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以上都、大都、中都为中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以上都、大
都、中都为中心
都城,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

历代王朝的君主,在开创基业时,莫不把都城作为政权建设的首要任务。

作为王朝统治的心脏地带,都城不仅具备一般城市的发展特点,而且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均有着深远影响,因而在城市史研究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元朝为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早在其前身―—大蒙古国时期,就曾于1235年在漠北建立过第一座都城――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哈拉和林额尔德尼召附近)。

忽必烈即位,元朝建立后,蒙古统治者又先后在漠南与汉地的结合地带建立了三个都城――上都、大都与中都。

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对这三个都城的研究,无论是在考古调查,还是在文献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研究范围,也从都城本身的设置沿革、建筑格局等内容,扩展到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以下,笔者就所掌握的材料,对这三个都城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① ―――――—――
① 本文的撰写,参考了叶新民《元上都研究综述》(《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后收入同氏《元上都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史卫民《元上都、中都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张春长《元中都的研究现状与前景》(《文物春秋》2002年第3期)等论文。

一上都
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都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早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以此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藩府驻地。

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开平。

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在1260年春于此正式即位,建元中统。

此后,开平府不断得到增修扩建。

中统四年(1263)五月,正式升为都城,定名上都。

到第二年八月燕京改名中都,两都巡幸制正式确立后,上都遂成为元代长期并存的两大都城之一。

上都的考古调查,是元朝三个都城中起步最早的。

早自19世纪末起,就有不少国外旅行家对上都遗址进行过考查,并发表了一些考查见闻。

① 1937年7月,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组成以原田淑人、�x井和�鄣任�首的元上都遗址探险队,对上都遗址进行了首次系统的科学考查。

此后,原田淑人发表《元上都の遗�につぃて》、�x井和�鄯⒈怼对�の上都并びに大都の平面について》等论文,②考古调查的最终成果,则汇集为《上都――蒙古ドロンノヘルに於けゐ元代都址の调查》一书,作为《�|方考古學�部�》乙种第二册于1941年11月出版。

书中将上都遗址的三个城分别命名为内城、外城、外苑,除对其周长、城墙结构、城门、
――――—―――
① 如俄国阿・马・波兹德涅耶夫(А.М.Позднеев)《蒙古及蒙古人》(МонголияМонголы,С-Петеръьург,1898),美国易恩培(Lawrence Impey)《忽必烈的夏都――上都》 (Shangtu,Summer Capital of Kublai khan,Geographical Review,Vol.15.New York),日本桑原骘藏《东蒙古地方旅行报告》等。

② 《史学�s�I》49―2(1938)、《人��W�s�I》54—4(1939);《束
����病�3(1940),有薛兰翻译稿,见《中和月刊》4―1(1943)。

瓮城等作了测量与研究外,还对内城与外城内的建筑遗址作了详细调查,并绘制多幅城址与建筑实测图。

此外,对上都遗址发现的众多文物,诸如石制建筑装饰品、瓦片、陶器等,书中也有详细的归纳整理,并附有大量拓片照片,以及文字解说.书的末尾,还附有石田��之助《元の上都に�Pすゐ主要文籍解题》一文,该文介绍了汉文、西文和日文有关元上都的史籍,对进一步研究元上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元上都展开过多次考古调查,发表多篇考查报告。

其中,张郁《元上都故城》一文主要反映了50年代对上都遗址的调查情况。

①作者勘测了上都的内城、外城、外苑,并绘有示意图,其中,对内城宫殿遗址的调查尤为仔细.在城址发现的遗物,主要有大铁釜、石基座、水晶球、铜象棋子、陶器、瓷器、铜龟座等。

70年代,贾洲杰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经实际调查,相继发表《元上都调查报告》与《元上都》二文。

②他的调查报告,对城址的勘测较精细,绘制的示意图增加了不少前人没有绘制的部分,如城内街道、华严寺平面图、东郊仓址图、上都城郊图等。

作者把此前上都的内城、外城、外苑,更名为宫城、皇城、外城,这种称呼应该说更为符合都城命名的实际情况。

除了宫城、皇城、外城外,作者的调查范围还涉及到前人较少留意的四关与城郊,如对关厢区、龙岗、铁幡竿渠、砖瓦窑场、墓葬地等,报告中都有描述,这对我们了解元上都的整个格局与地理环境不无益处。

