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好新闻的四点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掘好新闻的四点经验
作者:苏克
来源:《新闻论坛》2020年第03期
到哪里去找新闻是新闻写作初学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
本文从4个方面介绍了寻找新闻的路径,并以具体稿件为实例,通俗、易懂地阐述了如何抓新闻。
一、围绕时政抓新闻
《内蒙古日报》的主要职能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各条战线的发展和变化。
党报的职能决定了我们记者要紧跟中央、自治区和所在地党的中心工作走。
怎么样“紧跟”,或者怎么才能跟得紧,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转变视角,要从领导视角转变为记者视角
作为通讯员,多为兼职写作,更多的是为领导服务。
在实践中,由领导或秘书视角转变为记者视角非常必要。
两个视角,看到的基本情况并不矛盾,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因此提炼的主题不同,挑选的材料也不完全一致。
前者,即领导或秘书视角:高视角——居高临下;全方位——面面俱到。
写出的东西往往是工作布置加效益。
这样的作品一是缺少对比,没有展示出与众不同之处;二是结论加例子,没有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在利害关系上、心理上、人情上与公众不够贴近。
后者的特点在哪里呢?在于用自己敏锐的新闻感官,替社会公众来观察各种事物。
这要求记者要“三看”:一看对别人有何借鉴;二看对公众有何利害;三看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从“三看”出发,拿到新闻素材后首先要善于作比较。
要把自己的工作与另一个单位或地区的同类工作进行比较。
工作类报道的新闻价值在“做”:即人慢我快、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科技含量)、人精我转,转到人没有的新阶段,总之,你的新闻要有自己独到之处。
(二)走出材料
材料与新闻不是一回事,二者虽然有联系,但写作要求不同、选材不同。
在机关工作的通讯员惯于材料写作,当需要转写新闻稿时,必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新闻是另外一个写作路子,它与材料写作大相径庭,作者需及时完成转换。
怎么跳出材料路子呢?最好的办法是离新闻的事实近些。
我們知道,依据对事实的远近其表述可分为四个层次:细节描写、具体表述、直接抽象、引伸抽象。
表述离事实越近,它的可感性、可信性越强。
例如:“某某讲话受到欢迎”,与“某某讲话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足有三分钟。
”显然,后一表述层离事实更近些,因而它的说服力大于前者。
再如:“某某厂改革成效显著,受到职工欢迎。
”与“某某厂承包后,职工工作量增加一倍,但他们仍然要求继续承包。
”后一表述显然与事实更贴近。
二、围绕现实生活抓新闻
在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平凡人、平凡事,而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新闻。
在实践中有诸多涉及日常生活的新闻作品由于可读性强、写法新颖,角度奇特,因此成为新闻佳作。
例如,1982年3月25日《新民晚报》一版头条的一条新闻:
标题是《十五斤牛肉干成了难题》。
原文如下:
本报讯 3月13日,南市区老西门工商行政管理所里来了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外地人,要求把他随身带来的15斤牛肉干收购处理。
原来,他是四川省奉节县机械厂干部,名叫向友府。
他这次来上海出差,联系业务,本来以为“圆图章不及熟面孔,不送礼办不成事”。
为了工作进展顺利,他特地买了15斤牛肉干,作为联系工作时拉关系之用。
可是他到上海两个星期来,去了化工局、农机公司等五六个单位,都拒绝收礼,15斤牛肉干一斤也没有送掉。
仙友府在要求收购的申请书上写着:“我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带的牛肉干只得请你们协助,按上海规定牌价处理”。
南市区工商业局按市价收购后,交给老西门中华食品店按牌价出售。
这条新闻是反映机关作风转变的重大题材。
但它却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件让普通人未必看上眼的小事。
