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崔堡村历史上的“参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应崔堡村历史上的“参将”
老家崔堡历史上为人文荟萃之地,明末到清朝,有文字记载的有举人4名,生员(秀才)38人。
有没有入伍从军之人呢?回答是肯定的。
最近写《崔堡小志续集》的相关部分时,又仔细研读《崔堡小志》,还真找出二个记载,其中还有一个为武官正三品的“参将”。
一则是“人物”中记载的南王氏人物王郁华,光绪时的邑庠生,《小志》之所以作为人物来记载是说其“有至行,事亲孝。
母病,割股以进,果获愈。
后母殁,哀毁逾恒。
”而对于投军一事只是附带说了一下:“清末,行征兵制,郁华素豪侠,乃往南京应募,徐统治桢予队长职,父子南闻之,急电召回,以是居家,常怏怏不乐。
一日云往清江浦,行至故沙河,投水死。
”本来作为一个文化青年到当时的兵营参军,也是一条生活的出路,刚到兵营统治徐桢就给他一个队长职务,应该是器重他的,但是那个时代“当兵的”是遭人看不起的,所以其父王子南“急电召回”,回家后闷闷不乐,得了抑郁症,投河而死,真是可惜。
另一则是“杂记”中记载西堤吉万顺投军的事。
西堤是崔堡西边的小村庄,后来叫西堆,历史上属崔堡,今属黄塍乡。
根据推算,事情发生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原文如下:
“西堤吉万顺者,幼业农,佃种王会图之田,欠租被控,贫而无力缴,乃潜匿。
王声律母俞氏怜之,夜纵去,遂投效军营为炊夫。
一日,拾得一信,万顺本不识字,方倒持间,统领某见之,万顺呈阅,乃营兵某私通敌书也,查明叙功擢万顺把总,改名长泰。
会因战败被敌所追,他兵开炮抵御,慌乱不发,长泰至,一击而中,又论功升守备,统带百余人,为一哨。
寻又败北,割尸耳百数回营,诡称杀贼,统领信之,复进秩。
四五年间积功至参将,居然红顶花翎,其实皆幸获也。
乱平归里,俨然官绅。
未几卒,子雨田以荫袭,为督标戈什哈,出差时客死江西。
”
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吉万顺自幼务农,后投军为炊事员,由于拾得一个营兵通敌的信件交给上司而升为把总,改名为长泰。
一次战败
为敌兵追赶,其他士兵慌乱,长泰一炮击中,立功升为守备,统领百人。
又有一次被打败,他从尸体上割一百多个耳朵回去邀功,统领相信了,又升官。
四五年间,因军功累积,升到参将,居然戴上红顶花翎,其实是侥幸获得的。
平乱后回到乡里,像个官宦士绅。
没有几年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因为他的功劳而被封为督标高官的侍从护卫(戈什哈: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护卫),出差时客死江西。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了这个叫吉长泰的崔堡人官至“参将”。
参将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官呢?查清兵官制,清初定时,满兵旗用黄、白、红、蓝四色。
汉兵旗用绿色,以后便称汉兵为绿营。
绿营的最高组织为“标”,下面有“协”、“营”、“汛”等。
标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不同兵种。
实际各省绿营的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
统率提标的是提督,为地方最高的武职官员,武职从一品官,管理一省军政,也称为“封疆大吏”。
统率镇标的是总兵,其地位略低于提督。
总兵为武职正二品官,管辖本标及所属各协、营,镇守本镇所属地区,各镇总兵所属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
其中副将为武职从二品官,参将为武职正三品官,参将有的独守一城,有的与上级武官同守一城,相当于今部队师职干部。
吉万顺的儿子叫吉雨田,后也“荫袭”为督标领导人的侍从护卫,看来也是受到重用的。
《崔堡小志》的作者王宗筠老先生对这位武职正三品官并不看好,没有把其列入人物传略,并且言语中充满了不屑一顾:“居然红顶花翎,其实皆幸获也。
”“乱平归里,俨然官绅”。
过去经常兵匪作乱,生灵涂炭,人们对当兵的十分鄙视,尽管军队是国家机器,于一国来说不能没有兵,但是“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这句话还是流传千年,这种看法虽然片面,然而在那个年代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文中提到的“割尸耳”“诡称杀贼”及其它“幸获”之事是否确有其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清朝兵役的“募兵”和“世袭”的例证,使我们知道故乡历史上曾经出过一位“将军”,这无疑在人文荟萃的故乡历史长河中激起了一朵异样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