报告中介绍的遗物也很多,其中在宫城内的宫殿遗址,主要是两块建筑装饰用的长方形汉白玉石刻,还有一些印花小砖、琉璃瓦以及汉白玉雕刻碎片;在皇城内搜集有各类瓷器与石球等物;在城东砧子山下的墓地,发现有石祭桌
――――――――
① 《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② 《文物》1977年第5期;《内蒙古大学学报》1977年第3期。

和几件墓志残片,图片则有至正丙申拓片、至正四年拓片等。

从1993年夏起到199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内蒙古测绘局航测遥感大队,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对元上都及其周围遗址进行科学测绘,得出了一系列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数据。

据魏坚发表的《元上都及周围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①上都城址的精确经纬度为:东经116°09′50″―116°11′40″,北纬
42°20′40″―42°22′13″;海拔高度在1265―1281米之间。

三重城垣的布局
为:外城为正方形,除东墙长2225米外,其余三墙均长2220米。

位于外城东南部的皇城,近方形,东墙长1410米,南墙长1400米,西墙长1415米,北墙长1395米.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的宫城,略呈长方形,东墙长605米,南墙长642.5米,西墙长605.5米,北墙长542米.对城门及瓮城、角楼、马面及护城河、城外“四关”,也都有较为详细的调查测绘.此外,考古工作者还集中对宫城Ι号建筑遗址与上都南关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有大量遗物,发现宫城Ι号建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基址,其中早期基址很可能为忽必烈时期建立的一处重要官衙,晚期基址当属元以后较晚时期的一处喇嘛庙遗址;上都南关遗址则属普通居民的住址以及客栈。

上都周围四处的墓葬也得到部分清理发掘,发现上都城东北的一棵树与城西北的羊群庙墓葬多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应为普通蒙古人的墓地;城东南的砧子山与城西北卧牛石墓葬则多表现出鲜明的中原文化传统,应为汉族人聚族而葬的墓地。

其中,城东砧子山一带的墓葬还有发掘简报发表。

② ――――――――
① 《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②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多伦县文物管理所:《元上都城址东南砧子山南区墓葬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元上都城址东南砧子山西区墓葬发掘简报》,载《文物》2001年第9期。

关于元上都历史的研究,日本学者石田�种�助《元の上都に就ぃて》可视为早期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该文最先于1938年连载于《考古�W�s�I》28―2、8、12,后经作者修改补充,收入1960年出版的《日本大�W��立70周年�集》(第1卷
・人文科学编)。

文章首先对上都遗址概况作了简介,然后分别对内城、外城、禁苑和太庙进行了详细论述,其最大特点是充分运用了当时的考古资料,虽然在某些方面仍有欠缺,但不失为了解上都历史的佳作,且为以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与之相比,中国学者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其中孙克宽《元代上都略考》一文发表较早,但仅限于从文献角度进行探讨,研究深度不免受到影响。

①进入80年代,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国内相关研究逐渐开始走向深入。

其中,这方面的代表性论著为陈高华、史卫民共同撰写的《元上都》一书。

②全书共八章13万余字,除以两章内容介绍上都的兴起与衰败过程外,专门辟出六章,分别对元代的两都巡行与交通、上都的行政管理、布局和宫廷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宗教加以阐述.全书搜罗资料丰富,论证独到精辟,迄今仍是该领域研究最为全面的著作。

与此同时,叶新民也是这方面用力较勤的学者,从80年代起,他先后发表有十余篇专题论文,内容涉及上都研究的各个方面,后结集为《元上都研究》一书出版。

③此外,其他学者也在这方面发表过不少论文,1998年8月24―27日,还在上都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召开过一次学术讨论会。

④以下为近年来学者集中讨论的几个问题。

―—――――――
① 《中国内政》9―3,后收入同氏《蒙古汉军及汉文化研究》,台湾文星书店1958年版。

② 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③ 叶新民:《元上都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 《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大会暨元上都学术讨论会在内蒙古正蓝旗召开》,载《蒙古学信息》1998年第3期。

上都的格局与建筑特点。

这方面的研究,既依赖于考古方面的实地调查,同时也与文献研究密不可分.除了前面提到的石田幹之助《元上都》与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外,李逸友《内蒙古元代城址概说》也对上都的城市布局进行了探讨,认为上都主要是为了供皇帝避暑与巡幸而建,因此宫城的布局是园林式的,并不讲求整齐对称,随行官员仅为临时入值,不带眷属,因而也没有大的府第,仅在街区内有一些小院落式的官署;城内无百姓住宅和市区,而是分布在东、南、西面的厢关地带。

