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一单元商品和商品经济单元综合提升课件人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种桑树”,这体现了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②正确。
③观点本身是错误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④错误,价格涨跌
是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的。
答案:A
【真题6】 (2009·山东卷,17)下表所示为某市政府制定的自来
水
价格,该价格的制定自来水价格表(节略)
()
①利用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②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职 能 ③表明价格形成应以政府定价为主 ④有助于引导绿色 消费观念的形成
考点 三 价值规律
【真题1】 (2009·福建卷,27)周末,小陈同学陪妈妈逛商场,
看
到下图中的情景,向妈妈解释了产生这一情景的下列几种原
因, 其中合理的是
()
买方市场
A.不正当竞争引起洗衣机市场的混乱 B.洗衣机供过于求致使商家争抢客源 C.洗衣机质量优劣决定其销售量大小 D.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洗衣机价格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从图中信息来看,此 时由于洗衣机供过于求,致使商家争抢客源。 答案:B
答案:B
【真题4】 (2009·四川卷,24)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发现在一家扣
针厂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
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 000枚扣针,平均
每人生产4 800枚。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
他们中的任何一 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这说
第 4 课时 单元综合复习
考点 一 商品的价值量
【真题1】 (2009·全国卷Ⅰ,24)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
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
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
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误区二:只有货币的基本职能才反映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所有职能都反映了货币的 本质 。 误区三: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是以自身的价值量 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并按其自身的价值量与其他商品 进行等价 交换。货币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量 越大,购买商 品时支付的货币量就越少,商品的价格就越低; 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量越小,则购买商品时支付的货币量就越 多,商品的价格就越高。所以,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商品的价格 是成反比的。
【真题2】 (2009·广东卷,9)需求法则是指商品需求量随其价格
上升而下降,随其价格下降而上升的一般规律。但生活中
有时东西越贵越有人买,如天降大雨,小贩趁机提价推销
雨伞,雨伞却卖得很不错。这表明此时
()
A.需求法则不起作用
B.处于卖方市场
C.处于买方市场
D.雨伞的价值上升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要解答本题,首先 要知道什么是买方市场,什么是卖方市场。买方市场是指价格 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决定于买方的市场。卖方市场是指价格及 其他交易条件主要决定于卖方的市场。下雨天,当然对卖伞一 方有利,小贩才能趁机提价,因此此题反映的是卖方市场。A错 误,此时需求法则仍然在起作用,即要求商品的价格在人们可 以接受的范围内;D错误,雨伞的价值没有变化,只是由于供求 关系的变化才引起了雨伞的价格上升。 答案:B
尽管每年高考同学们都很慎重,严格对待。但是一旦到了考 场由于高考的紧张气氛和自身的急切心理等种种原因,有的考生 开始出现担心考试时间紧、嫌材料太长等现象,当然也有极少数
小,其自身就必须具有价值。商品都具有价值,因此一切商
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考点 二 货币的产生、本质及职能
【真题1】 (2009·浙江卷,24)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下列判
断
正确的是
()
A.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B.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C.凡是劳动产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D.仅仅金银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高考单项选择题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一)
(教师用书独具)
问题:凭感觉做题、不认真阅读材料、不能提取有效信息 问题描述与分析
我们都知道政治试题绝大部分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材料主 要讲什么,必须读懂、弄通。但是这一步往往容易被同学忽略, 一般表现为有些同学审题时跳跃式阅读,粗心大意,客观造成了 关键词语的漏落,导致审题不清,从而影响答题的正确率。
【考情分析】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经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集中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上,且往往与其他的知识相结合 进行考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避免以下知识误区。
误区一:货币是社会财富的象征,纸币不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货币在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本身有价值,所以货币是社会 财富的象征。纸币在本质上是货币符号,它本身虽然没有价值, 但它 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因此,只要国家政权不发生更 替, 不废除此时的纸币,此时此地的纸币也是社会财富的象征。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材料中安 装 并使用循环利用装置的用水价格比别的洗车用水价格低,政 府的 这一规定有助于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运用价格杠 杆对经 济进行调节和控制,这也是利用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的结果, ①②④正确。③错误,商品的价格主要是在市场竞争 中形成的, 而不是以政府定价为主。 答案:C
【真题3】 (2009·安徽卷,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
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
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
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该企业2009年的劳 动生产率提高10%,则其产量提高了10×10%=1(万件)。而商 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 关,故单位甲种商品的价值量仍然是6元。因此,该企业2009年 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6×1=6(万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
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与社
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30%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260÷(1+30%)=200(元)。甲
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小时
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即200×2=400(元)。
