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股权市场国内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区域性资本市场路径优化设计——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为例

区域性资本市场路径优化设计——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为例

基金项目: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科研课题《加快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的对策研究》(编号:FWX17008)。

收稿日期:2018-12-04作者简介:胡梅玲,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区域性资本市场路径优化设计——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为例胡梅玲(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摘要: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助推器,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下,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作为重要的基础支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其发展仍然存在较多困境。

文章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为例,通过分析其现状,剖析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区域性资本市场路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希冀供其他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参考借鉴。

关键词:区域性资本市场;路径优化;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77(2019)03-0072-05一、引言和文献综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为场内交易市场,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也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也称“新四板”)为场外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企业的成长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密不可分。

如果把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比作大学,那么场外交易市场就好比大学预科班。

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到主板,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企业上市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指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主要服务于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私募股权市场,要推进一省一家,服务当地的基本原则。

2017年5月,证监会出台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明确指出,区域性股权市场是为区域内中小微企业证券非公开发行、转让及相关活动提供设施与服务的场所,地方其他各类交易场所不得组织证券发行和转让活动。

征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典型案例

征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典型案例

征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典型案例目录1. 内容综述 (3)1.1 背景概述 (4)1.1.1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5)1.1.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6)1.2 征集案例的目的与意义 (7)2. 案例征集标准 (8)2.1 案例背景 (9)2.1.1 实体经济行业范围 (10)2.1.2 金融支持的具体模式 (11)2.2 案例选择标准 (12)2.2.1 行业影响力与创新性 (13)2.2.2 成功案例与示范效应大小 (15)2.2.3 社会、经济、政策影响 (16)2.3 案例提交流程 (18)2.3.1 基本要求及格式 (18)2.3.2 提交方式及截止日期 (19)3. 典型案例展示 (19)3.1 案例一 (21)3.1.1 案例描述 (22)3.1.2 金融产品与措施 (22)3.1.3 实际影响与成效评价 (23)3.2 案例二 (24)3.2.1 案例描述 (25)3.2.2 金融支持措施及效果 (27)3.2.3 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28)3.3 案例三 (29)3.3.1 案例描述 (30)3.3.2 金融服务模式 (32)3.3.3 服务效果与应用推广 (33)3.4 案例四 (34)3.4.1 案例描述 (35)3.4.2 金融工具与措施 (36)3.4.3 环境与社会效益分析 (37)4. 理论研究与讨论 (38)4.1 案例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39)4.1.1 遵循市场需求与满足金融政策导向 (40)4.1.2 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与创新应用 (41)4.2 未来发展趋势与策略建议 (42)5. 结论与展望 (44)5.1 本的设计宗旨与目标 (45)5.2 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展望 (46)5.3 其他相关建议与行动计划 (48)1. 内容综述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展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本文档将对征集到的案例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为金融机构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A股市场IPO发行定价研究综述

中国A股市场IPO发行定价研究综述

金融天地267中国A股市场IPO发行定价研究综述王轶男 郑州大学摘要:中国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股票发行市场作为开端至关重要,股票发行定价直接反映了整个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和成熟度。

目前上市公司低质量,低价格,高抑价现象、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一直困扰着证券监管机构和广大投资者。

新股发行定价应以经典金融学的定价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股票发行定价的各种因素,在具体情况下确定适合的发行机制和合理的发行价格。

关键词:IPO;有效市场假说;累计投标询价;健全发行方式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267-02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上市交易的序幕。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股票市场正逐渐成为整个经济市场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市场。

根据统计年鉴显示截止到2015年,上市公司已达到2827家,总市值53.13万亿元。

股票发行市场是指股票从策划到销售的全过程,是资金需求者直接融资的一级市场。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新股发行都在证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目前,新股发行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给投资者、上市公司和政府带来了巨大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股票市场价格的确定进行系统的研究。

股票发行定价从过程来看可分为首次公开发行(IPO)定价和再融资(包括配股和增发)定价。

由于首次公开发行的融资规模较大,其定价与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直接相关,因此本文研究的是IPO 的定价制度。

而无论是上市公司的数量,或总的市场价值,我国A 股市场都比其他股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 A 股市场的 IPO 定价问题。

二、股票定价理论概述(一)股票定价的内在价值法1.股息贴现模型。

William(1938)提出该模型,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公式表达如下:()()()∑∞=+=Λ++++++=1332211111t t tr D r D r D r D V (1.1) 该方法是在股票价值的方法的基础上,如果能准确预测未来的股票的股息,可以使用上面的公式(1.1)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目•结论和建议录01引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不平衡现象不仅制约了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研究背景和意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暴露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战略意义重大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将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和方法VS0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我国区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仍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过大、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高的现象。

