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环境卫生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环境卫生学》
绪论
1、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索对家畜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就是家畜(包括家养哺乳动物和鸟类)及其外界环境。

3、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是作为某项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中心事物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家畜环境:就是家畜的生存环境,是以家畜为中心事物,作用于家畜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家畜环境从广义上说: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两大部分
4、主要内容涉及三大方面:
1)家畜的环境生理
2)家畜的环境改善和控制
3)养殖场环境保护
5、畜牧生产存在四大限制因素包括:品种、饲料、疫病、环境,四种限制因素占比例分别为10%~20%、30%~40%、20%~30%、10%~20%。

6、环境与家畜生产的关系:
1)环境影响家畜:自然环境对家畜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家畜的影响
2)家畜对环境的影响:家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家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适应和应激
1、环境因子:是可直接或间接对家畜发生作用的与家畜生活和生产有关的一切外界环境因子(因素)
2、家畜环境因子的分类:
1)物理因素:温热、光照等;
2)化学因素:空气、水、土壤等;
3)生物学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野兽、个体斗争、恐惧、等级序列;饲料种类、数量及质量;其他生物因子(如疫苗接种等);
4)社会因素: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其他(社会习俗、民族习惯、人口数量及劳动力素质等)
3、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1)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见资料)
2)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3)环境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节性
4、适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物从分子到细胞、组织甚至整个机体对内部和外部环境产生一些有利于缓解胜利紧张状态的反应。

5、适应的种类和表现:
①表型(生物学)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形态适应
②遗传(基因型)适应:遗传基础改变
6、提高动物适应能力的主要措施:锻炼;育种
7、应激: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超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应激的性质:是一种生理反应;非特异性的,对自身有利(具体内容见资料)
8、应激与适应的异同:
①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本质上应激也是适应的一种形式
②性质不同:应激主要是行为和生理反应,具有非特异性
③适应内涵比应激丰富,外延更广,应激是适应外界因子剧烈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应激源的概念
9、应激源种类:可按强度与持续时间、性质划分
应激性质: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营养性、管理性、心理性、运输和其他人为因子
10、应激的基本过程:
①惊恐(警觉)或动员阶段:机体早期的反应和全身防卫的总动员出现典型的全身适应
综合症(GAS)。

休克相、反休克相
②抵抗或适应阶段
③衰竭阶段:肾上腺失去持续分泌皮质激素的能力,异化作用重新占优势,营养不良,
体重和生产力急剧降低。

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11、减缓应激的措施:
1)加强选种工作选育:
①可在应激条件下进行个体表型选择,选育抗应激能力强的个体。

②引进具有抗应激基因的品种。

2)控制畜舍的环境因素
①夏季防暑降温和冬季防寒保暖;
②通风良好,舍内空气新鲜,经常清除粪便,防止氨气含量超标;
③保持舍内安静
④降低饲养密度
3)科学饲养,加强管理
①根据畜禽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杜绝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②饲养人员固定,定时定量饲喂,充足供应饮水;
③断喙、断尾、防疫、转群等工作要在晚上进行,尽量轻拿轻放。

4)应用抗应激药物和添加剂:包括添加维生素类、有机酸类、微量元素和药物。

5)锻炼
第二章热环境、
热环境的概念见资料
1、体温:是指身体深部(体核)的温度,是衡量恒温动物热平衡的唯一可靠的标准。

2、躯体体内部位不同,温度也不完全相同。

动物一般以直肠温度作为内部体温的代表:成
年牛、马等大家畜为15cm,羊、猪为10cm,小家畜和家禽为5cm。

3、产热方式:
1)基础代谢产热:动物处于适宜温度下,禁食、休息和消化道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时的产热量,称为基础代谢产热。

2)体增热(HI):是动物采食饲料后伴有产热增加的现象,也叫热增耗。

3)肌肉活动产热:包括动物因起卧、站立、步行、运动、觅食、争斗和劳役等机械运动所产的热和动物肌肉收缩,器官(肝脏、心脏、肾脏)活动加强所产生的热。

4)生产过程产热:动物在生产乳、肉、蛋、毛等产品以及妊娠、生长发育过程中都要产热。

4、散热方式: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1)辐射散热
2)传导散热:传导散热是直接接触的两物体通过分子间的碰撞,将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的传递过程
3)对流散热:当气温低于畜体体表温度时,通过对流而带走体表热量的过程,称为对流散热。

