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
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
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
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
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年级语文教案《阿Q正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年级语文教案《阿Q正传》本店铺高中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年级语文教案《阿Q正传》》助你金榜题名!【篇一】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背景。
2.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3.探讨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幽默的方式介绍阿Q这一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阿Q吗?他在小说中是怎样的一个人?2.阅读与感知分组让学生阅读《阿Q正传》的部分章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与讨论(1)阿Q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描述阿Q的主要特点,如自卑、自尊、自私等。
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何通过自我安慰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
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2)小说的社会背景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包括旧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矛盾等。
分析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如对科举制度的调侃、对封建礼教的揭露等。
4.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经典案例,如阿Q的“革命梦”、“被打事件”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阿Q人物形象的影响。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
2.搜集其他关于鲁迅的作品,阅读并简要介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阿Q正传》这部经典作品,理解阿Q的人物形象和精神胜利法,同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阿Q的自卑与自尊交织,他总是在失败中寻找胜利的感觉。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阿Q正传》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作品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特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1.3 教学内容1.3.1 作品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阐述《阿Q正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2 阿Q形象分析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作品对其的讽刺意义。
第二章:阿Q的性格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阿Q的性格特点。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2.2 教学内容2.2.1 阿Q性格概述总结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健忘、侥幸等。
2.2.2 阿Q性格形成原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阿Q的人生历程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概括阿Q的人生历程及其命运变化。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梳理,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阿Q人生历程概述梳理阿Q的人生历程,包括童年、成年、死亡等阶段。
3.2.2 阿Q命运原因分析从个人品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4.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4.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赵晓华张红霞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
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
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
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二、亮点探究1.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
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
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
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
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
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
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
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
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阿q正传》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阿Q正传》的 文学背景和历史地位 。
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 和文学思想。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 节,了解阿Q的形象 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导入
介绍作者
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 和社会地位,为学生理解作品背 景做铺垫。
背景介绍
阐述《阿Q正传》所反映的辛亥 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历史意义。
课文讲解
梳理情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分析人物
通过对阿Q、赵太爷等人物的性格特 点、行为方式的分析,探讨作品的主 题和思想内涵。
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如当时的 服饰、建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小 说所描述的时代背景。
网络资源
课堂互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 和评论,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 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小组讨论 的表现,以此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详细描述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总结词
教学方法有效
详细描述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点,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阿Q正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教案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脉络,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鲁迅及其创作思想。
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液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进入文本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2、作品简介《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小城镇中的人物形象。
如:《药》、《孔乙己》、《阿Q正传》等。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3、创作背景:《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
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
“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小说 、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主要内容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Q的 故事,描绘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愚昧。阿Q是一个 贫穷的农民,他以“精神胜利法”自娱自乐,面对压迫和剥 削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畸形的乐观和满足。
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 视频,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组织小组讨论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参 与度;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 品内涵。
缺点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阿Q正传的 背景和鲁迅的思想体系了解不够深入;部分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 思考;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理解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01
02
03
学生参与度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 与,对阿Q的形象和故事 情节有较深的理解。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阿 Q正传的基本情节、人物 程中能够感 受到阿Q的悲惨命运和社 会的不公,对鲁迅的思想 和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
时间
30分钟
课堂讨论
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方法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 自己的观点。
时间
15分钟
总结归纳
目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方法:通过总结、归纳和回顾,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高二语文课文《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店铺最大的快乐。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现实。
二、教学内容1. 精讲《阿Q正传》第一至第五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2.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阿Q的行为动机。
3. 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阿Q的形象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阿Q正传》。
2. 参考资料:有关《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精讲第一至第五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1) 阿Q的名字由来及其性格特点。
2) 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其思想观念。
3) 阿Q与吴妈的感情纠葛。
3.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阿Q的行为动机。
1) 封建社会的压迫与束缚。
2) 阿Q的自卑与自尊。
