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8
(1)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构成
① 教育形态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② 教育阶段构成:学前教育、学龄教育、继续教育 ③ 教育形式构成: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和业余
制学校 ④ 受教育方式构成:面授教育、函授教育、远距离
教育、自学考试等
.
29
(2)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 ①基础教育体系 ②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③高等教育体系 ④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⑤教师教育体系 ⑥党政干部教育体系
.
1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制的概念、常见的学制、学制建立的依

2 认识学校教育制度是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教育内容, 达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 重点:学制的概念、常见的学制、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难点:我国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与学制建立的依据。
[教学时间]2
.
2
请阅读 P82-83 “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
.
14
2、老解放区的学制
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 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 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
.
15
2、老解放区学制的具体特点:
1). 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
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革命干部。与此相适应,根 据地的教育就分为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而尤以干部教 育为重。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 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教育内 容主要是传授战争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
25
(3)高中教育制度 类型:普通高中,还有职业中学、中等专业
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中等教育
普通高中是大学的预备教育。 职业高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
26
(4)高等教育制度 学术制度:学术自由 教学制度:学校自治 管理制度:管理自主 人事制度:岗位管理
.
27
我国现行教育构成 (1)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构成 (2)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
.
9
二、学制(学校教育制度)
内容提要: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目前的学制改革试验 (二)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
10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 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 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 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 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 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
.
13
壬戌学制: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 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 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 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对 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 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现 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 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 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
11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旧中国的学制 1902—1904年的“癸卯学制” 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的“壬戌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
4
教育制度与 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的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 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管理体 制、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 衔接与联系等。
学制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 是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 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思考:什么是教育制度?
.
3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一)教育制度
1、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 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一般由国家政府制订, 保证教育目的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包 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 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少年 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科技馆、儿 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
21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 的具体原则。
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 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 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 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 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业余学校。根据《指示》精神,全国展开了中小学学生学制改革实验。由 于“左”的思想影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学制 改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从发展 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 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
32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十世纪,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社会文明不 断进步。学制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西 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 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纵观当代 学制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面授教育函授教育进距离教育自学考试等302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党政干部教育体系31事学制学校教育制度事収展趋势1幼儿教育2小学教育3初中教育4高中教育5高等教育6职业技术教育7成人教育32内宨提要
第四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改革)
.
19
3、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 1951年的学制改革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指出我国原有学校的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 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未置于应有地位;技术学校没有 一定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等。为此规定我国当时的 学制为:
.
30
二、学制(学校教育制度)
(二)发展趋势
(1)幼儿教育 (2)小学教育 (3)初中教育 (4)高中教育 (5)高等教育 (6)职业技术教育 (7)成人教育
.
31
内容提要:
1.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 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
36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表了《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体制改革要完成的任务是:
第一,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 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第二,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
会力量办学的各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逐步形
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
(1)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的为幼儿园,招收3至7周岁的儿 童。
(2)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入 学年龄以7岁为标准。对失学青年和成年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 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
.
20
(3)中等教育:中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工农速成中学修业年限为3—4
.
33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一)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四)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五)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
34
三、 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简称。 它是教育行政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 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如: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教办……
.
16
2). 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为了适应战时和生产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在学校类 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方面都 采取了灵活的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要求。如群众教育的形 式有冬学、夜学、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干部教育的形 式有日校、夜校、半日学校、轮训制、实习制等。
.
17
3). 依靠群众办学
.
12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 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 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 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 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 通儒院要26年。
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教育管理体制.
.
35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 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现代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只有 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社会服务。劳动者素质则是科学技术转化为 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 在国家经济竞争中却缺乏实力,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劳动者科学文 化素质相对较差。要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是关键,只有良好的教 育体制才能保证教育的高效率产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高质量人才。因此,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教育 改革的根本目的。
.
22
4. 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
基本内容 (1)学前教育制度 (2)初等教育制度 (3)中等教育制度 (4)高等教育制度
.
23
(1)初等教育制度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义务教育
的初级阶段。 入学年龄:6-7岁 六年制与五年制 任务:知识传授和文化普及
.
24
(2)初中教育制度 初中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的第二阶段。 六三学制与五四学制 任务:基础知识传授和部分职业教育
年。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为3—4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年
限为2—4年。
(4)高等教育: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3—5年。专科学校修业 年限为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附设的研究部,修业年限为2年以上。
(5)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这个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 吸收了解放区旧学制的合理因素,还借鉴了苏联学制的经验,是进行综 合的结果。它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了 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职 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教育 事业的发展。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注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 办学的积极性。学制除公办外,还提倡民办或民办公助。 正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和解 放区的教育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获得了较快的发 展。
.
18
2、建国以来的学制改革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4).1993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教育管理体制.
.
7
教育制度与 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的关系
教育制度: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和管理的系统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学校的系统 教育体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机构系统
.
8
(二)制订教育制度的依据
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再次,人口状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四,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第五,外国学制的经验
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优化教育
结构。
.
37
第三,改革投资体制,保证教育投入,扩大规模,提高速度。 第四,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效率。P86 第五,改革招生、收费和毕业就业制度。积极推行高等学校和中 等专业学校公费与自费并轨,毕业分配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 择业的就业制度。 第六,转变教育思想,促进教学改革。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 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现象,走向素质教育发展的 道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5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 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 性和完整性。
类型:双轨制、单轨制、中间型
.
6
教育制度与 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的关系
3、教育体制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教育行政机构 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 总称。 如: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教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