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但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01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资源环境约束0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市场化程度不高03我国区域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阶段差异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政策因素影响各地区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0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通过财政倾斜、优惠税收等措施,吸引要素流入,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新时代下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研究综述

新时代下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研究综述

第3期2021年1月No.3January ,2021新时代下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研究综述摘要:区块链正开启数字经济时代,据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数据统计,目前全国与区块链相关的企业有3万多家,真正拥有区块链技术的企业甚至不足10%。

正确认识和掌握区块链技术,对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简述了区块链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物联网、政务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场景应用,最后对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对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数字经济;金融服务;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志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邹漩,陆红娟(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210042)作者简介:邹漩(1987—),女,江苏南京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引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会上专门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并作出重大部署,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众多新挑战,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又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时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矢志不渝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奋力建设科技强国[1]。

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活跃期,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为主题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我们要抢抓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发展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铸造国之重器,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至此,区块链被列入国家战略。

《2023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2023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内研究文献综述在关于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方面,我国学者做了如下研究。

对上市商业银行进行评价的时候,黄建康和吴玉娟选择资产利润率、银行的资本量、不良贷款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等指标构建了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16家上市时间长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对目前的竞争力水平做出分析。

方先明、苏晓理、孙利从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出发,兼顾市场占有能力和未来成长性,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力分析,构建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相对较强的结论,同时指出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整体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顾海峰和李丹通过上市直接融资能力、贷款管理能力和表外业务运营能力三个方面,对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力分析。

在对我国国有银行进行评价时,曲国华、张星虎、李选才等从规模、质量、业务结构、效率、成长性这五个方面进行银行竞争力评价。

在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评价的时候,陈一洪从风控能力、盈利能力、持续成长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61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力评价,采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9个指标构建了竞争力评价体系,选用2009∙2016年时间轴来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变化趋势。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力评价时,朱南和吴中超从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效率竞争力、地理位置等八个角度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评价。

在对中外资银行进行分析时,张搏选择60家中外资银行作为样本银行,对其在华经营数据进行研究,从基础指标、盈利能力、业务指标、风险指标和流动性指标这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银行业的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

赵建武和郑国忠在研究中通过介绍投贷联动的涵义,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相关政策以及分析近年来国内银行投贷联动的实践及主要模式。

在文中他们认为注册制等资本市场改革大背景下,股权投资及投贷联动业务迎来可期发展机遇,建议银行积极关注。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文献综述范文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文献综述范文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文献综述范文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微企业。

本文将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及原因1.融资现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

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较低,且贷款满足率不高。

此外,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

2.原因分析(1)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等信息了解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评估较高。

(2)融资渠道单一: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

(3)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4)企业自身因素: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财务管理不规范等,导致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意愿较低。

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途径1.加强政策支持(1)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通过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融资担保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

(2)优化税收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给予税收优惠,降低融资成本。

(3)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补贴,降低金融机构贷款成本。

2.拓展融资渠道(1)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小微企业通过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等渠道融资。

(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3.提高企业自身素质(1)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报表,提高企业信用等级。

(2)提高经营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手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1)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小微企业合法权益。

三、结论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对产学研合作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产学研合作的博弈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博弈模型。

该模型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学术界(研究机构、高校等):追求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投入研发成果和培养人才来获取收益。

产业界(企业等):寻求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通过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实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

政府:扮演引导和支持的角色,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模型分析:在竞争中,各方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战略选择。

学术界追求科研成就,产业界追求市场利益,政府追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各方相互协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

策略讨论: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可采取多种策略。

学术界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共享研究成果;产业界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水平;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降低合作门槛。

博弈均衡:当各方的策略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时,产学研合作关系就趋于稳定。

各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实现共赢的局面。

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产学研合作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可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政府应继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有利于合作的政策法规。

1. 产学研合作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纷纷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成为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问题分析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问题分析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问题分析一、导论(一)选题背景我国在2003年的时候着手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与此之际,我国的股票市场结构十分简单,仅存在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主板市场。

这样的资本结构不能满足小型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于2004年推出中小板,在2009年推出创业板。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开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的新征程。

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已连续4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足见这一届政府对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视。

那么,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应该进一步推进新三板和创业板改革,真正实现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其次,应当对企业债务和资本结构进行改良,提高股权融资的比例;最后,应该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努力构建一个真正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场内外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规则统一。

(二)选题意义在资本市场上,投资方与融资方的规模与主体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存在着对不同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差异化需求。

