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8科学技术创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保护区开发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忽视景区的保护工作。
很多地区的保护区内部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其他人观赏自然风光,更是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
因此,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发展旅游业的前提。
尤
其是在步入21世纪后,
我国经济水平逐年升高,生活水平也变得越来越好。
因此,人们在对旅游的欲望与兴趣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环境的保护工作。
下面是针对自然景区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做的几点分析。
1优美的环境是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的前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去山水之间饮酒作赋,赏山水之乐的旅游活动。
也就是说,不仅是现当代的人喜欢去大自然中放松身心,领略秀丽的田园风光,中国古人也很有前瞻性,喜欢去山水之间释放生活中的压力。
但是,在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今天,我国旅游现状还是比较混乱,因为我国旅游业兴起的时间比较短,各地旅游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很多景区在追求客流量与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景区的环境。
个别地方还为了抓住旅客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肆意破坏自然资源,比如说爬山的景点为了方便游客在爬山时体力不济后能及时得到休息,特意砍伐大量树木建造索道,在满足了客人想要休息的心态时还狠赚了一把客人坐索道的钱。
还有一些景点为了在夏天能够招揽更多游客,蓄意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
大自然的美,往往都是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尤其是近几年,似乎所有的事物与“绿色”两字连在一起,就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诸如“绿色蔬菜”“绿色猪肉…‘绿色家园…绿色食品”等一系列的绿色标识,铺天盖地的抢占了市场。
原因很简单,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
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对身体有益的,是健康时尚的行为。
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
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
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
景区、景点,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2开发与保护并重是持续优美环境的有利保证想要使旅游业快速发展,除了开发新的旅游环境资源,修复原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还要在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过度就会破坏生态环境。
因此,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就要重点关注保护环境工作,禁止对旅游环境进行破坏性的建设以及建设性的破坏。
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呢?这里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法律是制约所有人行动的底线,因此用法律武器保护自然环境是方案的首选。
相关法律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例去作为建设旅游风景区以及开发旅游资源的凭证,从根本上制止他人恶意破坏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除非有特殊条文的允许,否则禁止任意砍伐树木、禁止砍材和放牧,违者在进行一定的处罚时还要将此行为记录到个人档案中。
第二,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保护旅游风景区是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不良循环,让其向良性循环转变的同时也能够创造更好的让人类放松身心的环境。
也就是说,只有贯彻防重于治的思想,才能防患于未然,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
近几年,大家明显能够感觉出来全球自然灾害
频繁发生。
远的不说先说近的,
2018年,哈尔滨的冬天几乎没有飘过多少雪,相反的,强降雪几乎都在南方出现。
缺雪的哈尔滨不仅推迟了冰雪大世界的开幕时间,很多娱乐设施都需要靠人工降雪来完成。
不仅使哈尔滨的旅游业遭到重创,猝不及防的雪灾更是让南方的百姓束手无策,甚至因没有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导致一些不可逆转的重创事故出现。
由此可见加强环保意识与树立正确的防患于治是多么重要。
最后,要加大已被破坏的环境的修复治理力度。
因为天气、地理位置、人为等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不少自然环境旅游风景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名胜古迹、山川河流也
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
以松花江为例,
6.70年代父母那一辈的人都说松花江比现在清澈的多,再看看现在的松花江,江水
浑浊、江面满是垃圾、
7.8月份的时候个别水域还散发着恶臭,这都是由化工业污染、乱丢垃圾等不爱护环境的行为造成的。
虽然目前哈尔滨也加强了松花江治理力度,但成效不大,希望在以后能看到更大的进展。
再以临安市为例,临安市的相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探析
朱云娜1张伟2
(1、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局,黑龙江五大连池164100
2、
五大连池风景区矿泉产业项目开发中心,黑龙江五大连池164100)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困在家里的娱乐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去欣赏大自然的美,
在欣赏美的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调节生活中的压力。
因此,为了加大客流量,加快经济发展,很多地方政府都会选择继续开发自然保护区做旅游景区。
然而过度的开发景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说植被破坏,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自然平衡等等。
基于此,为了加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自然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美好的旅游市场,本文将对如何开发自然保护区与如何保护环境进行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保护;策略中图分类号:S759.9,X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8-0145-02(转下页)
145--
科学技术创新2019.18
关能源管理部门已经着手于普及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方法以及推广新技术,临安市的八百里养生园景区已经恢复至最初的清新、干净的自然环境。
因此,我国各地方政府必须尽快加强治理、抢救已被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力度,使其恢复本来的面貌。
这不仅仅是为了适应了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是在某一层面上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3.1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只有山清水秀,没有遭受过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环境,才能开发出满足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风景区。
针对这一基础,各地方政府必须出台一项合理的开发制度,用美学的观点规划环境。
除了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从综合考察、评价与预测合理三个角度实施对自然环境开发的计划,还要让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跟着一起实地考察,进而提出能开发利用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的最佳方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量:一、根据当地环境,思考是否能提供满足游客数量的旅游设施以及设施的安全级别是否能保证游客安全;二、当地旅游行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计划适当的旅游活动,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各个旅游景点都有自己的人流量极限,不能无节制超量招待游客;三、安排适量、合理的交通设施和服务站点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四、每隔一段固定距离安排环境保护管理专员,防止游客本身对景点的破坏,除了个别被允许的景区,其他自然景区禁止建设宾馆、酒店等机构。
3.2提高游客环保意识,进行宣传教育
除了从管理角度实施环境保护的措施,更要从根本上预防环境被破坏?如何预防?就是要像全国各地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普及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让群众从生活环境为基础来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方便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项目。
除了生活在城市平常不能接触到自然环境的人,生活在自然环境风景区附近的居民更应该做到爱护园林、保护野生动物这些事,做其他人的榜样。
自然环境的美,不能只靠当地政府与旅游环境的管理制度,还要靠每一个人去维护。
因此,文明旅游、爱护风景名胜、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结束语
为了我国旅游业稳步发展,也为了能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景点是首要条件,同时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燕锋.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
[2]覃琼芳.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2(9):44.
[3]牛亚菲.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分析与规划设计[C]//“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2004.
[4]李云琴,李玉林,吴国武.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5(3):58-60.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在完达山以北由黑龙江、
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面积45100km 2,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因地处偏远,三江平原开发较晚,过去曾是林木济济,野草萋萋,沼泽纵横的天地。
解放前虽然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但开垦
耕地较少,至1949年该区的耕地仅占总面积的3%,
植被以沼泽和草甸为主,森林呈岛状分布;新中国成立后,五十余年的过度开荒种田,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湿地面积缩小了80%以上,自然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已逐渐被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所代替,农业地质灾害频繁多发,农业经济损失严重。
伴随着湿地的急剧萎缩,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首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之一,三江湿地的退化与保护是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1三江平原湿地的退化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所环抱。
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多次改道变迁而形成的低平原。
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1/10000—3/10000。
三江平原位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荒地的形成;区内河网纵横,湖泡众多,地表径流滞缓,内水不能外排,为沼泽湿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和充沛的水份来源。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形成,地面坡降过小,径流不畅和地面物质组成粘重,渗透困难起着主导作用。
降水集中,秋雨过后,沼生及湿生植物广泛发育,生长茂密,进一步影响蒸发和排水,都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和发展。
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1世纪以来,湿地退化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的退化及保护对策
孙大振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是曾经的“北大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如今已是拥有耕地424.91万公顷的我国重要的商品
粮基地。
解放前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目前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75%,湿地锐减。
伴随湿地萎缩而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通过分析湿地减少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湿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为该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三江平原;湿地退化;湿地保护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8-0146-02(转下页)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