①叶新民《元上都楼阁宫殿考》,结合元人文献,对上都的宫殿楼阁,一一作了考证。

认为上都的宫殿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两组建筑群,一组是分布在宫城之内以大安阁、水晶殿、洪熙殿、睿思殿、穆清阁等为主体的建筑群,它们可视为上都的大内,一组是分布在瑞林御苑以伯亦斡耳朵等为主体的建筑群,可视为上都的西内。

②此外,李逸友《元上都大安阁址考》通过近年的考古调查,并结合文献记载,确认上都城遗址中东华门址与西华门址之间的大道北,御天门内道路北端,T 字形交汇点北面的那处建筑台基即为有名的大安阁遗址,从而纠正了此前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一文中的错误。

③至于贾洲杰原先所确定的大安阁遗址,经陆思贤《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基》一文考证,很有可能为当时元朝设于上都的回回司天台。


上都的政治生活与政治地位。

元朝长期实行两都巡幸制,上都作为两座都城之一,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此,学者们讨论得较多,内容涉及元朝在上都的机
――――――—―
① 《内蒙古文物考古》1986年第4期。

②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后收入同氏《元上都研究》。

③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

④ 《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构设置、元朝皇帝在上都的日常活动以及在上都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等等,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①其中上都与大都,孰为正都,孰为陪都,尚存在一些分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上都在元朝初年是元朝的正式首都,到忽必烈建大都后,上都的地位虽然依旧非常重要,但同前者相比,已具有陪都的性质。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像前面提到的台湾学者孙克宽《元代上都略考》一文,即以辽上京与南京的关系来构拟元上都与大都的关系,把大都的建设仅看作是元朝治理汉地的需要,认为终元之世,发号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元朝皇帝到大都去,只不过是为了享受汉地的繁华,大都才是真正具有行都的性质。

李治安《元代上都分省考述》则通过对中书省上都分省与大都留省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上都和大都至少在政治上是同等重要的,并没有正陪主次之分。

由于元朝皇帝岁时巡幸,上都和大都应该是迭为政治中心或留都的。


上都的经济生活。

除了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一书的相关论述外,贾洲杰《元
上都的经济与居民生活》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调查,首先介绍了元上都的手工业与商业情况,其中对毛毡生产的介绍尤为详细,认为其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他还指出,和当时的内地城市一样,上都城内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也出现了同行聚居的情况.对上都的粮食、畜牧产品、手工业制品、副食品等的生产与销售,他在文章中也分别作了介绍。

最后,他还考
――――――—―
① 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劳延煊《元朝诸帝季节性游猎生活》 (《大陆杂志》26―3,1963),叶新民《两都巡幸制与上都的宫廷生活》(《元史论丛》第4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元上都的官署》(《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元上都政治史略》、《元上都的外国使者》(《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以上文章后均收入同氏《元上都研究》),杨选第《元上都与元代帝位争夺之关系》(《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

②《文史》第60�,中华书局2002年版。

察了元朝皇帝、贵族和一般市民的生活方式,并简略介绍了上都居民各式各样的风俗活动。

①叶新民《元上都的社会经济》分别从畜牧业、粮食调运和储备、商业和手工业、农业和屯田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上都的社会经济状况。

最后,作者指出:“上都是元朝皇帝每年巡幸的都城,许多经济管理机构和生产部门都要为宫廷生活服务,宫廷生活又给经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富有特色的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商业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发展给草原都城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农业规模很小,屯田只供应军需.大批粮食的调运和储备,不仅满足了上都居民的需要,也支援了漠北蒙古地区。

上都在沟通中原地区与漠北蒙古地区的经济联系中,起了积极作用。

”②此外,陈高华还就元上都粮食的来源与运送途径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上都的交通。

在这方面,学者们最为感兴趣的莫过于上都与大都之间的交通。

袁冀《元代两京间驿路考释》、《元王恽赴上都行程考释》、④贾敬颜《王恽<开平纪行>疏证稿》⑤均是这方面的研究论文。

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也论述了两都之间的三条重要交通线(驿路、东道、西道)。

叶新民《元上都的驿站》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讨论了上都至辽阳行省、上都至岭北行省的驿路情况。

