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清明节刚刚过去,很多人都回乡祭扫了吧?乡愁啊,真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
还乡啊,也是游子们魂牵梦绕的夙愿。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还乡的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大家都知道,杜甫号称诗圣,以苍生为念,忧国忧民,既然忧国忧民,就不免愁肠百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罢,还是纨绔不恶死,儒冠多误身也罢。
反正他的诗里头,大部分都是感时伤事,所以才会那么沉郁顿挫。
但是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号称是老杜生平第一手快诗。
那这首诗畅快在哪儿啊?题目就畅快,题目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呀?官军是什么军队呀?那是唐朝的政府军呐,河南河北是哪儿啊?河南河北当然是黄河的南北两岸,这个地理范围呀,不仅包括了今天的河南省和河北省,还包括了今天的山东省乃至辽宁省的一小部分地区。
那收是从谁手里收呢?从安史叛军手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整个唐朝的北方遭受战火涂炭,两京相继失守,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一家不也辗转流落到四川吗?那到了762年,唐
朝的政府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河南。
立即挺进黄河以北。
763年,安史叛军的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杀,手下将领纷纷投降,安史叛军的老巢河北归复了中央。
至此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所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题目虽然只有八个字,但背后却是从755到763年,整整八个年头的安史之乱战争史,八年战乱终于结束。
唐朝终于挺过了这场劫难,社会的疮痍终有望平复,漂泊的百姓终于可以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杜甫能不畅快吗?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我们说这个诗题就畅快,那这样的畅快怎么写出来呢?先看首联吧,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就是剑门关以南,安史之乱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梓州,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三台,正是剑门关的西南方向。
杜甫就是在这儿听说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那为什么这个消息是忽传呢?因为安史之乱的结束,不是官军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推进,最后直捣黄龙,而是叛军内乱,史朝议自杀,手下将领投降的结果。
换句话说,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就显得特别突然。
这个局面像什么呢?其实有点像抗日战争。
当时中国军队虽然进入了反攻,但是敌人依旧强大呀,离把强盗赶出的结局似乎还很远。
可是由于国际局势的改变,苏联和美国参战,原子弹爆炸,日本决定投降,抗日战争一下子就结束了,比预期中要快很多,所以当时的老百姓也觉得突然。
换言之,这不是一个大家心理准备都非常充足的好消息,而是有如春雷乍响,倏忽而至,这就是剑外呼传收蓟北。
但是也正因为有点突然,有点意外,才会一下子让人陷入狂喜的状态。
大家肯定都知道有一首著名的贺年歌曲叫做《恭喜恭喜》,每条大街
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啊,这其实是当年抗战胜利的歌曲呀,每个人见面都恭喜恭喜,这就是狂喜呀。
可是杜甫不写恭喜恭喜。
他写什么?他写初闻涕泪满衣裳啊,什么叫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一听之后马上泪如雨下,涕下沾巾呐,这首诗写的真丰富,真传神。
胜利了,诗人是什么心情啊?这个心情太复杂了,不是简单的恭喜恭喜,听到好消息的第一时间自然是喜悦激动,可是接着呢,接着一定会想到八年的颠沛流离呀,那又会悲从中来呀。
可是再想想,最难的日子终于要过去了,新的生活马上要开始了,这时候,人又会转悲为喜,而且喜不自胜,就这样百转千回,悲喜交加的心情,诗人只一句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个形象描写,马上我们都看懂了,也都感受到这种喜悦了,这就是首联。