它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
这就是在平凡琐细的工作和生活中抓新闻并取得成功的典型。
这条新闻刊出第二天,《解放日报》转载并配发了评论。
《人民日报》跟着也转载,并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
这条新闻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也会有类似的好新闻抓到手。
走近生活,到群众中去多抓鲜活的东西。
我们的新闻定义叫作:人民群众应知而未知、欲知的事。
这里既有上面的大政方针,也有与自己生活贴近的内容。
相比之下,后者的数量更大。
这就需要我们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同志走进群众生活,触摸老百姓最关心、最喜爱、最苦恼的方方面面,让他们说,让他们讲,经过我们选取和提炼,再去打动他们。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一篇稿件,标题为《我们连里的“死牛筋”》刊发于《内蒙古日报》1986年3月4日第4版,作者肖彦是一位连队的战士。
原文如下:
一个星期五的晚饭后,我利用厨房值班的机会,偷偷把一块豆腐装进饭盒。
正在我为没人看见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站住,把豆腐放下!”我抬头一看,吃惊非小,原来是连队经委会主任王生。
真倒霉,偏偏碰上他这个“死牛筋”,没办法,只好束手就擒,在众人面前乖乖地把豆腐放回原处。
说实在的,别看我被他弄得下不来台,还低声骂了他一句,可我从心里佩服他。
他为人正直,敢讲真话,不论是对干部还是对老乡,他从不徇私情。
就说今年元旦吧,即将回家的老副连长和家属、孩子在部队过最后一个新年;干部找到炊事班,让另外加两菜,适当照顾一下,可事情到王生那里却卡了壳,另加的菜饭按规定交纳了伙食费。
一次,团里有一位领导同志到连队检查工作,连长从副食库拿了两条鱼,准备慰劳一下。
洗涮、刮鳞,油开了,正要下锅,“吱”的声门开了,又是他。
只见他手里拿着秤,心平气和地说:“谁请客,谁付钱”。
连长脸红红地气乎乎地说:“我付钱,记我的账。
”本该给连长个台阶下了吧,可他还是把两条鱼放进秤盘里,“总共七斤八两,一斤鱼一元三角,共折款十元零一角四分。
”说完,他唰唰地写好条子,连长慢腾腾摁了手印。
事后,连长主动找小王检讨,并拍着小王的肩膀说:“真有你的,好样的!”原来,那天小王称完鱼走了,可团里的那位领导却把他的一举一动全看在眼里,记下了名字,还不住夸赞:“连队就得有这样过得硬的好管家啊。
”
今年元月15日,连队选举先进模范,全连71人参加大会,可“死牛筋”竟得了75票。
经过周密调查才知道,有4位同志投了双票。
这件事真是应了他的话:“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坚持原则;虽然有时得罪人,可迟早大家会理解的。
”
这一篇人物小通讯,只有683字,但却生动地表现了一位连队战士(王生)坚持原则的模范事迹,读起来可亲可敬,仿佛就在身边。
三、围绕材料抓新闻
做新闻报道,总会搜集材料,许多新闻工作者就是写材料的高手。
但报纸绝不能把材料搬上去。
面对材料,第一,要站在记者的角度;第二,要站得高些。
第三,挖掘那些新闻价值高的东西。
比如,县级会议的材料,你要站在地区级的高度来看待;地级会议材料,你要站在省级
的高度来看待。
为什么?就是看它哪些东西是带有普遍性,而又是别人所没有的。
诸如经验、做法等。
四、围绕时间抓新闻
这里所说的时间不是指新闻发生的时间,而是指特定的日子,比如,元旦、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
届时,各家新闻媒介都要围绕这些纪念日进行宣传。
掌握这一规律,就可以把稿件写在前面。
要了解你所投稿的报纸的办报要求,一段时间内的宣传重点。
还有各个栏目的设置以及办栏宗旨。
根据它的要求写稿。
这里有个产品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新闻稿件是“产品”,那么,刊载这个“产品”的“市场”就是刊发这个“产品”的市场。
那么,如此说来,产品必须“对路”,即,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得以出售,也就是“销售”。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记者或通讯员的立足点的问题——就是,不能仅仅站在本单位或“我”所掌握的素材的立场上,而要站在你所投稿的那个“市场”的需求上,来认识你所掌握的“新闻”的新闻价值。
作者简介:内蒙古日报社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