正因为投资者与融资者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所以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在新三板发展起来之前,我国企业上市融资的途径集中于A股主板市场,而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则存在着诸如周期长、门槛高、费用多、名额少、限制多等问题,A 股上市之路,正如诗仙李白所言“蜀道难、难如上青天”,所以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对于众多的企业而言,不亚于“久旱逢甘霖”。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丰富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对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至关重要。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引擎,是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

2019 年《金融监管研究》总目录

2019 年《金融监管研究》总目录

1122019年《金融监管研究》总目录总第96期2019年《金融监管研究》总目录第一期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理论模型与改革措施赵荣权 宋加山 王 玙新时代背景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李俊玲 戴朝忠 吕 斌 胥爱欢 张景智影子银行、资本监管压力与银行稳健性吴俊霖普惠金融的创业效应: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邓晓娜 杨敬峰 王 伟普惠金融发展的测度体系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杨明婉 张乐柱 颜梁柱普惠金融发展如何缓解贫困?——一个文献评述张正平 窦慧敏基金公司调研、投资价值挖掘与公司股价波动——以中小板为例丘彦强 许 林第二期全球经济格局下的中国经济金融战略研究黄志凌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关键政策利率的选择——基于国际经验及两区制阈值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张炎涛 王溪岚第三方评级、资金存管对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影响刘营军 徐 婧 张龙耀绿色信贷、银行异质性和银行财务绩效张 琳 廉永辉债券市场泡沫结构性分化及交叉传染效应研究郭文伟 李嘉琪金融网络结构与风险传染理论述评王 宇 肖欣荣刘 健 刘 磊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衍生品市场的潜在风险与模式构建黄 维第三期“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实施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法系特征与经济发展的跨国实证黄 宪 杨 娟 黄彤彤如何重塑金融韧性?——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分析框架李彤玥 朱太辉商业银行规模和收入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李久林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研究——基于修正的KMV模型王星予 余丽霞 阳晓明意大利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的救助基金模式研究郑联盛 王 波 徐文松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目标与制度安排——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周俊文 党建伟 高明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研究许恋天第四期巴塞尔协议Ⅲ操作风险资本监管的新标准法与实施挑战鲁政委 陈 昊财产保险公司的复杂性与破产风险研究王向楠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置机制及改革路径研究——以中国首家房地产美元债违约为例贾 阳1132019年第12期智能投顾的业务属性和准入监管研究陈 娟 熊 伟金融发展如何支持企业创新:研究综述和展望钟 腾金融机构董事会治理有效性评估研究——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王运通 杨 婧金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 )体系构建研究操 群 许 骞第五期企业风险、影子银行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研究——基于DSGE 模型分析蓝 天 张春光 葛金锋商业银行大型集团客户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董 申 王金玲 陶 然 孙 硕 谭士杰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跨国实证的视角邵梦竹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理论、路径与实证研究赵洪瑞 李克文 王芬芬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赵碧莹奖惩机制下绿色信贷的演化博弈分析李善民证券期货市场自动化交易的风险与监管研究李 臻第六期商誉、高溢价并购与股价崩盘风险刘 超 徐丹丹 郑忱阳信贷资产流转对信贷市场供求的影响研究刘一楠上市公司内部人持股披露监管研究——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安邦坤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陀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李 健 王丽娟 王 芳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代 凯 邱 倩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基于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李从刚 许 荣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的溢出效应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研究江红莉 蒋鹏程第七期金融压力指数及其政策应用: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马 勇 黄 科区块链与金融基础设施——兼论Libra 项目的风险与监管邹传伟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视角下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动机朱映惠 邵旭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银行风险承担研究——基于结构冲击的视角严春晓 刘江丽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监管效率和合规成本陶 峰 万轩宁融资融券保证金调整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断点回归的实证检验郝永敬 呼晓英如何破解联保贷款中的“搭便车”问题——基于博弈模型的分析戴菊贵 金莉莉第八期如何有效防范化解信贷市场风险?——研究综述与展望杜金富 徐洁勤 徐晓飞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与监管研究姜 哲 张 靖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银行监管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许立成基于动态D 藤Copula 的CoVaR 度量刘慧敏 付英姿 许东旭技术创新、市场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协同效应研究——基于耦合机制的实证分析王金涛 逯 进金融危机预警模型与先导指标选择王克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股市波动周方召 贾少卿1142019年《金融监管研究》总目录总第96期第九期行业合规与P2P网贷平台发展:促进或抑制田 杰 赵 源 王淑敏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实施评估机制研究刘子平金融风险与风险传染——基于CCA方法的宏观金融网络分析刘 磊 刘健 郭晓旭股市异常波动期间限制卖空机制的效果研究——基于2015年A股市场的自李锋森然实验家庭财富、社会资本与民间借贷供给的异质性——基于CHFS2015的实证研究蒋耀辉 林孔团 刘相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基于AHP-DEA方法的评价框架陆怡舟 赵韩婷 张 萌中国金融业深化对外开放的负面清单机制研究——基于CPTPP和GATS的马 兰比较分析第十期宏观审慎政策、杠杆率与银行风险承担宋 科 李 振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微观杠杆率及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李 程 赵一杰金融强监管对银行个体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刘惠好 焦文妞金融监管中的数据共享机制研究杨 帆开放条件下股市汇市互动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研究张 鹏欧盟银行单一处置机制研究于品显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开放银行数据共享机制研究杨 东 程向文第十一期如何破解对数字虚拟货币监管的难题华秀萍 夏舟波 周 杰结构性去杠杆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陈志强 程卫红 苏昱冰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监管资本套利吗?李 杰 殷培培 邱雪玲助贷业务的运作模式、潜在风险和监管演变研究朱太辉 龚 谨 张夏明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研究廖儒凯 任啸辰创业板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价格机制改革效果研究熊发礼 林乐芬美国反洗钱“长臂管辖”的渊源与演变蔡宁伟第十二期巴塞尔协议Ⅲ市场风险新监管标准实施对商业银行的挑战罗 瑜 赵 蕊 陈 璐双层股权结构本土化的潜在风险与防范制度研究——兼评科创板特别表决权李 俪规则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演变与监管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范云朋 尹振涛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衡量与识别郑金麟 张业圳 谢八妹我国公司债市场监管效果度量与制度完善吴 涛 龚金国 陈 莉货币政策、资本监管与影子银行——基于微观视角的非对称性研究黄志刚 刘丹阳证券市场跨境监管研究——以EMMoU为视角刘凤元 邱 铌。

