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郑成功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著名的民族英雄。
父郑芝龙起兵海上,出没于台湾、福建一带,垄断海上贸易,后受明官职,官至都督同知。
明亡后,郑芝龙拥戴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
隆武帝喜爱郑森,赐姓朱,改名成功,因号“国姓爷”。
清军南下至福建,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力谏不听,毅然起兵反清。
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组织水师,连年出击东南沿海各地。
清政府屡次招降,郑成功严词拒绝,始终不屈。
1659年,他率舟师大举北伐,围攻南京,沿江州县,闻风归附。
后失败,退回金、厦。
清政府下海禁令,沿海30里空其地,徙其人,片板不得下海以困郑成功。
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占领。
1661年(永历十五年)郑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登陆台湾,经8个月战斗,于1662年2月1日,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台湾收复。
郑成功于台湾建政权,推广屯田,向高山族人传授牛耕和使用铁农具,发展海上贸易,对台湾的建设作出贡献。
郑成功于收复台湾后5个月病死。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4月21日)中午,天气晴朗,郑成功率将士二万五千人,登上几百艘战船,自金门料罗湾出海。
次日到澎湖,三十日晚自澎湖开船,四月初一日到达台湾海岸鹿耳门。
在何斌(原荷兰翻译,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前曾献地图请郑出兵)和几十名当地船工的引导下,绕过荷军炮台和淤浅险阻,又适逢潮水高涨丈余,大小兵船顺利通过荷兰人不设防的鹿耳门水道,在赤嵌北面的禾港登陆,包围了赤嵌楼。
台湾人民纷纷前来欢迎,“各近社土番头目俱来迎附”“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土民男妇,壶浆迎者塞道”(杨英《从征实录》)。
荷兰殖民者命令停在港内的两艘战舰和两艘小艇出击,郑军乘木船英勇还击,包围了荷兰的战舰,击沉主力舰赫克托号,并用火船引燃了另一艘荷舰,迫使它狼狈逃走。
中国战船控制了台湾海面,切断荷兰殖民军盘踞的赤嵌楼和台湾城之间的海上联系。
陆战方面,荷军派240名精兵出击。
他们排成12人一排的队列,向鹿耳门航道方向放排枪前进,遭到中国军队的猛烈回击,荷军头目和180名士兵被击毙,剩下的80名士兵慌忙逃回台湾城。
在台湾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郑成功军队大获全胜,荷军退缩到赤嵌楼和台湾城两个据点。
郑成功率军首先进攻赤嵌楼,切断了城里的水源。
赤嵌楼的荷军,
被迫投降。
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头目揆一,指出:“大员紧依澎湖,故此地亦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其处田产自古以来即为彼等所有并垦殖。
”“你应该知道,继续占领他人之土地是不正当的”,要求他投降,允许荷兰人携带全部财物乘船离开台湾。
揆一派使者谒见郑成功,表示愿意年年纳贡,要求让他们留在台湾。
郑成功义正辞严地回答:“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人不需要时,可以允许荷兰人暂时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
但揆一等殖民军凭借台湾城堡内还储有足够的火药和粮食,与海上还能勉强相通,并寄希望于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来援军,继续负隅顽抗。
郑成功统率主力,加紧围困台湾城。
双方进行炮击,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五月初二日,郑军6 000人乘坐20艘船只,从金、厦来到台湾,使兵力得到了加强。
郑军在所有通向台湾城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掘一条很宽的濠沟,将这座城堡紧紧围困起来,“围困俟其自降”。
七月,一支由12艘舰船组成的荷兰舰队由巴达维亚开到台湾城。
闰七月,荷兰殖民军发动进攻,结果大败。
十二月初,郑成功军队发动总攻,长期被围的荷军已大量战死饿死,有战斗力的士兵只剩下六百名。
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走投无路的侵略军头目揆一只得在投降书上签字。
郑成功对投降缴械的侵略者采取宽大政策,允许带走个人财产。
荷兰侵略者列队撤出台湾城上船,把城堡交给郑成功。
荷兰殖民者对我国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