4)蒸发散热:又叫潜热发散。

动物体表(皮肤表面和呼吸道表面)水分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周围空气热量的过程称为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又包括了皮肤蒸发(渗透、出汗)、呼吸道蒸发
散热小结
5、当动物休息于舒适的环境中,产热量取决于采食量,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被称为体增热(也称热增耗、增生热或特殊动力作用)。

6、热性喘息:指在高温环境中,动物出现的增加呼吸频率,减少呼吸深度的现象
7、体热平衡与调节:先物理(散热)后化学(产热)
8、影响散热的因素:
1)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2)动物体表面积3)动物的姿态4)动物的被毛状态5)皮下脂肪层
9、等热区:恒温动物主要借助物理调节维持体温的外界环境温度范围。

10、代谢率越低,临界温度越低(判断)
10、等热区的理论应用:
①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②为畜舍的热工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③为动物育种提供依据
11、提高高温环境中畜禽生产力的措施:(缓解热应激的措施)
①选择和培育耐热的动物品种
②改善饲养管理:A降低饲养密度;B改变投喂时间和光照制度;C饮冷水、水浴,屋顶及地面喷水、喷雾
③环境工程措施:
A减少太阳辐射热向舍内传递;
B加大舍内通风量,降低畜舍内温度
C压缩机制冷降温
④科学的营养调控措施:
A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B调节日粮蛋白质水平;C添加必要矿物质;D添加维生素E其他物质:酵母培养物、杆菌肽锌、碘化蛋白F药物预防
12、高温造成内分泌失调,导致生物体同化速度减小是畜禽生产性能下降重要原因,直接原因是高温作用于睾丸,使其温度升高,直接影响母畜的受胎和妊娠,使受胎率下降,死胎率上升。

第三章通风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含有水汽量与空气中
1、防潮的有效措施:
①选好场址:牧场场地应选在干燥、排水良好的地区;
2014-1-9 3
②为防止土壤中水分沿墙面上身,在墙身、墙角交界处铺设防潮层;地面下也铺防潮层;
③保温:使舍内气温常保持在露点温度之上,防止水汽凝结
④畜舍内粪尿和污水应及时清除,常换污湿垫料
⑤保持正常的通风换气
⑥最好能训练家畜在畜舍外排粪、尿。

2、气湿对散热的影响:常温不影响,高温不散热,低温加剧散热
3、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4、最佳通风方式:负压(往外抽)纵向通风(无明显死角,风速均匀)
5、通风作用:调节温度、换气、调湿、除尘等。

6、机械通风根据通风压力的不同可分为正压通风、负压通风、联合通风等方式;依据舍内气流的方向可分为纵向通风和横向通风方式。

1)横向通风缺点:
A存在气流死角,通气不均匀:气流死角位于进气口间及进气口下侧附近。

B气流的速度衰减较快:进气口气流速度为2-5m/s,至舍中央风速下降至0.2-0.5m/s,尤其是笼养鸡舍。

畜舍的跨度大也会影响通风效果。

2)纵向通风优点:
A 风速比横向通风高5~10倍;
B 进入舍内的空气均沿一个方向平稳流动,舍内气流均匀,死角少;
C 进气口设在净道侧,排气口设在污道侧,避免交叉传染,保持空气清新;
D 风机排风量大,台数减少,节省设备投资、安装、维修和管理费用,节省耗电
第四章光照、噪声、有害气体
1、光照强度单位:勒克斯Lux / Lx
2、5Lx光照能刺激仔鸡最大生长;产蛋鸡光强至少要10Lx,持续16小时(维持较高产蛋率)
3、鸡光照强度过大,易引起啄癖(如啄喙、啄趾、啄肛)和神经质。

突然增大光照强度,容易引起母鸡泄殖腔外翻。

4、长(短)日照动物:在光照时间逐渐延长(缩短)情况下发情配种的动物。

长日照动物有:马、驴、雪貂、浣熊、狐、野猪、野猫、野兔、仓鼠等;
短日照动物有:牛、绵羊、山羊、鹿和一般反刍动物。

5、禽类对光照的刺激更为敏感,14~16h可维持较高的产蛋率,产蛋期保持光照时间恒定、稳定很重要。

6、红外线:
主要表现为“光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御寒的作用
不良反应:动物调节机制发生障碍,灼伤、中暑、眼疾
7、紫外线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紫外线C段具有杀菌作用,一般在生产中使用,B段一般在自然界中就存在。

