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黟县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学年(上)黟县初中联考试卷(二)
七年级历史
测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请将答案填在下表,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们说春秋战国时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新旧制度更替
D 、百家争鸣 2、以下历史故事可以通过甲骨文考证的是( )
A 、尧的传说
B 、舜的故事
C 、大禹治水
D 、武王伐纣 3、楚汉之争的实质是( )
A 、民族战争
B 、秦末农民战争的继续
C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D 、汉朝取代秦朝的战争
4、秦始皇统治期间,市场上鞋子不好卖,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 、人民生活安定 B 、秦朝刑法残酷C 、市场竞争激烈D 、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5、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拆分侯、王的封地
D .派张骞出使西域
6、春秋霸主中,势力地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君不包括谁?( )
A 、楚庄王
B 、晋文公
C 、吴王夫差
D 、越王勾践
7、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水利工程(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8、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 ,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9、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②④ 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提出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汉字(汉语)排名
班级: 姓名 考号:
第一。
请说出与汉字一脉相承的最早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1、下列哪句话反映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主张()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因材施教
12、小明查阅成语词典,找到下列成语①退避三舍②纸上谈兵③朝秦暮楚④破釜沉舟,其中对研究春秋战国历史有帮助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编制户口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14、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A、国家承认上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山买变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15、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
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博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6、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进行文化专制的暴政是()
A、自称“始皇帝”
B、在都城设立“太学”
C、打击神仙迷信活动
D、实行“焚书坑儒”
17、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
D、河南登封
18、秦统一全国后使用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大篆
1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
A、陈胜、吴广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黄巾起义
D、义和团运动
20、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黄帝
D、炎帝
21、《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纷争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纷争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22、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它最早开通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2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24、“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提及的汉武帝,他统治的核心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5、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李冰父子
B、汉武帝
C、张骞
D、班超
二、连线题
26、学习历史要理清思路,以时间、人物、历史事件为线索把零散历史知识串起来,请你把下面相关的历史信息连线。
(每个1分,共10分)
老子用“刑罚”统治法家
勾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道家
孙武无为而治兵家
韩非子丝绸之路卧薪尝胆
张骞吴越争霸西汉
三、活动与探究题(本题共3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下面是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见图,阅读材
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
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
——胡适
(1)他是春秋时期的谁?(1分)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1分)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2分)
(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1分)
(4)突出体现“他教学方法”的教育主张是什么?(1分)
28、回答商鞅变法的有关问题。
(9分)
(1)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中,对当时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措施?(2分)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什么?(2分)
(2)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中,最不受奴隶主旧贵族欢迎的是哪一条?(1分)请说明理由。
(2分)
(3)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后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说变法因此失败了。
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2分)
29、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秦、西汉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尽相同,试从政治、文化思想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2分)
(1)秦始皇和汉武帝政治上加强统一的措施相同的是什么?(2分)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不同点是什么?(2分)
(2)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文化上加强统一的措施不同的是什么?(2分)共同的作用又是什么?(1分)
(3)秦始皇在经济上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的时代特征。
(2分)
30、(13分)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二: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时间及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体现了张骞的什么精神?(2分)
(3)“自西来”的“佳种”具体指什么?(3分)
(4)自“东”向“西”传播的东西又有哪些?(3分)
(5)结合材料,谈谈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3分)
第二次联考测试七年级历史科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C B C B A D B A A D B C D
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C A A C B D A C
二、连线题
26、学习历史要理清思路,以时间、人物、历史事件为线索把零散历史知识串起来,请你把下面相关的历史信息连线。
(每个1分,共10分)
老子用“刑罚”统治法家
勾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道家
孙武无为而治兵家
韩非子丝绸之路卧薪尝胆
张骞吴越争霸西汉
三、活动与探究题
27.(共6分)(1)孔子(1分)
(2)儒家(1分)仁和爱人(为政以德)(2分)
(3)创办私学(1分)
(4)因材施教(1分)
28、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县制。
⑵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因为这样
旧贵族就不能世袭爵位,利益就受损了。
⑶我不同意,变法还是成功的,通过变法秦国经济发展,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29.(共12分)(1)相同点:采用皇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统治。
(2分)
不同点:秦始皇:推行郡县制(1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1分)
(2)秦始皇:焚书坑儒(1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共同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1分)
(3)统一度量衡(1分);统一货币(1分);统一文字(1分)。
(4)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期(或:大一统)(答到“统一”也可酌情给分)(2分)
30、(1)公元前138年。
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2)“去十三年”表明时
间长;“唯二人得还”说明过程艰巨。
体现了张骞报效国家、不畏艰难险阻、开拓创新
的精神。
(3)天马、汗血马等良马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
(4)铸铁、
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5)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加强了
西域各国同汉朝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
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