新三板与四板股权融资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探讨

新三板与四板股权融资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探讨

新三板与四板股权融资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探讨*付秋虹摘要:社会融资规模是“广义信贷”框架在中国的延伸和运用,反映了我国金融性公司通过各类金融工具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

但随着金融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尤其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股权融资中一些新的融资模式,如新三板、四板市场融资尚未被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研究构建更为完善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地衡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程度对我国宏观调控意义重大。

本文结合市场现状、指标内涵及实证方法,探讨新三板及四板市场股权融资纳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科学性,以期为指标体系的进一步扩展完善提供参考。

结果显示,这些融资方式符合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内涵和原则,构建得到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性更高,对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的解释力也更强。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广义信贷新三板四板JEL分类号:E44,E58,G28DOI:10.19895/ki.fdr.2020.09.006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了“广义信贷”统计框架,并建议各国在此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参考指标。

在最新的《货币金融统计手册与编制指南》中,IMF将“广义信贷”定义为“一个机构单位(贷出者或借出人)向另一个机构单位(贷入者或借入人)提供资源,其中贷出者获得一项权利,贷入者发生一笔负债”。

在此背景下,我国根据现实需要,建立了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从2010年此指标被提出,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对外公布数据,该指标已成功走过十年之久,成为体现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衡量整体社会资金面存流量、展示各类融资渠道状况的重要*付秋虹,经济师,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Email:saidafu@。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本文文责自负。

新三板与四板股权融资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探讨指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A公司为例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4100字》

《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A公司为例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4100字》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论文首先简单介绍目标公司的基本情况,其次归纳其融资状况,然后深入分析其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绪论相关概念公司融资情况分析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提出结论4 论文进度安排(7月20日至8月10日):思考论文选题,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并搜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制定写作计划。

(8月11日至8月25日):继续搜集资料,并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问题,准备重点素材,为论文初稿做准备,撰写论文初稿。

(9月26日至9月10日):按照指导教师对初稿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反复推敲如何改进,并完成第二稿(9月11日至9月25日):将第二稿交指导老师评定,同时依据导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论文的后期修正。