波长越短越具有杀菌作用。

1)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的皮肤会出现潮红,这一现象称为红斑作用,红斑作用最强的波长是254nm和297nm
2)杀菌作用
3)抗佝偻病作用
4)色素沉着作用:色素沉着就是动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皮肤和被毛颜色变深的现象。

5)增强免疫力和对传染病抵抗力
6)增强气体代谢作用
7)光敏性皮炎
8)光照性眼炎与癌
9)提高畜禽生产力
8、光周期对畜禽的影响:
光周期(photoperiod):是指光照时间与黑暗时间交替循环的变动规律。

光照时间运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规律性变化称为光的周期性。

它对畜禽的影响表现在:
①繁殖性能:动物繁殖的季节性本身就说明光对家畜的繁殖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般而言,延长光照,有利于长日照动物繁殖活动。

②产蛋性能:在禽类产蛋期,应保持光照时间恒定,突然增加光照时间或突然减少光照时间,都会扰乱内分泌系统,导致产蛋率下降。

③产奶量:延长光照,可增加牛、羊和猪的产奶量
④生长肥育和饲料利用率:一般认为,光具有促进畜禽生长的作用。

⑤连续光照使肉用仔鸡关节变形(外翻和内翻)、脊椎强直和膝关节增大发病率增加
9、可见光强度和时间的影响:
①适当光照强度和时间:增强代谢和氧化过程,加速蛋白质和矿物质沉积,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繁殖力、抗病力。

②光照不足:代谢过程减弱、生长发育受阻,性成熟推迟,机能减弱,活动减少。

③光照过长过强:神经兴奋、眼疲劳、活动过多,饲料浪费,恶癖。

10、光周期对鸡的影响:可见光光照与产蛋率
1)光周期对鸡性成熟的影响:递增光照性成熟最早;恒定长光照次之;然后是恒定短光照,递减光照性成熟最迟。

2)光周期对鸡产蛋的影响:22周龄后直到产蛋高峰,延长光照产蛋增多,减少光照产蛋减少,每日光照>12小时,但不要>17小时,若少于8小时,产蛋完全停止。

3)间歇光照对鸡性成熟的影响:在光照期内插入一段黑暗期,不影响正常产蛋,且节约能源。

原理:利用动物生理的无反应期和弱反应期。

11、噪声的防控措施:
1)选好场址,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畜牧场不应建在飞机场和主要交通干线附近
2)合理地规划畜牧场,使汽车、拖拉机等不能靠近畜舍,还可利用地形做隔声屏障,降低噪声;
3)畜牧场内应选择性能优良,噪声小的机械装备,专职机械时,应注意消声隔音
4)装置器械时应注意消声和隔音
5)畜牧场及畜舍周围应大量植树,可降低外来的噪声。

12、畜牧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来源(掌握):主要来自家畜呼吸、生产过程和有机物分解等时候产生了有害气体。

2)恶臭物质:NH3、H2S、甲基硫醇、吲哚等;其它有害气体:CO2、CO、挥发性脂肪酸等。

13、NH3:
①主要来自粪便尿、垫草、饲料等含N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因氨主要产于地面,因此畜舍下部氨的浓度要高于上部。

②我国劳动卫生标准中规定氨的最高允许浓度是40ppm,畜舍<26ppm,禽舍<20ppm。

③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是30mg/m3,畜舍<20mg/m3,鸡舍<15mg/m3——课堂笔记
④NH3对畜禽的作用:
2014-1-9 5
A首先氨可被溶解于呼吸道和眼结膜上,产生碱性刺激;
B由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其输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C使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
D降低生产力。

14、H2S:
来源于粪尿、垫草、饲料等含硫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其次是由消化道排出。

畜舍含量一般不超过15.58mg/m3,空气中不超过1.0mg/m3。

15、其它有害气体:
a、一氧化碳(CO):主要来源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b、二氧化碳(CO2):主要来源家畜的呼吸。

