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七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七妙法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七妙法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七妙法?
中考文言文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准确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三点.
1.正确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义和隐含信息
2.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畅
3.是在翻译时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
翻译原则
一是“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二是“达”,即翻译通顺畅达,无语病;三是“雅”,即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
文言翻译“七妙法”
一是“留”,即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术语等,照录不译。
(1)、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如: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其中“公输盘”、“楚”、“云梯”等词就可以保留。
三是“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1)删除无意义的虚词。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
再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去。
(2)有的表敬副词可以删去。
如:张良曰:“谨诺。
” (《鸿门宴》)译成:张良说:“遵命。
”删去了“谨” 。
四是“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
“谪”“迁”等)换成现代词。
(1)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
如:吾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
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 换成“悲痛”。
(2)用本字换通假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用本字“早” 换通假字“蚤”。
五是“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介宾短语的语序等。
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作: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2)调整使动、意动、为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
如:项伯
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译作: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
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齐策》)译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
(3)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译作: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出征万里的人还未归来。
韵文讲究精练,这是互文修辞的特点。
六是“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
翻译时可以合并。
如:追亡逐北。
(《过秦论》)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义;“亡”“北”都指“败逃的军队”,翻译时就可以合并译为“追逐败逃的军队”。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就要在传达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
七是“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听起来很别扭,不如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这样听起来容易让人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