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怎么干预 [自言自语的行为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言自语怎么干预 [自言自语的行为干预]
很多家长问到孩子自言自语的问题,这个行为在干预上是有很大难度的,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也不是很多。
从效果上来讲,虽然发表的研究报告多是说行为在干预的过程中有所改善,但研究并不涉及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改善情况;或者应该说,即使在实验中,行为可以得到控制和改善,要真正泛化到日常生活,还是很大的难题。
自言自语,如果在孩子一个人的时候也长时间地发生,基本上这个行为是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也就是自言自语本身带给了孩子否种程度的满足。
对于自我刺激的行为,一般的干预方法是切断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或者找到其它适当的制造相类似刺激的行为来取代;或者是提供外在的相类似的刺激来满足需求。
第一种方法,对于自言自语这个行为来讲,在操作上来讲有一定的困难。
举例来讲,如果刺激是来自于发出的某种声音,提高环境的噪音,使得发出的声音没有办法刺激孩子的听觉,也就是切断了行为和刺激的关系,行为有可能会相应地减少。
但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高噪音的环境对于身体健康有负面的影响,而且也没有办法在高噪音的环境下展开学习或娱乐和活动。
下面介绍的两个研究,都是外在类似的刺激来取代发出声音的刺激,从而减少自言自语的行为的。
在干预前,都需要对刺激(强化物)进行研究,以确定孩子自言自语的行为到底满足于哪个方面。
Taylor, B. A., Hoch, H., Weissman, M. (2005).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vocal stereotype in a child with autism.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20, 239-253.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四岁的女孩子,实验的环境是在学校教室中。
首先,他们提供给孩子两组不同类型的玩具,一组是发声玩具(声音、音乐、或讲故事等),一组是无语玩具。
在给孩子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发现孩子总是选择发声的玩具,并且他们观察到孩子在玩发声玩具的时候,自言自语的行为就相对地减少了。
所以他们选择了用发声玩具和为强化物来干预孩子的自言自语的行为。
训练以一分钟为起点,让孩子玩玩具,闹钟设置在一分钟,告诉孩子说“如果她安静地玩玩具,当她听到闹铃响的时候,她就可以玩有声的玩具(30秒)。
在干预前,孩子一分钟内有50-100%的时间都在发出各种声音或自言自语,第一阶段训练后,达到一分钟内0-30%的时间发出声音。
之后训练的强度渐渐加强到五分钟,最终是实现孩子在五分钟内大约有5%的时间发出无意义的声音或自言自语。
Falcomata, T. S., Roane, H. S., Hovanetz, A. N., Kettering, T. L., Keeney, K. M. (2004). An evaluation of response cost in the treatment of inappropriate vocalizations maintained by automatic reinforc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7, 83-87. 这个实验的对象是一个18岁的男孩子。
在训练进行前,也是先测试了孩子对声音的满足来自于哪里。
他们提供给孩子两个房间,一个是音乐房,里面音乐在持续的播放;另一间是唱歌房,在里面孩子可以自由地高声唱歌。
测试结果发现,在可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孩子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音乐房内。
训练的方法是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中文的意思大概是:非跟随行为强化——换句话说,强化物的给予不是跟在行为的发生之后的)和Response Cost(指的是,当目标行为发生的时候,孩子要为这个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某部分的强化物会被拿走)。
训练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给孩子听音乐,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发出自言自语的行为,音乐就会停止5秒;如果孩子在这五秒内没有再发出自言自语的声音,音乐又会持续播放。
每次训练持续十分钟,在训练前,孩子有99%的时间都在发出无意义的声音,在训练后减少到1%。
家长最常用的方法是干扰和引开注意力,这种方法也是实验证明有效的方法。
Ahearn, W. H., Clark, K. M., MacDonald, R. P. F., Chung, B. I. (2007). Assessing and treating vocal stereotyp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0, 263-275. 这个研究的对象是四个孩子,年龄分别为3岁,11岁和两个7岁的孩子。
干预的方法:当孩子发出非功能性的声音时,老师会打断他们的行为,然后问他们一些其它问题,并且让孩子回答(正常功能的语言)。
每次训练以累积五分钟孩子不出去非功能性声音或自言自语为标准(计时器记录孩子不发出非功能性语言的时间,例如30秒,孩子发出声音,计时器停,老师问问题,然后停止交流,继续计时,直到满五分钟为止)。
实验的结果显示:在干预的过程里,孩子的自言自语都降低到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而自发性的功能性语言在三个孩子身上都发现有增加。
