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气压带和风带课时冲关新人教版(202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 气压带和风带课时冲关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 气压带和风带课时冲关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 气压带和风带课时冲关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
读某大陆西岸年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图,完成1~3题。
1.该大陆是( )
A.非洲大陆B.澳大利亚大陆
C.北美大陆D.南美大陆
2.有关Q处降水少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A.全年受甲气压带的控制
B.受丙气压带和3风带的控制
C.受甲气压带和2风带的交替控制
D.受乙气压带和3风带的交替控制
3.有关S地与R地降水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S地比R地的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也大
B.S地比R地的年降水量大,降水更集中,雨季更短
C.S地因受沿岸暖流增湿作用的影响,年降水量大
D.S地比R地受4风带影响的时间长,年降水量大
解析:1。
D 2。
B 3.D [第1题,读图可知,该大陆有赤道穿过,只可能是非洲大陆或南美大陆,排除B、C。
而此大陆纬度达到40°,故可以排除非洲大陆,为南美大陆。
第2题,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风带中的风向来看,1、4分别为北、南半球的西风带,2、3分别为北、南半球的信风带,甲、丙分别为北、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赤道低气压带。
Q处位于20°S的南美大陆西岸,不会受到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其年降水量近乎为0 mm,应为热带沙漠气候,原因是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又地处东
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第3题,S、R两地同处于大陆西岸的30°~40°,均为地中海气候,都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但读图可知,S地的降水远比R地的多,是因为S地的纬度比R地高,受西风带影响的时间长,降水多,而R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的时间长,降水少.]
读50°N纬线(图甲)和180°经线(图乙)部分区域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4~5题。
4.图示季节B地()
A.盛行东南季风B.可能遭受寒潮的侵袭
C.沙尘暴盛行D.农作物冻害严重
5.A、C两地气压中心()
A.都是逆时针水平气流B.大气垂直运动方向不同
C.都出现在当地的冬季D.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
解析:4.B 5.D [第4题,由图可知,A地为高压中心,可判断为亚洲高压,此时为冬季。
B地在我国东北地区,可能遭受寒潮的侵袭.第5题,读图判断,A地是亚洲高压,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为副热带高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两个高压中心气流均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中心气流都是下沉气流;A出现在冬季,C全年存在,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
(2018·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高空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甲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B.西北
C.东北D.西南
7.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
A.开普敦温和多雨
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6。
D 7.A [第6题,读图,图中35 °N对应的高空是低压,说明近地面是高压,甲地位于高压的北部边缘,根据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知甲地风向为西南风.第7题,读图,图中35 °N对应的高空是低压,说明近地面是高压。
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北移,此时开普敦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开普敦温和多雨,华北平原冬小麦正值成熟,南极是极夜时期,冰川融化速度慢。
]
(导学号66636018)(2018·河北唐山质检)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甲地气候类型为()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9.下列关于乙、丙两地自然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地河流流量1月大于7月
B.丙地地形平坦开阔
C.乙地天然植被叶片常绿坚硬
D.丙地冬季常有较厚积雪
解析:8。
B 9。
C [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气候类型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下形成的热带沙漠气候,B项正确.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气候类型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气候,所以乙地的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C正确。
丙地气候类型是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高于0 ℃,冬季不常有较厚积雪。
]
(导学号66636019)(2018·上海七校调研)下图中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P、Q两地西侧均为海洋。
读图,回答10~11题。
10.P地近地面的风向和常见的天气状况是()
A.西南风气温日较差小
B.西北风气温年较差大
C.东南风降水季节差异明显
D.东北风天气晴朗
11.Q地的气候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解析:10。
A 11.B [第10题,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多雨,日较差小。
第11题,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为地中海气候.]
12.(2018·海南三亚质检)下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甲、乙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原因。
(4)简述图2中C海沿岸气候特征及其原因。
(5)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中,能反映D地气候特点的是________ ;并分析该气候在D地面积广大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区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第(2)题,B所在风带是北半球信风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该处的风向为东北风.第(3)题,结合图示说明甲、乙气压带位置差异并依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分析原因。
第(4)题,C海为地中海,其沿岸地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影响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第(5)题,D地处于40°N~60°N的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高温多雨。
(2)画图略.(在B处画东北风向即可)
(3)差异:甲图气压带位置较乙图中气压带偏北。
原因:受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影响,甲图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北.
(4)C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5)③原因:D地位于40°N~60°N之间,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地形多平原,山地多东西走向,利于暖湿气流进入内陆;海岸线弯曲,深入内陆,使该区更靠近海洋,受海洋影响大。
13.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
解析:第(1)题,甲国东北部阴影部分,由于受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第(2)题,由于受冬夏季风和地形影响,日本西海岸和东海岸降水形成明显的季节差异.第(3)题,日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越过赤道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形成西北风。
答案:(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3)西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