3) 阿Q的逃避现实与自我安慰。
4. 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
1) 讽刺手法的运用:对比、夸张等。
2) 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封建思想、人性的丑恶等。
3) 作品对现实的启示:自我反省、敢于面对现实等。
5.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阿Q的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阿Q形象的意义和作品的价值。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祝福》等,以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和思想的理解。
《阿Q正传》教案笔记
《阿Q正传》教案笔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国民精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2)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人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2.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阿Q性格的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 鲁迅笔下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阿Q正传》,掌握文本内容。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等。
3. 制作PPT,展示文本重要内容和图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3. 人物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2)探讨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4.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作品主题的语句或段落。
(2)组织讨论,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2)选择一个与阿Q类似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比较《阿Q正传》与其他鲁迅作品的异同,如《狂人日记》、《药》等。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讽刺手法,分析其在《阿Q正传》中的运用和作用。
七、课堂互动:1. 设置课堂问答环节,让学生回答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准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及“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3.感受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出阿Q的形象,提高人物鉴赏能力。
4.体会复杂的世态人情,辩证地看待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及“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难点:体会复杂的世态人情,辩证地看待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老师为大家播放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鲁迅的有关片段。
视频看完了,同学们刚才都被影片内容吸引了,那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开启民智刻不容缓。
感受到了鲁迅救国的拳拳之心。
大家的感受很真切。
鲁迅就是通过手中的笔,笔尖的字来唤醒当时麻木的民众。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阿O正传》。
来看看他是如何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同时梳理文章大意。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PPT出示的“阿Q个人档案”的表格,并说一说阿 Q具有怎样的形象?明确: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
(三)深入研读1.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什么样的内心需求?明确:自尊自大。
对未庄人他说阔的多啦,对城里人是鄙薄他们可笑,这体现了自已看不起别人。
而从忌讳别人说自己的癞疮疤表现出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2.那么阿Q对于别人取笑自己的癞疮疤一事具体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持内心的平衡呢?明确:会骂口讷者,打力气小者,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没有办法的时候说“你还不配”,被闲人揪打,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其实阿Q的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阿Q正传》的主要故事情节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3.分析《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4.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案步骤:1.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鲁迅的基本信息,如他的职业、作品等;2.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背景,包括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第二步:阅读《阿Q正传》(时间:40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Q正传》并按照故事情节,将其中的关键事件整理出来;2.辅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情节;3.分组讨论并分享理解和思考。
第三步: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意义(时间:4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角色定位、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2.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中所体现的普遍性和象征意义;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享分析结果,共同讨论。
第四步:讨论思考(时间: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阿Q正传》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嘲热讽、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等;2.提出一些鲁迅在《阿Q正传》中探讨的主题问题,如人性、社会等;3.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个人观点。
第五步:总结和反思(时间:15分钟)1.总结《阿Q正传》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及主题问题;2.让学生思考并反思自己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3.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该教案进行改进。
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3.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批判性思维和思想意识的展示。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2. 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理解其象征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地位,了解其文学成就;2. 感受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鲁迅《阿Q正传》全文2.2 教学重点:1. 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2. 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的理解;3.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背景及其意义。
2.3 教学难点:1. 对阿Q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2. 对小说象征意义的解读;3. 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2课时3.2 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2.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鲁迅及其时代背景,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4.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4.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小说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5.3 课程总结:学生对《阿Q正传》的整体理解,以及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识。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1. 鲁迅《阿Q正传》全文;2.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3. 与《阿Q正传》相关的研究文章;4. 教学课件和教案。
阿Q正传_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教学⽬的⼀、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分析阿Q⼈物形象,学习⼈物描写的⽅法:1.通过⼼理描写展⽰⼈物性格;2.通过对⽐刻画⼈物性格;3.让⼈物⽤⾃⼰的⾔⾏、神态显⽰性格。
三、理解本⽂讽刺⼿法的运⽤。
四、学习本⽂⽤词准确、⽣动的特点。
教学设想⼀、教师阅读全⽂,掌握情节发展线索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实质。
导⼊新课时,可放课⽂录⾳,以加强语⾔的感染⼒。
⼆、教师分析阿Q形象时,要掌握感情分⼨。
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阿Q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强国,“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的”。
要体会鲁迅的“痛⼼”及所塑形象的深刻含义,不要单觉得阿Q可笑、可悲。
三、分析课⽂的背景⽓氛、⼈物神态、⾏动等可加强对⽐,从对⽐中认识⾟亥⾰命失败的原因。
四、如有条件,课后组织学⽣看电影。
教学时数 3教时教学过程第⼀教时⼀、导⼊新课。
1.由《〈呐喊〉⾃序》过渡到。
今天学习的,是鲁迅先⽣最著名的⼀篇⼩说,它收在⼩说集《呐喊》中。
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篇⼩说,也曾读过《〈呐喊〉⾃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谈谈《呐喊》是怎样的⼀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
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的第⼀部⼩说集,出版于1923年8⽉,收集了包括《狂⼈》等共15篇⼩说。
《呐喊》反映了从⾟亥⾰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孔⼄⼰》)、城市贫民(《药》)、⼈⼒车夫(《⼀件⼩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个⼈”破毁“铁屋⼦”并“慰藉那在寂寞⾥奔驰的猛⼠”。
鲁迅提出⾰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势切的爱国之⼼。
今天所讲的,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
分析课⽂时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2.教师简介有关材料:写于1921年12⽉—1922年2⽉间,以巴⼈的笔名分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收进《呐喊》。
《阿Q正传》教案笔记
