地面较窄,
没有或零星有冲积物,阶地崖较高。 ➢ 基座阶地——阶地面上为冲积物,阶地崖下部可
见到基岩。 ➢ 堆积阶地——全部由冲积物构成,无基岩出露。
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
➢ 4.河流阶地的研究意义
阶地上的冲积物中常富集有比重大且硬度高的矿物,成 为有用砂矿产。如金、金刚石等。
河流的侵蚀作用
➢ 2、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的极限。 ➢ 海平面是外流水系的共同侵蚀基准面
河流注入湖泊的湖面高度
局部侵蚀基准面
支流注入主流的河面高度
➢ 3、河流的平衡剖面——河流在其形成的初期, 多急流与瀑布,河流纵剖面不平滑。由于下蚀 和溯源侵蚀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削去,凹坑 被填平,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 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
沉积形成的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 ②河漫滩——是边滩变宽,加高且面积扩大的产 物。在丘陵和平原区,其宽度在数米到数十公里以 上,并普遍发育有河流冲积物二元结构。
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由于河床长期往复摆动河漫 滩不断发展扩大并连在一起 。从而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的沉积作用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 地表流水的认识 ➢ 片流的地质作用 ➢ 洪流的地质作用 ➢ 河流的地质作用
一、地表流水的种类
一、地表流水的种类
片流(坡流、面流)——面状无槽流水
1.暂时性流水
洪流
2.常年性流水——河流
线状有槽流水
➢ 片流:在地面汇合成网状薄水层,顺自 然坡均匀流动的水流。
河流的侵蚀作用
➢ 4.溯源侵蚀
➢ 河流自形成之后,河谷有向源头发展增长河谷长度的趋势 ,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也称为向源侵蚀。
➢ 如流水的动能不足以搬运碎屑物质或液体环境改变时, 则发生物质的沉积,称为沉积作用。
现代地貌(高山峡谷、广阔平原)主要是 由流水地质作用形成的,地面流水是分布 最广泛的地质外营力,是塑造大地面貌的 雕塑家。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片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的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 片流(坡流、面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 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 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流槽的地面薄层状、网状 细流称为片流。
学成分等因素有关。 ➢ ④工程性质差。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 洗刷作用:片流比较均匀的冲洗破 坏着整个斜坡的表层,把覆盖在坡 面上的风化破碎物质洗刷到山坡坡 脚处。
➢ 坡积层(堆积作用):洗刷作用破坏 下来的泥沙物质,除部分经沟谷而 进入河流外,其余部分则因水的动 能的减小而在缓坡处沉积下来,形 成坡积层。
➢ 坡积层(堆积作用):洗刷作用破坏 下来的泥沙物质,除部分经沟谷而 进入河流外,其余部分则因水的动 能的减小而在缓坡处沉积下来,形 成坡积层。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 坡积层具有下述特征: ➢ ① 位于山坡坡脚处,坡脚
处最厚,向山坡上部及远 离山脚方向变薄尖灭。 ➢ ② 坡积层多由碎石和粘性 土组成,成份与山坡上部 基岩成分有关。 ➢ ③ 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棱 角分明、分选性差,层理 不明显。
洪流的堆积作用--洪积层
➢ 洪积物: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搬运 力急剧减弱,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 呈扇形堆积下来,称洪积物。
洪流的堆积作用--洪积层
➢ 洪积层有下述特征: ➢ ①锥状时,称洪积锥,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 ②洪积层成分较复杂,由沟谷上游汇水区内的岩
石种类决定。
➢ ③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 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具明显的分带性
尼罗河三角洲
河流的沉积作用
1-河床 2-河漫滩 3-河谷斜坡 4-河流阶地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
➢ 1.河流阶地——原生河谷的谷底,由于 河流底蚀作用重新加强而相对抬升到洪 水位以上,形成分布于河谷两侧、沿谷 坡伸展的阶梯状地形。
➢ 2.阶地的构成
➢ ①阶地面——微倾斜的 平台面,代表相对稳定时 间。 ➢ ②阶地崖(阶地斜坡) ——急倾斜坡,是河流底 蚀作用强烈时期的产物, 其高度反映变化的幅度。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冲刷作用
