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堂讲义)11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文言词义
整合点拨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考查实词,题型一般有直接解释 词语、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等。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虚词 在语境中的意义;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 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名题精析 (2015·温州)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 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__约__定____ (2)媵人持汤.沃灌 __热__水____ (3)由是先主遂诣.亮 __拜__访____ (4)惧其不已.也 __停__止____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语句中关键字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先要
弄清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第(1)题中,“微不足道”的“足”字是“值得”的 意思,而“力不足”的“足”是“充足”之意,与其不符;第(2)题中,“不可 名状”的“名”是“说出”之意,而“名之者谁”的“名”是“命名”“取
名”之意,与其不符,故应分别选 A。
辍耕之.垄上
C. 相与步于.中庭
所欲有甚于.生者
D. 其.间千二百里
视其.欣悦,则又请焉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 项“以”都是介词,解释为“用、
把”;B 项“之”前者作代词,解释为“它”,指这种情景, 后者作动词,
解释为“去”;C 项“于”作介词,前者解释为“在”,后者应解释为“比”;
D 项“其”前者解释为“这”,后者作代词,解释为“他”。
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如“之” 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刘禹 锡《陋室铭》)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4)先多朗读,体会语 气,再进行判断。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 解释和说明。又如主谓之间的“之”,可以通过朗读感知其舒缓语气的作用。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句中的“期”,名词用 作动词,“约定”“相约”;第(2)句中的“汤”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热 水”;第(3)句中的“诣”,应理解为“造访”“拜访”;第(4)句中的“已” 是“停止”的意思。
2.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4 分) (1)微不足.道( A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2)不可名.状( A )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名.之者谁
点拨 理解文言文句中加点的实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准确把握 词语义项。做好文言实词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词语的常用义 项,切忌以今训古。(2)根据通假分析词义。由于通假字大部分是音同(音近), 或者字形相同(相近),所以,可以利用读音关系或者字形分析词义。(3)联系 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课文中曾出现过,可借助有关 语句中的用法,相互对照,辨其异同,确定含义。(4)巧妙借助语境推断。实 词绝大多数是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把各个解释放 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解释准确且无滞碍的应是正确的。(5)引申组词推断 词义。文言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 作为语素,可以组成许多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最 恰当的。(6)分析语法推断词义。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语法功 能推知它的词义。
点拨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用法和典型实例。如熟记
“之”“其”“以”“于”“而”等文言虚词的常见意义、用法,以及它们
不同意义的典型例句。在学习或考试时,以典型实例作为参照物,推论虚词
在其他句子中的意义及用法。如:已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 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的的连词, 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些句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2)结合语境确定 虚词的意义。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 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无法家 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 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 “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3)根据文言虚词在 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
真题精练 (2014·义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 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离__开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_使__…__…__劳__累___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交__换______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参__与______
类题衍生 (2015·广州)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5 分) (1)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_在__半__路___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___通__“__伸__”__,__伸__张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_使__…__…__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累___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童趣》):__慢__慢__地____ (5)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满井游记》):坏__、__耽__误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平时的积累,特别是一词多义,
如“间”作为动词,教材中出现“夹杂着”和“参与”两个解释,要注意辨
识。同时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如“劳”的使动用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 分)
A. 屠惧,投以.骨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B. 渔人甚异之.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的考查。这些词语都出自课文注解。第(1)句中
的“道”,名词用作状语;第(2)句中的“信”是通假字;第(3)句中的“劳”,
整合点拨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考查实词,题型一般有直接解释 词语、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等。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虚词 在语境中的意义;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 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名题精析 (2015·温州)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 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__约__定____ (2)媵人持汤.沃灌 __热__水____ (3)由是先主遂诣.亮 __拜__访____ (4)惧其不已.也 __停__止____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语句中关键字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先要
弄清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第(1)题中,“微不足道”的“足”字是“值得”的 意思,而“力不足”的“足”是“充足”之意,与其不符;第(2)题中,“不可 名状”的“名”是“说出”之意,而“名之者谁”的“名”是“命名”“取
名”之意,与其不符,故应分别选 A。
辍耕之.垄上
C. 相与步于.中庭
所欲有甚于.生者
D. 其.间千二百里
视其.欣悦,则又请焉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 项“以”都是介词,解释为“用、
把”;B 项“之”前者作代词,解释为“它”,指这种情景, 后者作动词,
解释为“去”;C 项“于”作介词,前者解释为“在”,后者应解释为“比”;
D 项“其”前者解释为“这”,后者作代词,解释为“他”。
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如“之” 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刘禹 锡《陋室铭》)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4)先多朗读,体会语 气,再进行判断。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 解释和说明。又如主谓之间的“之”,可以通过朗读感知其舒缓语气的作用。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句中的“期”,名词用 作动词,“约定”“相约”;第(2)句中的“汤”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热 水”;第(3)句中的“诣”,应理解为“造访”“拜访”;第(4)句中的“已” 是“停止”的意思。
2.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4 分) (1)微不足.道( A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2)不可名.状( A )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名.之者谁
点拨 理解文言文句中加点的实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准确把握 词语义项。做好文言实词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词语的常用义 项,切忌以今训古。(2)根据通假分析词义。由于通假字大部分是音同(音近), 或者字形相同(相近),所以,可以利用读音关系或者字形分析词义。(3)联系 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课文中曾出现过,可借助有关 语句中的用法,相互对照,辨其异同,确定含义。(4)巧妙借助语境推断。实 词绝大多数是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把各个解释放 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解释准确且无滞碍的应是正确的。(5)引申组词推断 词义。文言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 作为语素,可以组成许多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最 恰当的。(6)分析语法推断词义。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语法功 能推知它的词义。
点拨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用法和典型实例。如熟记
“之”“其”“以”“于”“而”等文言虚词的常见意义、用法,以及它们
不同意义的典型例句。在学习或考试时,以典型实例作为参照物,推论虚词
在其他句子中的意义及用法。如:已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 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的的连词, 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些句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2)结合语境确定 虚词的意义。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 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无法家 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 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 “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3)根据文言虚词在 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
真题精练 (2014·义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 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离__开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_使__…__…__劳__累___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交__换______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参__与______
类题衍生 (2015·广州)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5 分) (1)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_在__半__路___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___通__“__伸__”__,__伸__张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_使__…__…__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累___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童趣》):__慢__慢__地____ (5)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满井游记》):坏__、__耽__误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平时的积累,特别是一词多义,
如“间”作为动词,教材中出现“夹杂着”和“参与”两个解释,要注意辨
识。同时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如“劳”的使动用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 分)
A. 屠惧,投以.骨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B. 渔人甚异之.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的考查。这些词语都出自课文注解。第(1)句中
的“道”,名词用作状语;第(2)句中的“信”是通假字;第(3)句中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