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经⾳乐简介
洞经⾳乐简介
洞经⾳乐(Dongjing music)流⾏于中国云南省汉族、⽩族、纳西族群众中的⼀种民间⾳乐。

原为道教礼仪⾳乐,因其内容为颂唱《⼤洞仙经》的经⽂⽽得名。

洞经⾳乐在云南约始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清中叶直⾄民国初年,逐步衰落于抗⽇战争时期。

这⼀⾳乐形式的产⽣⽆史籍记载,但它和宣讲颂唱的“道藏”经籍──《太上⽆极总真⽂昌⼤洞仙经五卷》的产⽣、流传、演变,以及“赕经”这种以宗教为内容的表演形式有着切关系,尚待进⼀步考证。

“赕经”,是对整个宗教礼仪活动的泛称,亦称为“做会”,这是⼀种以宣传宗教教义为内容讲唱结合的艺术形式。

“赕经”活动⼀般在关神庙中举⾏。

会期3天或5天,内容以演唱的经⽂不同⽽有别。

洞经⾳乐包括了吹、拉、弹、打、唱等多种⾳乐表现⼿段,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

声乐部分称为“经腔”,亦称“经曲”。

其唱词是经⽂中的韵⽂部分,和诗词相近,有四⾔句、五⾔句、七⾳句、长短句等⼏种结构形式。

经⽂中的第 1部分是散⽂形式,是宣讲读念的部分。

从经⽂的结构形式和其表演形式来看,它和唐代的变⽂及始于宋元间的“宝卷”(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发展⽽成的⼀种民间讲唱形式)相类似。

演唱“经腔”时有两种乐队伴奏形式:⼀种是⽤丝⽵乐队伴奏,其曲调悠扬委婉,节奏徐缓;⼀种是⽤吹打乐队伴奏,其曲调有的欢快热烈,有的⽓势雄伟,多⽤于开经或收经之时。

洞经⾳乐的器乐部分称为曲牌。

根据所⽤乐器的不同组合,分为⼤乐曲牌(⼜称吹牌)、组合曲牌、锣(⿎)经曲牌3类。

⼤乐曲牌即吹打乐演奏的曲调,以唢呐、⽵笛、笙、管⼦为主奏,配合以⿎、锣、钹及□锣等;细乐曲牌即丝⽵乐演奏的曲调,以⽵笛、芦管(洞箫)、⼩胡琴、⼆胡、⼆黄(⼆弦,⼸弦乐器)、中胡、碗胡、葫芦胡、⼤胡、⼤⼩三弦、琵琶、双琴(双清)、古筝、扬琴、苏古杜(即⽕不思)等乐器演奏曲调,配合以板⿎、⽊鱼、碰铃、云锣、铜磬、⽟磬等锣⿎经曲牌,⼀般衔接在各类经腔及曲牌的结尾处。

由于不同曲调后⾯的⿎点不同,分别冠以曲调名称,如新挂腔锣经、⽼挂腔锣经、咒章锣经等;有的有专名,如⼤雪头、⼩雪头、⼤扎头、翻⼭跃等段⼦。

曲牌主要⽤于各种礼仪活动时的配乐,如开坛、收经、祭神、敬献供品、念诵⽞⽂浩表等,也作经腔的间奏。

洞经⾳乐的曲调⼗分丰富,每⼀地区都有独⽴成套的各类曲调40~100余⾸不等。

由于历史悠久,形成了不同的地⽅特⾊。

“曲牌”的来源,据初步查证,其名称有的来⾃唐诗宋词,如:〔浪淘沙〕、〔⼩桃红〕、〔朝天⼦〕、〔⽢州歌〕、〔万年欢〕、〔洞天歌〕等;有的见于南北曲,如:〔柳摇⾦〕、〔⼀江风〕、〔⼭坡⽺〕、〔雁⼉落〕、〔汉东⼭〕、〔⼀枝花〕、〔傍妆台〕等。

其他⼤量的是明清的时调⼩曲,如〔⼩开门〕、〔南清宫〕、〔将军令〕、〔闹⼭河〕、〔中风韵〕、〔⼋谱〕、〔闹元宵〕、〔朝天青〕等。

有⼀部分也散见于各种戏曲剧种的曲牌曲⽬之中,总计不下数百⾸。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滇剧的发展,各地洞经⾳乐的部分曲牌,被滇剧所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