(9月26日至10月1日):完成论文的定稿、打印、装订、并准备论文答辩。

5 参考文献[1]Joseph E. Stiglitz,“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Imperfect Information”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 [2]Francesco Ciampi. Corporate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aultPrediction Modeling for Small Enterpris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talian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4,12:1012-1025.[3]Hauswald and Agarwal.Distance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in Lending[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8.[4]Suliva, Teresa A. Warren, Elizabath, Westbrook,Ja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Small Business and Reasons for Their Failure[R]. Prep ared for the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tract, 2019:[5]Thorsten Beck.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cross the Globe[J]. Small BusinessEconomics,2020(4):416-433.[6]Wiilialn D.Bradford, Elizabath, Westbrook,Ja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Small Business and Reasons for Their Failure[J].Prepared f or the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tract, 2018.[7]Claessens,Evidence From Bank Branch Deregulation [J].Quarterly OfEconomics ,2020(3):639-670.[8]Lindil;Haskell Bradford D.Caspase-1 is not required for type 1diabetes in the NOD mouse.Pubmed Journal.2021(1):99-104[9]封北麟.精准施策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研究——基于山西、广东、贵州金融机构的调研[J].经济纵横,2020(04):110-120.[10]余青.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支持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11]胡国平.融资能力、盈利性、政府服务与小微企业活力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6(4):524-529[12]李冕.小微企业融资瓶颈及对策——基于陕西省的调查[J].青海金融,2018(03):39-42.[13]郑蕾.LPR改革对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有效性研究[J].北方金融,2021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A公司为例写作提纲1前言2相关概念2.1融资渠道2.2融资结构3A公司融资现状3.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3.2融资现状的现状4 A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4.1内源融资不足4.2融资结构不合理4.3债权融资占比过高5 A公司融资问题的对策5.1积极推动项目融资进程5.2努力拓宽公司融资渠道5.3引进外资增加股权融资6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于村镇银行的作用,马晓青、徐信艳(2010)发现,村镇银行可以有效地调节农村地区的资金供求。

王鹏飞、周立(2019)认为,“多县一行”有利于村镇银行更好地发挥商业作用,实现商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在公司治理方面,虞飞飞(2015)认为,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存在很多问题,如发行主体定位不明确、股权稳定性差、发展战略偏离支农和小额支出的定位要求等。

他建议规范发行人持股比例,不断优化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加强战略管理。

王曙光、王彬(2019)认为,主发行银行制度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导致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失衡,主发行银行的控股特征过于突出。

村镇银行不仅难以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而且民间资本的优势也将受到限制。

关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任常青(2010)认为,市场的发展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村镇银行应成为农业再融资的重要发行渠道。

王信(2014)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机制,认为主要发行银行的发展模式对农村银行有很大影响。

如果村镇银行不结合三农金融需求的特点和村镇银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完全照搬主要发行银行,不仅会抑制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还会增加经营成本。

葛永波等(2015)通过对山东省村镇银行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人才是银行发展的关键;第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村镇银行绩效成反比。

根据近年来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冯凯(2021)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顶层系统设计的缺陷,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为帮助农业、农村和农民偏离原有市场的位置。

目前,农业、农村和农田的经营风险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在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地方银行追求低风险企业贷款和个人抵押贷款的发展方向很强。

马志远(2021)对农村银行的主要银行进行了研究。

一家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会在当地建立大量的银行。

股票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的文献述评

股票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的文献述评
梅 (0 3 参 照 De ru — u ta dL vn 20 ) mi c K n n e ie的研 究 方 法 , g 应
用 1 9 -2 0 年 的季 度 时 间 序 列 数 据 , 中 国 股 票 市 场 95 0 1 对 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 因果 关 系 进 行 了 实 证 检 验 ,结 果 表 明 中 国 股 票市 场 与经 济 增 长 之 问 只存 在 着 由经 济 增 长
朱 相诚 ( 9 2 ) 男 , 徽 滁 州人 , 东师 范Βιβλιοθήκη 大 学 商 学 17 一 , 安 华
院 博 士研 究 生

云 01 .21 年第 4 期
认 为 .在 长期 中 沪市 波 动性 与经 济 增 长 之 间 不 存 在 均 衡
李 冻 菊 (0 6 的 研 究 表 明 , 中 国股 票 市 场 发 展 十 20 ) 在
收稿 日期 : 0 1 0 一 7 2 1- l 1
志 (0 8 以 19 20 ) 94年第 1 季度至 2 0 0 4年第 2季度 的股票 为 , 长 期 来 看 股 票 市 场 发 展 与 中 国经 济 增 长 存 在 着 稳 从 微弱, 并认 为这与 当前我 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 中存 在的
摘 要: 自沪深 证 券 交 易所 建 立 和 运 行 以 来 , 国合 股 市在 内的现 代 资 本 市 场 已运 行 了 2 中 0年 , 界 主 要 分 别从 资 学
本f 融或证券) 金 市场 整 体 、 直接 相 关 的 股 票 市场 发 展 和 结构 性 的 区域 板 块 等 _- 层 面研 究 了上 市制 度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Z个 影 响 。虽然从 理 论 上讲 , 市将 带 来 资 本 集 中和公 司 内外 治理 水 平提 高 等诸 多促 进 经 济 增 长 的 效 果 , 实证 研 究所 得 上 但 出的 结 论 却 是 不 一 的 , 市 制度 绩 效 变化 的谱 域 呈 自显 著促 进 、 上 不显 著 正相 关 、 确 定 、 显 著 负相 关 至 明 显 阻碍 , 不 不 对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关于企业并购的相关文献研究,西方国家距今已有着多年历史,并取得了较为全面且具体的研究成果,也随之产生了相对完善的企业并购融资体系。