我自己曾经尝试使用过最后这一种方法——打断行为和转移注意力,来干预一个孩子的自言自语的行为。
那个孩子十岁,阅读能力相当地好,词汇量很大,他的行为表现是不断地在背诵书或电影的桥段,一字不差,而且这种行为基本上是持续性的。
行为功能分析的结果显示他的自言自语是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
(1)在训练的初期使用的方法和上面研究的方法基本一致,我和他坐在教室里,桌上有书或者玩具,他们可以看书或
玩玩具。
当他自言自语的时候,我就会要求他看着我,然后拿一些图片问他与图片相关的问题。
在训练的过程里,孩子渐渐地了解我会叫他做什么,有一段时间,他坐下来就会去拿我准备的那些图片,然后告诉我图片上是什么。
这个原本是属于功能性的行为,但如果它一旦重复发生,那就又变成了刻板行为。
(2)之后,我又改变了训练的方法,在干预方法中加入了外在强化物(mini MM),并且用其它的问题来取代图片,同样的,一开始的时候,孩子的应对就比较好(外在强化物的作用),但一段时间之后,要引起他的注意力并且让他回答问题就又变得困难。
(3)之后,我再次改变了干预的方法,因为孩子特别擅长拼单词,我就和他玩拼单词的游戏,并且画了一张表,把MM放在表的中间,如果他的拼单词和单词之间没有发出其它的声音,MM就会往他的方向移动,三格之后,他就可以吃MM;如果在拼单词之间他有自言自语的行为,MM就会往我的方向移动,同样的,三次之后,我就会吃掉他的MM。
再一次,这种干预在初期的时候有效果,但渐渐地,他的反应又减弱了。
所以,一直到我结束学校的工作,并且坚持做了一个月的家访(一个星期两次,每一次一个小时)之后,他的自言自语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解决。
总结上面所讲到的内容: 1)自言自语的行为,要通过行为功能分析来确定它是不是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如果不是,就可以用其它的干预方法。
2)当确定了自言自语是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后,我们还需要尝试去找出来刺激源是什么。
每一种自言自语的行为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一些是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一些是重复词或句子,有一些是唱歌或哼音乐,有一些是重述书或电影。
每一种表现形式背后的满足都不一定相同。
例如,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可能是感觉口腔或喉咙的震动感;也可能是感受某种频率的声音;唱歌,刺激有可能来自于某种节奏或类型的音乐,等等。
这些区别对于干预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都是很重要的。
3)干预的基本原则还是切断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所以尽可能地往这个方向去想办法。
提供外在的类似刺激是一种方法,类如喜欢音乐的孩子,如果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安静,可以用这个方法(但注意,干预不是说让孩**时间地听音乐,而是通过音乐让孩子做到安静,渐渐地要减少音乐而孩子仍然可以保持不自言自语)。
另外一种常用的办法就是打断和引开注意力。
虽然我对孩子的干预没有成功,但可以看得到的是,在干预的过程里,改善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并不是说干预完全没有作用;干预的频率太低可能是影响到效果的最主要原因。
其
次,干预的方法要不断地更新,方法与方法之间类似,但不完全一样,以避免孩子产生新的刻板语言或者对于你提供的活动失去兴趣,从而更愿意花时间在自言自语上。
4)干预一定是要有计划的。
如果孩子在某种环境下,一下子就没有自言自语的行为了,说明这里面的某种元素是我们可以用在干预方法里的,而不是说把孩子一直扔在那种环境下,就解决问题了。
比如孩子在听某些音乐的时候不说话了,我们也不能让孩子永远地听音乐下去。
当然,在家长忙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无害的方法,让孩子不致力于自言自语,以减少他从自言自语中得到的刺激,也是应该做的部分。
5)不要孩子重复讲一些语就觉得那是刻板语言、是没功能的、是自言自语。
刚开始有语言的孩子,会不断地重复他刚学会的词或句子;刚开始对书或电影感兴趣的孩子,会不断地重复他喜欢的桥段;刚开始对童谣感兴趣的孩子,会不断重复地唱某个他喜欢的片段。
这些情况在发生的初期,要多观察,但不要过度紧张。
如果孩子的重复随着他学习的内容的改变而改变的话,那就不需要过多的干预;但如果孩子过多地(例如,整个小时或几小时)重复同样的内容,那早期的适当干预(例如:引开注意力)就会比较好,以免自言自语的行为在不知觉中就渐渐被强化了。
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该行为会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包括自伤行为和攻击他人的行为等。
★该行为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往窗外扔东西、将玩具洒在地上。
★该行为会影响个人进入社区生活,如:随意抱人亲人。
只要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均视为问题行为。
只有问题行为才是需要我们去干预、去改善的。
问题行为的处理-问题行为主要有哪些?孤独症儿童因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育受到障碍,常常会表现出旁人难以理解和难以接受的行为现象,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我刺激行为:特征之一是手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重复、刻板的动作,如摆手、摇晃身体、玩手指、拍手、用脚尖走路、无目的地跑来跑去。
特征之二是用奇特的方法对待物品,如重复地触摸、敲打、摩擦,或用嘴唇碰触、用舌头舔物品等等。
发生这些行为时往往没有明显的环境诱因,通常和外界刺激没有关系,是因为内在刺激而反应出来的。
换句话说,是孤独症儿童因内在生理需求而寻找刺激的表现。