⑥日本学者杉山正明《大都と上都の间~居庸南北口をめぐゐ小事件より》则通过对《元典章》卷16《户部・分例・杂例・禁治久食分例》的解读,探讨了这件公文产生的背景,以及公文中提到的两都之间的居庸关南北口及其――――――――
① 《蒙古史研究》第2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②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后收入同氏《元上都研究》。

③ 《元朝上都的粮食来源》(署名温岭),载《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④ 《元史研究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⑤ 《元史论丛》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⑥ 《蒙古史研究》第3辑,内蒙古大学出版杜1989年版。

周边地区。


上都的宗教与文化。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文献资料与考
古调查均表明,元上都城内曾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建筑,是当时北方宗教势力非常活跃的地区。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野上俊静即曾发表《元の上都の佛教》,专门介绍上都佛寺与元朝皇帝作佛事的情况。

②叶新民《元上都的宗教》除佛教外,还探讨了道教、伊斯兰教、文庙及其他诸庙的情况。

③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的相关章节,除上述内容外,还论及跟随元朝皇帝巡幸上都的宗教人士。

此外,教育方面,王风雷《元上都教育考》重点考察了上都儒学、孔庙以及元上都国子分学的历史沿革;上都的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同时也考察了上都所属州县的儒学与上都的乡试;皇帝和皇太子在元上都受教育的情况以及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

④宋文辉《也谈元代上都之佛教教育》以现存上都路龙泉寺智然律师道行碑为例,又对前文的观点加以充实。

⑤杨绍猷《元上都的体育和娱乐活动》则介绍了元朝在上都举行的诈马宴、游皇城等各项文化活动。

――――――――
① �Z波�o编:《中国�v代王朝の都市管に�vすゐ�t合的研究》(研究成果�蟾�書),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1999年版。

② 《佛教史�W》1950年第2期,后收入《<元史・�老��>研究》,京都,1978年。

③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后收入《元上都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⑤ 同上。

⑥ 《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

二大都
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

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

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到至元十三年,新都建成。

元朝统治期间,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大都会。

元大都的考古调查工作,主要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配合北京城市建设进行的。

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先后勘查了大都的城郭、街道和河湖水系等遗迹,发掘了十余处不同类型的建筑基址。

经实地勘测,元大都全城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周长约2.86万米.北面的城墙和东西两面城墙的北段,虽在明清被废弃,但地面上仍存有遗迹,即今天北京市北郊所谓的“土城”;东西两面城墙的南段,与明清北京城的东西墙一致;南面城墙的位置,在东西长安街的南侧。

南墙在靠近庆寿寺双塔(即海云、可庵二师塔)的地点,稍向外弯曲,以便绕开双塔。

大都11个城门中,肃清门与健德门的瓮城土墙,地表仍有部分残存。

从对肃清门和光熙门基址的探钻结果来看,城门地基夯筑得很坚固,城门建筑有可能为“过梁式”木构门洞。

1969年夏,在拆除西直门箭楼时,又发现义和门瓮城城门的遗址,门洞内的题记,表明它是在1358年加筑的。

值得注意的
是,这座城门的构筑采用了当时的新技术.如改“过梁式”木构门洞为砖券门洞,添设灭火设备以弥补木质城门的缺陷等。

元大都的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

在拆除北京西城墙时,还发现元大都土城顶部中心安有排水的半圆形瓦管,顺城墙方向断断续续长达三百多米,这表明当时土城的防雨排水采用的是管道泄水的方式。

大都皇城和宫城的范围,在此次调查中也已基本清楚。

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东墙在今南北河沿的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宫城偏居皇城东部,它的南门(崇天门)约在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北门(厚载门)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前,其夯土基础已经发现。

东、西两垣约在今故宫的东、西两垣附近。

宫城的墙基,因明代拆除改建,保存得不好,残存的最宽处尚超过16米以上.宫城西北为以万岁山(又称万寿山,即今北海琼岛)和太液池(今北海与中海)为中心的西苑。

太液池西岸,靠南为隆福宫,靠北为兴圣宫。

元大都全城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一致,经过探钻,在景山以北发现一段南北向的道路遗迹,宽达28米,当是大都中轴线上的大道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大都的钟鼓楼,并不在中轴线上,而是位于偏于中轴线稍西,即今天的旧鼓楼大街,这与后来明清的北京城不同。