它包括不同的金融并购融资中介机构、金融工具和管理体系。

在并购融资理论方面,西方还形成了丰富完备的并购融资理论,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983年,Schipper 和Thompson第一次提出了连续并购的概念,Schipper 和Thompson将其定意思为“企业在三年期间内发生三次及三次机上的并购交易”。

在此之后,也有国外研究学者将连续并购分类为短时间内的连续并购与长时间内的连续并购。

前者指的是企业在3-5年内发生不少于5次的并购交易,后者指的是企业每年发生1-2次的并购交易。

Doukas和Petmezas(2007)以及Billett和Qian(2008)发现证据表明,过分自信的高管倾向于进行连续收购,因为他们认为,与“理性”高管相比,这样的连续投资决策最符合股东的利益。

由于过度自信的高管认为他们比别人具有更强的能力。

这种认知偏差激励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和从事复杂的任务进行下注,例如连续收购。

过度自信会促使高管人员在企业并购管理中将会明显低估并购风险,高估并购产生的协同作用,因此过度自行的高管可以很乐观并且倾向于快速收购和频繁地定位收购目标。

Croci 和Petmezas(2009)以美国1990年至2002年发生连续并购的591个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连续并购的四种潜在动机,即管理层过度自信,卓越收购管理技能,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以及收购是否包含单一计划。

研究发现,成功的收购后续也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收购。

这种表现的持久性表明,出色的管理技能可能是进行连续收购的重要原因。

过度自信不会驱使胜利者的连续并购,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也不会驱使连续并购,连续并购也不是并购公司整个收购计划的结果,只有管理层卓越的收购管理技能促使了公司连续并购活动。

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热 ,这 显 示 中 国 金 融 监 管 当 局 已经 意 识
资本市场 的结构 性矛盾 ;从制 度创新角 度看 ,创业板将 推动我 国金融体 系的制 度创新 ; 从创业 企业角度看 , 创业板 不仅 解决 了其融资需求 ,更重要 的是它 将成 为中小企 业建立现 代企 业制度 的直 接推 动力 ; 从风 险投 资者角度看 , 创业板 为风 险资本 的保值增值 与退 出提供 了重要 出
分布在东 部经济发达地 区 ,这样一 方面 造成 我 国上市公 司分 布结 构严 重 失衡 ; 另一方 面 ,影响 了证券 市场的 资金 配置 效率 。 由于我 国地域 辽阔 , 区域经济 发展
不平衡 , 在相对欠发 达地 区, 企业资金 紧
张 , 资手段较 为欠 缺 , 证券市场 又不 融 但 能把 资金合 理地配置 到这 些地 区 ,形成 资金供求 矛盾。 田银华 ,刘凤根 ,张敏 (
维普资讯
■■●—■ 市场经纬 ・ A K T M R E
资本 市场结构是指 资本市场 交易主 体、 交易工具 、 市场组织 和管理机 构等要 素 的性质 、 分布 、 相对规模 以及各要 素间 的相互关 系而形成 的组合 。如何 正确认
识 我 国资 本 市 场 发 展 中存 在 的 结 构 问 题
3 .股票 市场 内部结构 失衡 。 与成熟 的证 券市场相 比 ,中 国证券 市场最突 出 的问 题 之一 就 是股 票 市场 内部 结构 失 衡 , 体表 现为 市场分 割 、 构扭 曲 。 具 结 首 先 ,股权 结构失衡 是我 国股票 市场 内部 结构失衡 的主要表现 。 从普通 股来看 , 人 为 地 将之 划 分 为可 流 通 股 和不 可 流 通 股, 同时又将不 可流通股划分 为国家股 、

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的实践及对策

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的实践及对策

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的实践及对策【摘要】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吸引更多投资。

本文首先介绍了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的定义和作用,然后分析了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实践经验及优势和局限性。

接着探讨了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措施,提出了在区域经济中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结论总结。

