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强对流天气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做好强对流天气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 2010年01月15日14:42:00
张金满缪旭明
刚才还是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行人难以站立,碗口粗的树被拦腰截断,暴雨如注,像要把整个大地淹没似的……这并不是高科技的科幻片,而是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强对流天气“现身”我国部分地区后的真实场景。
强对流天气是气象学上所指的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具有迅即至灾的“功能”。
强对流天气由于时间短、范围小,破坏力强、灾害损失重,防不甚防,对气象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强对流天气的主要特点
第一,空间尺度小。
强对流天气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的水平范围一般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如6月3日发生在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飑线过程来看,整个飑线长度为165公里,宽度为40公里至60公里,作为一个天气系统来说空间尺度太小了.
第二、生命史短。
强对流天气生命史一般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从6月3日河南商丘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看,在当地也仅仅停留2个小时左右。
第三、演变迅速。
从气象要素变化讲,风速骤增,常由静风猛增至8级乃至12级以上;气压短时间变化几个百帕甚至十几个百帕;温度可以在短
时间剧降和急升10℃以上等等。
如6月3日的飑线天气过程中,迅时达到8级至10级大风.商丘永城风速甚至达到每秒29米,是自1957年永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风速值,造成房倒树折。
第四,破坏力极强。
有人曾强对流天气的能量进行估计,一个强对流风暴平均能量可达108千瓦?时,相当于10多个原子弹爆炸时具有的能量,要在短时间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可见强对流天气致灾能力何等之强。
所以,国际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第五,发生时间集中。
每年3月至10月,除了青藏高原西部的一些地区,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会相继出现强对流天气。
其中,6月至8月是强对流天气发生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时段.
二、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原因
近几年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频率成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导致地面温度升高,是促使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原因之一。
过去10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
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的平均温度是近500年中平均温度最高的,我国的气候异常是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回应。
(二)天气系统的不稳定。
全球变暖导致低层空气升温,上升运动增强,造成大气不稳定,此时有冷空气侵袭就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加剧释放,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
如2004年7月10日北京城区突发性大暴雨,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发生强雷击事件,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都是不稳定能量所致。
(三)地形因素。
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与某些特定地形有关,如山脉两
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等易于发生强对流天气事件。
这些地方的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给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
三、强对流天气灾害类型
2009年6月以来,频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主要类型有:
(一)强飑线。
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强风现象。
而飑线是指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沿着飑线可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剧烈的天气现象,飑线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
6月3日15时46分到23时,河南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出现了强飑线天气,随后波及安徽北部以及山东菏泽地区。
商丘的宁陵、睢县、永城等地出现8-10级、阵风达11级大风,在商丘造成18人死亡,受灾人数241.92万,房屋倒塌4142间,城镇、乡村大面积停水停电,部分道路中断,交通受阻。
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
49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9.45亿元。
(二)强雷暴。
强雷暴指在出现雷、雨天气现象时,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17。
2米/秒)的天气现象,有时伴有冰雹.它涉及的范围一般只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6月5日淮北出现了大面积的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中蚌埠、淮南市大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并伴有冰雹和8级以上的大风。
这次强雷暴灾害造成13人死亡,1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 (三)短时强降水。
短时强降水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其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值的天气现象.这一量值的规定,受地域影响而不尽相同。
6月2日,江西遭遇短时强降水袭击,迅时间,南昌积水使很多街道变成泽国。
(四)冰雹。
冰雹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
的固体降水.冰雹一般出现在春夏之交,空气对流发展旺盛的午后,且常出现在内陆山区.6 月5日15时在上海发生的冰雹,是13年来上海罕见的天气现象,徐家汇地区甚至出现了直径25毫米的冰雹。
(五)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秒( >17级)以上,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龙卷风近地面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14级).龙卷风的持续时间,一般仅为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但造成的灾害是很严重的。
6月3日在河南发生的强对流天气造成了22人死亡,根据气象学家的判断,该强对流天气是龙卷风的光顾。
四、加强监测预报,严防侵扰
面对频繁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灾害,气象部门加强监测,积极应对.
(一)加强监测。
气象部门除建立人工气象观测站外,还建立了1500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随时监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
(二)增强客观手段,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
针对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特点,开展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充分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实景观测等设备在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改进并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流程,提高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时效.加强短期气候预测,掌握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动向。
(三)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气象部门不仅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还要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到老百姓手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
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方式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把气象预警信息送到广大老百姓的手中,使人民群众成为预防强对流天气灾害的主体。
(四)完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适时启动。
做好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联防,加强天气会商,上下沟通,左右联动,把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为防灾减灾救灾做出贡献。
(五)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和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强对流天气灾害的意识。
有效地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加强对各种强对流天气灾害的宣传,把预防强对流天气灾害的方法交给群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防御强对流天气灾害的能力.
五、几点建议
为了做好强对流天气灾害的应急工作,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强对流天气等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加快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特别是制定防范台风、暴雨、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
(二)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
根据强对流天气灾害预测评估,做好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工作,掌握抢险救灾有利时机,降低启动成本,提高应急处置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群策群力,使各方面的力量经过有机协调形成合力,提高应对速度,增强应对能力。
(四)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和义务,从法律上规范重大气象灾害防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灾害应急响应、重大工程设计建设和城乡规划建设的气象
灾害风险评估等。
(五)采取措施,改变生态环境.在多强对流天气灾害发生的地方,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防止土壤沙漠化,保护水源,疏导沼泽,有效遏制强对流天气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