那再看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神来,诗人就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几年来同甘共苦的妻子儿女了。
可是回头一看,还用说吗?妻子和儿女的脸上早已挂满了笑容。
是啊,这个消息本来就是大家一起听到的呀,感情也是人所共有的呀,诗人既然狂喜,妻子和儿女怎么可能忧愁呢?几年来压在全家心头的愁云惨雾一扫而光,大家一块儿笑逐颜开,那亲人的喜悦又增加了诗人的喜悦。
诗人怎么表达的呀?它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要知道唐朝的书,还不是我们熟悉的线状书,它是卷轴状,看的时候呢,要像画卷一样展开,看完之后再卷起来,用丝带缠好,这才有利于保存。
可是诗人既然狂喜,就没有办法那样把书好好的收拾起来了。
他拿起平时珍重的诗书,胡乱就把它们卷成一卷,这还是以形写神呐。
那问题是,他漫卷诗书是要干什么呀?看颈联吧,“白
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漫卷诗书啊,这是在收拾行李,在打包啊,胜利了。
世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别的任何事情,而是要回家呀。
怎么回呢?他要唱着歌回,他要喝着酒回,他要在铺天盖地的春色里自由自在的回,这就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啊。
要知道杜甫这一年已经52岁了,在古代呀,这已经是白头老翁了。
但是胜利的喜悦压倒一切,还乡的喜悦倒一切。
所以诗人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他要痛饮狂歌,他要不顾一切,他要让满目的春光作伴,快快的回到家乡去。
你看“白日青春放歌纵酒”,这是何等明媚的词句,何等喜悦的心情啊。
那当然,这句诗还有另外一个写法,叫做白首放歌须纵酒,对不对呢?其实也对啊,说自己已经是白头翁了,但还要放歌,还要纵酒,这也是一种喜悦的表达方式。
而且用白首对青春也工整,但是我个人觉得白首还是不如白日好。
为什么呀?因为这里头的青春不是指人的青年时代,而是指万物生长的春天。
诗人实际上是拿白日和春天相对,用自然景色的美好来衬托自己心情的美好,而一个白首,它会顿时让人产生衰退的感。
绝就和诗的整体基调不符,所以还是放歌纵酒,春日还乡。
那诗到这儿已经是心快之极了,怎么收尾呢?看尾联吧,“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在干什么呀?这是诗人在头脑里勾画的回乡路线呢?诗人身在何处?在梓州。
诗人心在何处?在洛阳。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义,那是属于洛阳。
另外诗人在洛阳有田庄,所以也算洛阳人。
身在梓州,心飞洛阳,那怎么走呢?诗人在两句诗中连用了四个地名,巴峡和巫峡。
这是两个峡,襄阳与洛阳,这是两个阳,既是句内对偶,又是两句对照,真漂
亮,那连续拿四个地名作诗,谁敢这么干呢?李白敢呢?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不是说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你看也是四个地名连用,真是说不尽的风流啊。
问题这四个地名还分在四句诗里,杜甫更厉害呀,四个地名就两句诗,这多难驾驭呀,可是他写的多流畅啊。
这四个地名,从四川到湖北,再从湖北到河南,彼此之间都有漫长的距离。
但是诗人却用即从川变下向四个动作,一下子就把它们串联到一块儿了,就好像电影镜头一样啊,一个个地方飞驰而过,又如大江放舟,平原走马,气势奔腾而又音韵铿锵,真是一首回乡狂想曲呀。
而且你仔细想,这几个动词用的多准呢?从巴峡到巫峡,是长江中上游的一段水路,峡谷险峻,水流湍急,所以小船像飞梭一样,当然是用川。
而从巫峡到襄阳一段呢,还是水路。
但是已经是水深江阔了,可以顺流而下,所以用下,那从襄阳到洛阳了,这是由水路改走陆路了,一步一步都是朝向洛阳的方向,这不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啊。
他既是狂想的,又是现实的,这才是老杜啊。
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国之喜事,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家之喜事,诗人与国休戚,一个喜字统领全篇,这才有全诗欢快明朗的节奏和一泻如注的气势,才有这所谓平生第一快诗。
那要是从还乡这个角度说呢?一听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马上收拾行装,而且马上就神游在路上,这就是中国人对家乡的情谊呀,这不是哪一个人的回乡之旅,这是安史乱后多少中原流民的回乡梦和回乡路,又是千百年来,多少游子的回乡梦和回乡路啊,老杜用他的至情至性,把这种急切的心情和奔腾的喜悦表现的酣畅淋漓,所
以也算是千古还乡诗之首。
回家真是一个令人喜悦的话题。
问题是,人真要踏上漫漫长途,还能一直保持这种单纯的喜悦吗?下一期呀,我就要和大家分享宋之问的《渡汉江》,踏上一条更为复杂的新路。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