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保障公共场所的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二、责任主体
1. 公共场所经营管理者是主要责任主体,应当制定和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并为此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

2. 公共场所员工是安全管理的执行主体,必须按照规定的安全制度和程序进行操作,积极参与安全工作。

三、安全管理原则
1. 预防为主。

应当采取预先防范措施,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设施设备维护,预防事故的发生。

2. 管理创新。

应当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不断改进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更新安全制度。

3. 安全监管。

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四、安全管理内容
1. 设施设备管理
(1)公共场所应当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建设,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设施设备应当定期维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正常运行。

(3)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必须由专门的人员进行,不得越权操作。

2. 火灾安全管理
(1)公共场所应当配备合适的防火设施,保证消防安全。

(2)公共场所进行火灾演练,提高员工的火灾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公共场所要定期对消防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3. 人员管理
(1)公共场所要按照相关法规规定,进行人员身份核查,防止违法人员进入。

(2)在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置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维持场所的秩序和安全。

(3)公共场所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公共场所要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

(2)公共场所应当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3)公共场所要专门配备急救设施和人员,提供紧急救助服务。

五、安全事故处理
1. 安全事故发生后,公共场所应立即组织应急救援,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公共场所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3. 公共场所要做好事故的记录和整改工作,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六、监督检查与处罚
1.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对于安全管理不合格的公共场所,相关部门有权采取行政处罚措施,直至责令停业整顿。

七、附则
本安全管理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如有修改,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再次公布。

以上为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公共场所的安全和稳定,预防事故的发生。

希望广大公共场所管理者和员工能够认真遵守,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操作,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公共场所环境。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2)
一、教室、实验室、微机室、阅览室、会议室(大礼堂)、楼梯等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原则是“谁主管(主办)、谁负责”。

二、公共场所须有专人负责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各公共场所结合各自特点,制订出有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三、公共场所必须保持安全通道畅通,必须配备相应种类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和设施。

并设置应急通道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器具。

四、公共场所配备的消防器材和设施,必须由专人管理,确保消防器材完好,并掌握所配消防器材和设施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消防器材不得挪用、玩弄和损坏,违者处罚。

五、公共场所必须加强电源管理,切实执行安全用电规定,严禁乱接拉电源,严禁各种违章用电,严禁超负荷用电,不得擅自拉接临时电线。

六、严密火源管理,切实执行安全用火规定,严禁各种违章用火、玩火。

七、组织大型活动,必须具备各项安全措施,进行安全检查、整改隐患,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执勤人员,做好值勤工作,维持秩序,处理违章或应急事件。

八、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或各类刀具、凶器等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贵重物品、现金、有价证券等要妥善保管,谨防在公共场所丢失、失窃。

九、进入公共场所应文明礼貌,遵守各公共场所的各项规章制度。

严禁在公共场所哄闹、肇事、打架斗殴、偷窃赌博、酗酒、流氓、有伤风化、损坏公私财物等违纪违法行为。

十、发生事故或案件,须保护现场,及时报告院保卫处或报警,协助组织调查。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3)
是指在公共场所(如商场、学校、办公楼等)中,为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出入管理:规定公共场所的出入口设施,采取门禁、安检、监控等措施,确保人员的合法出入。

2. 人员管理:明确公共场所的人员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并制定相应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进场登记、身份验证、考勤管理等。

3. 安全防范措施:根据不同的场所特点和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防火、防盗、防爆等,采取安全设备和设施,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4. 应急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突发事件等,指导人员应急处理,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5. 安全巡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安全隐患。

6. 培训教育: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公共场所的安全水平,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制度,适应不同场所和风险的需要,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