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ppt修改稿综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
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
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
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
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
义。
——如何践行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一)让课题变为话题
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将课题的内容作为对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转化成师生共 同的话题,围绕中心话题,确定教学目标,开 展教学活动,达到教育目的。 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起来, 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既能发挥学 科逻辑的优势,又符合生活逻辑的要求。
手段。
•(二)评价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
以下几种。
•1、观察
•2、描述性评语
•3、项目评价 •4、谈话
•5、成长记录
6、考试
•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 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 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
《初中<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解读 遵义十中 代丽
第一部分 前 言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 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 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 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 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 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 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 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 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 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 的的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特性 1、思想性 为导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人文性 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 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社会责任感。
3、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 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 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 础;。 4、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 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 面的学习内容。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
的思想品德课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唯有生活,课堂教学 才有了依托,唯有生活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生活是常新的。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出发。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鲜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 生活现象、生活经历植入课堂,将静态的文本与生 活世界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认知上 说服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从态度上改变学生, 从价值观上引导学生,使学生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体验和感悟中陶冶性情,升华品格,生发感悟, 增进情感,提升道德,体会生活的意义。
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
•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 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 标服务。 •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 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 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 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 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
课程目标(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
过程(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 德实践(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
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 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
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 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二)自尊自强
(三)心中有法
•二
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二)在集体中成长
• (三)权利与义务
•三
展
我与国家和社会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 华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
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
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
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
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 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 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 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 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 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 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 观 (二)能力 (三)知识
2011版课标对课程分类目标的调整
情感 1 、增加了“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态度 2 、增加了“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 价值观 神” 目标
能力 目标
知识 目标
1 、增加了“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2 、增加了“学会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 道德判断和选择” 3 、增加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 4 、明确了“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 的合法权益” 1、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 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2 、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明确为“了解法律 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二)让知识融入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变“知识为本”、过 于遵循学科逻辑的分科教学思路,改变教学中过于 概念化地、孤立地传授和记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代之以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综合应 用知识解疑释惑,在解决问题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 望和能力 根据话题,设置相应的情景。或对情景涉及的事 物进行分析、评价;或提出问题,运用相关的内容 解释、说明问题,解决问题;或让学生走进情景, 通过体验探究,影响情感,提升认识,形成正确的 观点。
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 程的基础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 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 基本原则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 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 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 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 进行科学设计。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 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 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 三大内容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