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应注重政策制定和监管,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区域经济、实践、对策、作用、运作模式、风险防范、优势、局限性、对策建议、发展趋势、结论、政府支持、经济增长、投资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的实践与对策,以期能够深入分析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的定义、作用、优势、局限性、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正是引发本文研究的原因,也是对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初步认识。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的实践经验,分析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的定义、作用、运作模式以及存在的风险和局限性,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投资机构、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2. 正文2.1 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的定义和作用政府股权投资基金是指政府通过出资或购买股权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非公有制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发展等活动,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投资和运营管理。

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文献综述股权激励效果文献综述摘要从2021 年11 月证监会研究起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对于管理者的股权激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文章在此基础上对股权激励效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一、引言公司治理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公司治理结构当中一个重要的而且经常引起争论的因素就是股权激励效果。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给予企业管理者公司股权的形式来授予他们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

由于公司股权日益分散和管理技术日益复杂,造成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于是为了合理地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使其目标与公司股东目标相一致,世界各国的公司纷纷推行股票期权等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

随着股权激励方式广泛采用,其隐藏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甚至是其效果是否能真正达到激励受到了怀疑,以至于其激励管理层勤勉尽责的作用都遭到了质疑。

二、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一)委托代理理论Micherl Jensen和Willam.H.Meekling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其实就是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人委托另一个团体或另一个人来完成某些事项。

通过委托代理,就使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发生了分离,两权的分离之后却引发了许多问题,分离之后由于委托者的所有权与代理人的管理者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所导致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股权激励是一个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指定一个激励合同,使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者的利益而选择行动,达到代理人与委托者之间利益的一致。

(二)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依附于每个劳动者身上,通过对劳动者的体力、智慧和技能所构成的资本进行投资。

企业逐渐被看成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的产物,物质资本缺乏主动性,只能转移价值而无法创造价值,人力资本则有运作物质资本的能力和智慧,在运作物质资本的同时创造价值,从而促进企业价值的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股权市场国内研究综述作者:白春梅杨江丽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20期【摘要】区域性股权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促进企业去杠杆、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有重大作用。

目前中国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才刚刚起步,交易不活跃、筹资规模有限、尚未建立完善的转板机制。

未来,各地区域性股权市场应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交易活跃度,不断为二板和主板市场输送优质企业,为所在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区域性股权市场研究综述区域性股权市场是为所在地省级行政区域内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脱胎于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最初是为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而建立的。

从1988年5月,武汉市成立全国第一家产权交易市场——武汉企业兼并市场事务所起,各省开始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1993年到1997年,全国陆续建立28家证券交易中心、100多个地方交易市场,有的市场交易非常活跃。

1997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开始清理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200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首次明确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由主板(第一层次)、创业板(第二层次)、国家级高新区内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交易代办系统(第三层次)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第四层次)组成,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2008年天津股权交易所成立,是全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之后,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陆续成立;截止2016年底,我国已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37家,基本实现一省一市场的格局。

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国办发〔2017〕11号),至此,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雏形基本形成:第一层:主板,专门为成熟大盘蓝筹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提供筹资场所;第二层:创业板,为创新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场所;第三层:新三板,全国性中小企业融资场所;第四层: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本区域内其他中小微企业融资场所。

国内关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研究是伴随着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我国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必要性区域性股权市场被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专门为非上市中小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的场外市场,其发展既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开辟路径,也是去杠杆、发展直接融资、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的必经之路。

国内学者对于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从以下维度进行探讨:解决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途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平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优化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重要途径;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举措;为社会资金寻求合适的投资渠道和退出渠道提供场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方法之一;实现资产证券化,加速资产流动性的渠道;提高企业规范化运作水平,树立品牌形象的有效场所;加强企业与主板、创业板的联系,实现资本市场各组成部分有效转板的途径;将地方性企业、重点项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有效集聚的场所等。

高峦,钟冠华(2015)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为新增就业岗位的贡献、创新产品的占比、发明专利的占比、GDP的占比、税收占比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中小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与其贡献严重不足,这主要与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密切相关,银行更加偏好风险小的大型企业,资本市场又不向广大中小企业开放,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加以支撑。

常欣(2016)从有效改善地方经济生态、推动挂牌企业发展、有效利用社会资金三个角度阐述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陈国明(2015)依据企业成长周期理论、金融市场异质理论、金融改革理论、金融市场分工理论等分析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不同地理区域的企业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给以支撑,从而得出结论,就我国而言,各省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应该优先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小范围内着力培养企业成长,不断向二板和三板市场输送优质企业。

二、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性质和定位:国家从法律层面上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定位是中国证监会在2012年8月出台的《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试行)》,指导意见明确: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是推进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建设以及提高全社会直接融资比例的突破口之一。