《阿Q正传》教案笔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2)分析《阿Q正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把握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2)认识个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处境与抉择;(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2)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及其历史意义;(3)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阿Q性格中的矛盾性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联;(2)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3)如何从小说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阐述《阿Q正传》在鲁迅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3)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2)分组讨论,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描写阿Q矛盾性格的片段;(2)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等;(3)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及其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2. 选取一部与《阿Q正传》风格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3. 思考阿Q现象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阿Q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性格特点;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阿Q正传》与其他作品在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异同;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5.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阿Q正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
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
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
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的过程,③假洋**等投机**的行径。
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
《阿Q正传》精品教案
《阿Q正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白话文小说的语言特色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3、学会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细读文本,结合细节描写,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鉴赏和感知“阿Q”的艺术形象2、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阿Q,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设计思路】采用提问法、细读文本法、讨论法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过程中辅以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第2课时(共3个课时,本节课所讲授内容为第2课时,第1课时学习作者、文章背景、整体感悟等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初读阿Q——阿Q印象1、(学生活动)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明确:2、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点拨: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三、再读阿Q——性格探讨1、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补充下列“人物关系图”,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高中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简案
《阿Q正传》教学设计导入:读书如品茶,悟书中要义,品茶中真味。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鲁迅著名小说——齐读:《阿Q正传》你读阿Q,为什么?你读阿桂,还是阿贵。
为什么?请看鲁迅《阿Q正传》第一章内容,他说怎么给阿Q取名的。
探究1:请你为阿Q设计一张名片。
小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第1环节张永飞为主,用时10分钟左右。
探究2:(1)有人说,阿Q是一个病人。
如果是一个病人,请问:他的症状有哪些具体表现?(细读文本)(2)他为自己开出的药方是什么?精神胜利法。
(细读文本)《优胜记略》:①“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②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③“癞疮疤”事件④“押牌宝”事件《续优胜记略》:①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得意①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赵家减了威风①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似乎完结了一件事①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3)请你为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探究3: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反应?你怎么看?联系现实。
“精神胜利法”其实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在精神上感到痛苦和焦虑时,会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减缓焦虑,祛除痛苦。
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也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精神胜利法”的影子。
——第2环节(探究2、3)周康平为主,用时30分钟左右,第一次进行文本梳理,并辩证看待“精神胜利法”。
探究4: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有哪些?(文本细读)1.未庄的人——看客(欺负阿Q、趋炎附势、愚昧冷漠)2.未庄的环境——封闭落后、盲目排外3.阿Q自身的性格——自欺欺人难句理解:“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Ghatgpt观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他生活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中,饱受压迫和欺凌,这使得他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真正的胜利和满足感。
《阿Q正传》教案1
阿Q正传【重点】1了解鲁迅与其作品创作思想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难点】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2作品中涉与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鲁迅与其创作(1)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意舂来(chōng)鄙薄(bǐ)犯忌(jì)抵触(chù)出豸(zhì)擎起手(qíng)鼾声(hān)怃然(wǔ)托庇(bì)错愕(è)2.解释加点的字素不相能(向来)(和睦)咸与维新(都)(参与)初隽秀才(考取)茶坊酒肆(店铺)秋行夏令(时令)三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 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分析第一部分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
《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
赵晓华张红霞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
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
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
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
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
1.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探究学习:茅盾在《读》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
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
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
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
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
未庄的
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
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
前。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学习: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
(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
)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
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
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
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
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
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
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
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
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
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
探究学习: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
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
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
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
所谓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
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 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
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
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
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
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
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
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
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
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
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
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
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
③扩充想像法。
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阿Q正传》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