主要卫生学意义:表明了畜舍通风状况和空气的污浊程度,常用作监测空气污染的可靠性指标。

16、减少畜舍中有害气体的措施:
①及时清除粪尿、污水
②训练动物定点或到舍外排泄
③注意畜舍防潮
④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⑤勤换垫草、垫料
⑥建立合理的通风换气制度
⑦在粪便中加入化学试剂减少有害气体产生
⑧采用微生物活菌制剂降解有害物质
⑨合理配合日粮和使用添加剂
17、减少畜舍空气中微生物的措施:
①选择牧场场址时,远离传染源,如医院、兽医院以及各种加工厂,避免引起灰尘传播;
②牧场建成后,应对全场和畜舍进行彻底消毒,畜舍的出入门口,应设置消毒坑;
③定时通风换气,安装滤尘器、消毒器,使舍内空气经常保持清洁状态;
④畜牧场周围设防护林带,并以围墙封闭,畜牧场应与公路主干路干线保持安全距离,畜牧场内部趋于合理,以防病原微生物的蔓延;
⑤在畜牧场大门设置消毒及车辆喷雾消毒设施,在各个生产功能路口处,各畜禽入口处及过往通道设置消毒池及紫外灯,定期、不定期消毒。

空气中的微粒
18、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
1)选择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2)添加生物活性物质、日粮氨基酸平衡与氮排放:
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②樟科植物提取物③尿酶抑制剂④小肽⑤酶制剂
3)植酸酶的使用与粪尿磷的排放量
4)日粮中的重金属的添加及其排放:
①主要是铜、锌、镉、砷
②严格控制添加水平,避免盲目添加;
③用金属螯合物代替无机盐的添加剂
④考虑饲料原料中的含量
⑤吸附剂:如纳米级饲料添加剂
5)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与粪尿营养物质排放:
①阶段饲养
②按照性别分群饲养
③合理使用添加剂:益生素、酸化剂、中草药等
④先进的饲料加工工艺
⑤消除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转化率
⑥选用易消化、利用率高的饲料原料
⑦禁止或限制某些非营养添加剂的使用
微量元素缺乏:碘氟铜铁锌硒
19、饲料安全:
①饲料生产过程安全和饲料供应安全
②饲料产品安全(产品中不含有害物质)
③饲料产品对动物产品无不良影响
饲料安全产生的原因:饲料、原料不安全;饲料贮存、加工过程不安全
20、饲料污染对动物生产的危害:
①药物残留和富集;②提高了细菌的耐药性;
③造成环境污染:抗生素、驱虫药、杀虫药、各种促生长剂和微量元素等;
④产品贸易受阻:药残等100种以上绿色壁垒
21、动物福利五项基本原则:
①免受饥饿的自由
②享受舒适生活环境的自由
③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
④生活无恐惧与悲伤的自由
⑤表达天性的自由
22、农场动物福利:人为创造条件,让所有饲养的农场动物在生产过程中生活得更舒适、更自由、更健康,从而体现其最大福利
23、动物福利的评价范围:
①营养福利;②环境福利;③保健福利;
④药物残留与禁用药物;⑤生产者与动物的关系
24、动物福利使用对象: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实验动物、娱乐动物、野生动物、农场动物。

25、饲料污染对动物生产的危害:
①药物残留和富集;②提高了细菌的耐药性;③造成环境污染;④产品贸易受阻
26、日粮: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称为日粮
第五章猪的饲养管理
1、猪的生物学特性:
①繁殖能力强,时代间隔短(多情、多胎、多产)
②食性广,饲料利用率高
③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
④屠宰率高,产肉性能好
⑤适应性强,分布广
⑥嗅觉、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猪品种分类
2、我国种猪遗传特点:国外猪的特性:
2014-1-9 7
①繁殖能力强:排卵数多、胚胎死亡率低、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差
②抗应激和适应性强抗逆差
③肉质优良肉质差
④生产速度慢,饲料报酬低生长速度快
⑤屠宰率和胴体瘦肉率低,脂肪率高屠宰率和瘦肉率高
3、猪的行为特点:
1)采食行为:喜吃甜食;湿料>颗粒料>粉料;白天采食次数>晚间采食次数;群饲时采食量增加;
2)嗜睡:一昼夜内睡眠时间平均为13小时。