各地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主要是为企业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主要提供企业挂牌、登记托管、咨询顾问、转板服务、资产重组、股权投融资服务、债权投融资服务、符合国家及规定的衍生类金融工具交易服务;区域性股权市场是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平台、综合性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新三板挂牌企业输送平台、IPO企业培育平台。

深圳证券交易所宋晓刚(2014)博士,通过对比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方式、山东与甘肃的具体实践得出结论:地方政府应利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及其子基金促进股权交易市场业务多样化和深入化,激发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构建: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构建是保证其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制度的构建主要应从整体框架和各交易所具体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在制度整体设计方面,王敏(2014)应当从基本立法、市场准入、交易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李铭、杨海静(2016)“要立足中小微企业特点,相关制度供给应为区域性股权市场营造充分竞争、政府扶持和自律监管的发展空间”。

黄运成(2016)构建双层监管体系、市场规则公开化、竞合与错位发展、建立区域股权市场互联互通的机制。

刘艳珍(2014)制度设计应该“分层设计,层层相连,统筹市场、统一立法,完善私募,适应市场”。

胡改蓉(2016)以流动性为基点的制度构建、混合型交易机制、确认、交割、清算为主的后台支持。

从各地实践来看:挂牌制度方面,大部分股权交易中心根据公司所属产业范畴、企业的发展阶段等特点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板块,挂牌条件既有软性指标也有硬性指标,挂牌原则遵循“无门槛、有台阶”的准入条件。

交易制度制度方面,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为协议转让”。

天津股权交易所采取了做市商双向报价+集合竞价+协商定价的混合型交易制度,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采用集合竞价+协议转让的多元策略,其余股权交易中心普遍采取的单一交易方式。

从主导模式来看,产权交易机构主导模式、地方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模式、地方国企主导模式和券商主导模式均有实践。

张晓宏(2015)认为对于尚处于“幼年阶段”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普通合投模式或者“领投+跟投”合投模式。

四、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现状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础层次,我国场外交易市场起步虽早,但发展一度停滞,目前远远落后于主板、创业板市场,使得资本市场体系总体上呈现倒金字塔的形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难以得到充分且全面的发挥。

学者们一致的观点是—资本市场中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基层融资平台发展才刚刚起步。

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8日,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到45450家。

2012~2016年《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关于四板市场的业务状况:挂牌企业数、展示企业数、托管企业数、私募股权融资额、私募债券融资额、股权质押融资额、融资总额等指标均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区域性股权市场中使用的交易工具主要有股权质押融资、私募债、优先股、私募基金、衍生金融工具、互联网+、“浙里投”、股权众筹、理财产品。

平均筹资时间1~3个月。

中国证监会黄运成等(2016)认为目前中国区域性股权市场法律地位模糊、市场竞争无序、缺乏转板机制及退出机制。

张勋民(2016)发起主体以省级政府金控平台为主、大多都涉足互联网金融、股权融资功能发挥不佳,小微企业融资额不高。

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目标不一致、监管不到位、处置责任待明确、转板机制未打通、市场流动不顺畅。

区域性约束过严,法律地位未明确,证券公司参与程度不高,支持政策有效性不足,培育服务能力不足。

陈琪刘卫从挂牌制度、交易制度、融资机制、功能服务四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运行机制,并对我国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律地位不明确、监管不到位、转板机制未打通等问题。

暨南大学蔡雅,在对比美国、日本、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三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和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上海股权交易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发展趋势以券商为主导、企业挂牌有软硬性指标限制各有不同、交易制度有做市商制、集合定价、协商定价等方式。

五、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效率分析:效率是衡量某一金融市场成败最重要的指标。

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效率主要表现为挂牌企业数、筹资规模、对中小微企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资金成本、筹资时间等方面。

针对这些指标国内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研究的较为少见。

整体来看,目前区域性股权市场交投不活跃、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市场发展不足等问题非常严重。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峰认为由于受政策空间的限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导致一级市场无法成功退出,使区域性股权并不能真正发挥融资功能。

《公司法》对非公众公司200人股东人数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股权交易中心的活跃。

张文龙等(2015)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针对2011~2014年在天津股权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转让交易并实现融资的255家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股权转让挂牌融资效率,得出结论:整体融资效率不高,规模效率较纯技术效率更高一些,就各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考察,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公司的融资效率要高于天津股权交易所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

史鑫(2015))通过对比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转板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人持股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状况等得出结论,转板公司主营业务突出,盈利能力整体趋向提高,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则整体下降,并呈现股权集中度越高毛利率和基本每股收益越高的趋向,在此基础上得出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培育功能的实现已经具有可靠的保障机制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