依不同感觉器官得到的刺激进行分类,可以细分为:①视觉刺激行为:表现为头部或眼睛的重复、固定动作,如将手及某种物品反复在视觉范围内晃动,旋转自己的身体或盯住旋转的物品看。
②听觉刺激行为:表现为重复固定地制造出某种声音,如拍打物品、开关录音机或电视机;玩弄自己的声音,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发出噪音、无端地笑、尖叫或喊叫等。
③味觉刺激行为:表现为将不能吃的东西放在嘴里嚼,舔某些东西,如自己的衣服、手指或身体某个部位,玩口水等。
④嗅觉刺激行为:表现为固执地闻周围的某种物体,闻手中的物品,闻身边的人等。
(2)暴躁性行为:暴躁性行为的特征是制造麻烦,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①常见行为表现:大声叫喊、哭闹、呜咽、抽泣、跺脚,有的患儿也会让自己突然摔倒在地。
②攻击行为:用手、脚或头部攻击周围的人,骂人或说难听的话,或用虐待无生命物体发泄他的情绪,有时身体呈紧张状。
③自我伤害行为:击打自己、咬自己、踢自己、撞头、撕扯自己、抓伤自己等,直接或间接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
(3)抗拒性行为:特征之一是拒绝做出与指令相符的事情,如拒绝完成有能力做的事,拒绝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拒绝说出能够说的话等待。
特征之二是做出与指令完全相逆的事,表现为除了正确的反应之外,什么错误的反应都可能做出来,如不去厕所,偏要当众撒尿等。
有的孩子面对称赞和责备
都无动于衷,实际上却在察言观色,欣赏家人束手无策的表情。
这是由于外界不适当的赏罚刺激造成的负面效果。
(4)其他问题行为:如故做呕吐行为,强迫性行为,厕所不适应行为,吃饭不适应行为等。
要想消减孤独症儿童的这些问题行为,首先要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和作用(即问题行为的功能)。
问题行为的处理-为什么会有问题行为?孤独症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实际上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感受。
因此,面对问题行为时,他们身边的人首先要有判断和理解的能力,才谈得上疏导和处理的方法。
国内外专家根据孤独症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障碍特点,将问题行为的功能归纳为四种情况。
(1)逃避/回避: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某种行为,是为了回避做一件他感到不愉快的或感到困难的事情,或是为了从一个他感到不愉快或感到困难的环境中逃脱出去。
(2)引起别人的注意:由于缺乏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孤独症儿童会使用问题行为引起教师、家长或其他人的注意。
这种引起注意的行为常包括:发脾气、攻击性和自伤性行为、怪异的词语及自我刺激的行为。
(3)自我满足:自我满足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由于其内在的需求而发生的一种自我强化,也带有明显的自我刺激特点。
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刺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感觉不敏感儿童为了增加感官的刺激;另一种是感觉过度敏感儿童为了减少感官的刺激。
(4)感觉强迫:这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孤独症儿童感觉上存在异常,致使他不得不做出某些举动,其特点是固执和有顺序。
孤独症儿童无法通过正常交往行为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不经过针对性的训练,也无法具备适当的行为能力。
在遭遇到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时,首先要观察、分析该行为的原因和作用,以此为基础的矫正才可能有效。
问题行为的处理-孩子哭闹发脾气怎么办(1)孤独症儿童常用哭闹、发脾气为手段,来达到满足自己要求的目的,如要什么、吃什么、喝什么等等,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
此时训练者应该首先依据行为训练的原则,在理解孩子的要求之后,对他提出反要求——告诉他应该怎么表达,给予辅助,并奖励正确的行为方式。
(2)如果孩子已经发生不正确行为并且不能停止下来,可以尝试运用“忽视法”。
当孩子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时,忽视的方法是首选的,特别是当孩子的不正确行为是以吸引他人注意力为目的时。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的注意实际上是对孩子不正确行为的奖励,因此,只要适当减少对其不正确行为的注
意,孩子的错误行为就会减少。
采用忽视法要注意三点:
①忽略的是不正确的行为,但同时也要注意或强化正确的行为。
实践已证明,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效果要比单一采用忽视法有效得多。
②持之以恒,坚持原则:在消减不正确行为时,往往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很艰难,因为孩子会用更加强烈的方式来得到以前所能得到的注意。
这个阶段家长最难坚持,但只有坚持才能奏效。
只要过了这一关,再帮助孩子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表达愿望,不正确行为就会减少。
③安全因素:必须注意孩子是否在用头撞地,是否会乱丢东西,是否有伤害自己的行为等。
如有,则要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也可以轻拍他的手以表示处罚。
此刻,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大人不给予“添油加醋”的注意就能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