➢ 洪流:坡流逐渐集中汇成几段较大的线 状水流,再向下汇聚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 冲刷作用 :洪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挟 带的砂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
洪流的冲刷作用
➢ 冲沟:由冲刷作用形成的沟底狭窄、两壁 陡峭的沟谷。
➢ 当冲沟下切到地下水面时,便形成了小溪
➢ ④ 强度很差,易发生滑动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
➢ 1.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河流搬运的物质
由于流量流河流搬运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 下来,形成冲积物(冲积层)。 ➢ 2.冲积物及其特点
➢ 具有良好的分选性(粗大的先沉积
,细小的后沉积)
➢ 具有较好的磨圆度 ➢ 成层性较清晰 ➢ 常具有韵律性二元结构:下部为河
而形成的岸坡。
阶地——被抬升的古老的河谷
谷底。
河谷要素示意图
坡麓——谷坡与谷底的交界。 谷缘——谷坡与山坡交界的转
河流= 河水+ 河谷
折处,也称谷肩。
河谷= 谷底+谷坡
谷底= 河床+河漫滩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
➢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水在河床流动中 时对谷地和谷坡的冲蚀作用称为侵蚀作 用。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 ④略具分选性和层理,洪积物具有一定磨圆度
小结
• 地表流水有片流、洪流和河流3种方式。 • 片流的淋滤作用形成残积层 • 片流的洗刷作用形成坡积层 • 洪流的冲刷作用形成冲沟地貌和洪积层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冲刷作用
➢ 洪流:坡流逐渐集中汇成几段较大的线 状水流,再向下汇聚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 冲刷作用 :洪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挟 带的砂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
洪流的冲刷作用
➢ 冲沟:由冲刷作用形成的沟底狭窄、两壁 陡峭的沟谷。
➢ 当冲沟下切到地下水面时,便形成了小溪
洪流的冲刷作用
冲沟形成过程示意图
洪流的冲刷作用
➢ 冲沟发育地区施工,应查明冲沟形成条件 和原因,研究冲沟的活动程度,有针对性 地进行治理。
➢ 淋滤作用: 片流在流动过程中, 一部分水会渗 入地下,渗入地下的过程中,渗流水不仅把地 表附近细小破碎物质带走,还能把周围岩石中 易溶成分溶解带走。
➢ 残积层:淋滤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 质称残积层。
片流的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 残积层有下述特征: ➢ ①位于地表以下,基岩风化带以上。 ➢ ②物质成分与下伏基岩成分密切相关 ➢ ③ 残积层的厚度与地形、降水量、水中化
➢ 有助于研究近代地壳升降运动以及河流地质作 用历史。
➢ 为寻找冲积矿产和地下水提供基础资料。 ➢ 为工程建筑设计、施工提供地质资料。
总结
➢ 河流的侵蚀作用按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 河流的搬运方式多样。 ➢ 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层。 ➢ 河流阶地。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地质作用
➢ 残积层:淋滤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 质称残积层。
片流的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 残积层有下述特征: ➢ ①位于地表以下,基岩风化带以上。 ➢ ②物质成分与下伏基岩成分密切相关 ➢ ③ 残积层的厚度与地形、降水量、水中化
学成分等因素有关。 ➢ ④工程性质差。
片流的洗刷作用及坡积层
➢ 洗刷作用:片流比较均匀的冲洗破 坏着整个斜坡的表层,把覆盖在坡 面上的风化破碎物质洗刷到山坡坡 脚处。
片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的淋滤作用及残积层
➢ 片流(坡流、面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 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 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流槽的地面薄层状、网状 细流称为片流。
➢ 淋滤作用: 片流在流动过程中, 一部分水会渗 入地下,渗入地下的过程中,渗流水不仅把地 表附近细小破碎物质带走,还能把周围岩石中 易溶成分溶解带走。
三、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面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会与地表地质体发性相互作 用,称为流水的地质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与地面流 水的动能相关,即与流速、流量相关。
由于重力作用形成流水的重力势能 ,并不断转化为动能:
E 1 MV 2 2
动能的大小跟流水的流量(M)、流速(V) 成正比,流量流速越大,流水的动能越大,对地 面的改造速度就越大,流水的地质作用也就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