4、猪发情周期18~23d,平均21天;妊娠期平均为114天配种期:发情中期
5、几个最:
1)猪的每次射精量最大。

2)鸡的每次射精浓度最高,猪最低。

3)鹅的粗纤维消化能力最强。

4)哺乳猪采食量最高。

6、精子和卵子的受精部位在输卵管;母猪没有乳池
7、我国地方种猪:华北型、江海型、华中型、华南型、西北型、高原型
华北型分布最广;江海型繁殖力最好
8、中国引入猪种:长白猪(耳大下垂),大白猪(大约克夏,耳大直立),杜洛克,汉普夏
杜.大.长[ 杜♂×(大♂×长♀)]
9、用器械采取公畜精液,再用器械反经过处理的精液输送到母畜生殖道的适当部位,使之受孕的方法。

10、人工授精的优越性:
①提高了优良种的配种效能和种用价值
②加速品种改良、促进育种工作
③降低了饲养管理费用
④防止各种疾病,特别是生殖道传染病传播
⑤有利于提高母畜的受胎率
⑥可以进行精液的长期保存
⑦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11、猪饲料分类:8种
①粗饲料:干物质中18%以上是粗纤维,如干草、秸秆
②青绿饲料:含水60%以上的绿色植物,如天然牧草
③青贮饲料:草罐头,用新鲜的天然植物性饲料调制发酵而成,含水45%以上具有特殊气味,营养丰富耐久藏的饲料
④能量饲料:绝干物质中粗纤维低于18%,粗蛋白低于20%
⑤蛋白质饲料:植物性:豆饼粕;动物性:鱼粉、血粉;其他:氨基酸、鸡粪
⑥矿物质饲料:食盐、石粉、蛋壳粉、贝壳粉、骨粉
⑦维生素饲料:A、D、E、K、叶酸等
⑧添加剂:防腐剂、香味剂、着色剂、抗氧化剂、促生长剂(抗生素、酶制剂、激素类药物、益生素、有机砷制剂)、驱虫保健剂
12、仔猪寄养应注意:
1)母猪产期接近,最好不超过3-4天
2)仔猪体重相差不要过大
3)被寄养仔猪一定要吃上初乳
4)母猪必须要泌乳量高,性情温顺,哺乳性强
5)使被寄养仔猪与养母仔猪有相同气味
13、及早吃初乳的作用:(3-5周龄)
①提供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抗寒;
②获得免疫抗体,增强适应能力;
③促进拍胎便;
④有利于消化道活动
14、断奶仔猪:
两维持:维持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
三过渡:饲养制度、饲料类型和环境过渡
15、哺乳仔猪生理特点:
①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
②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技能不完善
③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全,抗寒能力差
④缺乏先天免疫力,易患病(下痢)
16、公猪:
1)后备公猪:足够的营养,防止过肥2)单圈饲养3)适当运动
4)刷拭、修蹄5)定期体检6)防止自淫
17、妊娠母猪:临产征状
①三看:乳房;尾根(凹陷);生理(紧张、敏感)
②一挤:挤乳头
16、猪的培育措施:吃足初乳,固定乳头;保温防压;补充营养;寄养并窝;开食补料;预防下痢;适时去势;预防接种
17、五号病:口蹄疫
第六章家禽的饲养管理
1、家禽品种:是家禽种内经过选育而形成的来源相同、性状一致、经济性能相似、遗传稳定,有一定适应性和足够数量的纯种类群。