【解后反思】 教材中有很多概念在形式或者内涵上相似,考 生在复习时如果不能准确地区分和把握,在答题时就容易混淆。 因 此考生在复习时,要善于发现知识上的“易混点、易错点、 易 漏点、难解点、难记点、模糊点”,如价值量与价值总量、 个别 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 动生产 率等,并不断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明确复习 重点,做 到查漏补缺。
生活道理有
()
①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
节作用 ③价格在本质上是由供求决定的 ④价格涨跌是通
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从“齐国蚕丝需求量
大,获利增加”来看,这体现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①
正确;由于蚕丝获利增加导致“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
【解后反思】 1.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 的基本规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实质上就是让价值规律 充分发挥作用。
2.价值规律与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的弱点与缺陷是由价值 规律自发调节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才能保证 市场经 济健康发展。
3.价值规律与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归结为一点 就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所谓价值尺度,就是以自身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
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要想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
大小,其自身就必须具有价值。商品都具有价值,因此一
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真题2】 (2009·广东文基,1)“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 可
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 ( ) 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 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从职能看,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解析:A本身是错误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B错误,货币并非是财富的唯一象征;D不符合命题指向。 答案:C
【真题3】 (2009·北京卷,29)北京市下调公交车票价格,乘坐 公
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与需求的关系,难度不大。从题中所给 信 息来看,“北京市下调公交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 增加” 体现了A。 答案:A
【真题4】 (2009·全国卷Ⅰ,27)某鸭梨产区建立恒温库储存鸭 梨,为反季节销售提供了条件,也为梨农增收提供了保障, 据测算,每储存1千克鸭梨可增加收入0.5元,这一做法表明 () A.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B.延长农产品储存时间可提高农民收入 C.商品销售环节可创造更大的价值 D.商品的储存成本提高了商品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为反季节销售 提供了条件”,由此可推测,反季节销售时商品会供不应求 导致获利增加,从而为梨农增收提供了保障,这说明商品的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答案:A
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 作可以
()
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产量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D.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 形成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个别劳动时间越 长,则商品的个别价值越大。因此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减 少商品的个别价值。 答案:D
【真题2】 (2009·全国卷Ⅱ,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
万
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
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
总
量与单位商品的价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考点 二 货币的产生、本质及职能
【真题1】 (2009·浙江卷,24)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下列判
断
正确的是
()
A.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B.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C.凡是劳动产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D.仅仅金银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解析:所谓价值尺度,就是以自身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
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要想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
【考情分析】 在做有关价值规律的选择题时,考生必须清 楚这几年高考试题的选项多是以知识误区的形式设置的,因此 考生要学会分辨与价值规律相关的知识误区。例如(以下说法都 是错误的):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是由政府 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是由质量(或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价格 与供求相互决 定等。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
动生产率的关系。2008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
品的价值量为6元,因此,2008年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为600
万
元。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此,2009年甲
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仍为600万元。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
动生产率成反 比,故2009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6÷(1+20%)
【真题5】 (2009·浙江卷,28)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
必
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
需求量大,获利增加,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
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
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
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上述故事中蕴涵的经济
【考情分析】 商品的价值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经常以 选择题形式出现,尤其是以计算题形式出现的频率极高。例如 2008年的全国卷Ⅰ、北京卷、四川卷、宁夏卷都考查了关于价 值量的计算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是考查商品的价值量与劳 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且考 题都非常相似。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掌握该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