大都的街道布局,非常整齐。

勘查结果表明,在南北向主干大道东西两侧,等距离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

大街宽约25米左右,胡同宽约6―7米。

今天北京内城的许多街道和胡同,仍可反映出元大都街道布局的旧迹。

元大都的城市供水系统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高粱河、海子(又称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

对这两条水系,都进行了勘查与部分发掘。

勘查结果表明,元大都的积水潭稍大于今天的太平湖、什刹前后海的范围。

在皇城东北角处的通惠河宽约为27.5米左右。

金水河入城的遗迹,在拆除西城墙时被发现,其流向也已基本清楚。

对元大都的排水设施,也作了仔细勘查。

在东城墙中段和西城墙北段的夯土墙基下发现了两处石砌排水涵洞,洞身宽约2.5米,长约20米左右,石壁高1.22米,涵洞内外侧各用石铺砌出6.5米长的出入水口。

位于南北主干大街两旁由石条砌成的排水明渠,也在今西四的地下被发现。

整个排水渠宽1米,深1.65米。

在通过平则门内大街(今阜内大街)时,顶部覆盖了石条。

元大都城内的一些居住建筑遗址,也得到了清理发掘。

其中,在后英房和雍和宫后发掘了两处完整的院落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生活用品与装饰品,其中不乏制作精巧、价值较高的精品,在西绦胡同、安定门外煤厂、德胜门内一0六中学、雍和宫东和后桃园等处,也清理了一批居住遗址。


元大都历史的研究,起步要早于考古调查。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即发表过朱紫江、关铎《元大都宫苑图考》、王璧文《元大都城坊考》、朱��《元大都宫殿图考》等论文。

②日本学者也非常重视元大都的研究,先后发表的综论性文章有岩村忍《元の大都》、�坼�松男《元の大都》等。

③从考古调查工作迄今,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大都的研究论文已达数十篇。

80年代初由陈高华撰写的《元大都》一书,篇幅虽然不长,但论述较为全面,内容涉及大都的前身、修造过程、建
筑布局、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是了解元大都历史的案头必备著作。

此书出版不久,即被日本学者佐竹靖彦翻译介绍到日本。

④此后,由北京社会科学院主持编纂的多卷本《北京通史》,其中由王岗撰写的第七卷,也是专门叙述元代部分的。

⑤首都博物馆在1987年举办的“大都历史陈列”的基础上,还编辑出版了《元大都》图集。

⑥与此同时,日本学者杉山正明以他的“大元兀鲁思首都圈”构想为基础,也发
――――――――
① 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察与发掘》、《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

载《考古》1972年第1期、第6期;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②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2(1930)、6―3(1936)、6―4(1937)。

③ 《蒙古》115(1942)、《�v史教育》14―12(1966)。

④ 陈高华:《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元の大都》,中央公论社。

1984年版。

⑤ 《北京通史》第七卷,中国书店1994年版。

⑥ 《元大都》,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

表过一些研究报告与论著,除了前面上都部分已经提到的《大都と上都の间》外,还有《クビヲィと大都》、《モソゴル帝国におけゐ首都と首都圈》以及《世界史を变貌させたモ乇ンゴル~时代史のデッサン》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①作为元朝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大都的设计构想除了吸收草原旧制外,还充分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这一点是另一座草原都城――上都所无法比拟的,学者们对此多有论及。

像于希贤《<周易>象数与元大都规划布局》与《<周礼・考工记>与元大都规划》(与黄建军合撰)即重点探讨了大都城选址布局所受到的中国传统哲学阴阳、五行、《易卦》、勘�等方面的影响。

②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不少学者结合文献记载,对大都的建筑设计、城市布局等进行了多方面探讨,除了前面提到的论著外,这方面的文章还有王璞子《元代大都城平面规划述略》、③)赵正之《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研究》、④王灿炽《谈元大都的城墙和城门》与《元大都钟鼓楼考》、⑤朱玲玲《元大都的坊》、⑥日本学者渡边健哉《元代の大都南城につぃて》⑦等。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傅熹年的《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复原研究》,⑧该文是近年来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大都宫殿的力作。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总结了现存元官式建筑中与宋式的不同特点,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元大都大内各城门和前宫(大明殿一组)、后宫(延春
――――――――
① 梅原郁编:《中国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年;《ィスヲンの都市性研究�蟾妗�(研究�蟾�篇34),1988年;角川书店2000年版。

② 《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文博》2002年第3期。

③ 《故宫博物院院刊》1963年第3期.
④ 《科技史文集》第2集,197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