2、标准品种分类法:类(按原产地划分)、型(按用途分)、品种、变品种
3、现代鸡种分类法:按经济用途分类
①蛋鸡系:白壳蛋鸡、褐壳蛋鸡、粉壳蛋鸡
②肉鸡系:快大型、优质型
4、现代良种鸡特点:
①生产用途专门化
②生产性能高而稳定
③充分利用了杂交优势
④品种范围扩大为配套系
⑤现代鸡种的育种、保种、制种、供种推广比标准品种更为复杂、难度大
⑥现代良种鸡对营养、环境、饲养管理及防疫保健等要求较高
⑦可自别雌雄的商业品种逐渐增多
5、鸡的性染色体与人相反,公鸡相同ZZ,母鸡异同ZW
6、自别雌雄的性状:
①羽色:金羽(s)银羽(S)
2014-1-9 9
②羽速:新生雏鸡的主翼羽的生长快慢
③翻肛:新生雏鸡在出生后2-12h可观察到雄性的泄殖腔有生殖突起
国外一些福利人工看法
7、孵化条件:
①温度37.5℃~37.8℃胚胎发育的首要条件
②湿度
③空气(通风)
④翻蛋(前两周翻蛋较为重要)
8、肉鸡最佳饲养方式:混合地面饲养
9、笼养蛋鸡:
1)优势:
①提高饲养密度,16~25只/㎡
②无垫料,舍内灰尘少,蛋干净附着细菌少
③节约饲料
④鸡与粪便不接触,避免寄生虫的危害,死亡率低
⑤便于观察,检查健康状况,鸡温顺安静
⑥减少就巢现象
⑦提高鸡粪的经济价值
⑧便于机械化操作
2)缺点:
①鸡活动量少,易过肥或发生脂肪肝综合症,且骨质脆弱,强度低,易发生骨折
②要求的饲料营养全面,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易引起营养缺乏
③密度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④投资大
⑤家禽的福利受到严重损害
10、雏鸡断喙:
1)目的:①减少啄癖(密度过大、CP不足、食盐不足也会引起);②节约饲料;③提高整齐度
2)断喙时间:6-10日龄,8-10周可再修剪一次
断喙长度:上短下长
3)断喙注意事项(操作要求):
①要准确迅速,防止流血
②选择合适的孔眼,经常更换刀片
③断喙前后2-3天补充维生素K3 2-3mg/kg饲料
④断喙前后鸡群健康无疫情(免疫2天以上)
⑤断喙后水足料厚
11、限制饲喂方法:
质饲喂
②限量饲喂:每日限饲,日喂1~2次;6、1限饲;5、2限饲:不连续2天停料;隔日限饲
转群
12、产蛋鸡强制换羽:
1)好处:
①可提高第二个产蛋期产蛋量10%
②减少破蛋率,提高蛋质量
③换羽时间比自然换羽时间短
④提高种鸡受精率和孵化率
⑤比培育成本低
2)方法:
①畜牧法(常规法、三停法、饥饿法):强应激使之停产换羽维持羽毛养分不足
②三停:A停料7~12天,依体型大小而定
B停水1~3天,但炎热天气不停水
C停补光,最好维持在8小时左右
③化学法:高锌法,2~2.4%含锌食物适口性差,采食量减少,最多一周后不吃则换羽禽流感:真性鸡瘟鸡新城疫:假性鸡瘟
13、鸡的生物学特点:
①体温高,代谢旺盛②繁殖潜力打③对饲料营养要求高
④对环境变化敏感⑤抗病能力差⑥能适应工厂化饲养
14、鸡笼类型:全梯式、半梯式、层叠式
第七章牛的饲养管理
1、奶牛:要求从侧、前、上三个方向观察时体驱性状呈楔形
品种:荷斯坦牛(黑白花,产奶量最高,耐寒不耐热)、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英吉利海峡娟姗岛,乳脂率高,耐热好)
2、肉用牛:要求从侧、前、上三个方向观察时体驱性状呈矩形役牛粗糙紧凑体形
品种:利木赞牛、夏洛来牛、海福特牛、西门达尔牛
3、特殊的消化生理现象:反刍、唾液分泌、发酵、嗳气。

4、受精部位:壶腹部
5、提高繁殖力的几种生物技术:
1)发情控制:诱导发情、同期发情、超数排卵、
2)胚胎移植
3)体外受精
4)性别控制:①X、Y精子的分离;②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6、公牛“三强”:记忆力强、防御反射强、性反射强
7、公牛的管理:
①栓系②牵引③运动④称重⑤护蹄⑥刷拭
⑦睾丸及阴囊的定期检查及护理⑧适宜的采精或配种次数
犊牛是初生到6月龄的牛经历三大变化:母体子宫环境到体外自然环境,犊牛的主要疫病是肺炎和下痢。

成年母牛
8、育成牛的管理:
①育成牛采食大量粗饲料,必须供应充足的饮水
②应注意牛体刷拭,及时去除泥垢,促进生长,经调教可使牛性情温顺,易于管理
③育成母牛蹄质软,生长快,易磨损,应从10月龄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各修蹄一次
④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产外运动,防止流产
9、全混合日粮(TMR):根据牛群营养需要的粗蛋白、能量、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把揉切短的粗饲料、精料和各种预混合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将水分调整为45%左右的营
2014-1-9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