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发布时间:2021-05-08T15:17:17.19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作者:谌超群[导读] :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决定青年的成长与发谌超群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 413400
摘要: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决定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更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1]。
高中政治作为育人性十足的课程,其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德育内容的根本要求,也是培育学生正确人生三观的重要渠道。
本文即具体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从教师榜样示范、情境型课堂、辩论型课堂、实践活动探究等入手,浅论具体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形成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
而高度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只有将先进的文化体系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三观。
当前政治教师要结合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政治课堂中的自主、体验、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此为培育学生优良品格、构建正确人生三观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师榜样示范指引学生正确三观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教师是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的指引者,教师的德育品格、正确三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高中政治教师的我知行合一、以身作则能引导学生的价值信仰和行为准则,因此树立教师榜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教师要渗透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并不只停留于口头表达,而要在言行举止中深刻践行。
如在课程内容中,政治教师要将知识点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多加解读我国如今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关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和国家认同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加带领学生了解我国为人民作出的惠民、利民政策,比如廉政建设、脱贫攻坚建设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从红色电影、红色歌曲、参观红色景点中渗透爱国、爱党等思想。
(2)教师要渗透民主、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民主平等是新时代教师要践行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中,要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中与学生构建以生为本、教师为导的和谐、平等、民主关系,要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对生热爱、对教育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以此才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才能通过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正确价值三观的认同。
二、多媒体情境课堂,潜移默化中促进价值观内化
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教育教学的关键。
内化是学生思想的浸润和情感的升华,是在深刻感知、理解、领悟后激发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心的情感与表现。
多媒体教学作为新时代新颖设备,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沉浸式的音、影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在情境式课堂中达到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观的内化。
如在人教版(湘教版)高中政治教学中,将知识点“政府的职能、责任、权力”与核心价值观“富强、平等、爱国、敬业”等结合起来。
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搜集、制作课件,随后播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的具体情况。
如各个岗位部门人员还有条不紊地为人民服务,医生护士还坚守在医院为人民治病;公务员们忙来忙外守护着公共秩序;各个城市为疫情高发区送来救援物资……在疫情期间,每个公民都享受平等、公正的救助权利并能获得国家捐助的各种物质。
学生们结合疫情期间自己在家等候救援的实际生活,联系职能人员忙碌的身影,进而在情感共鸣、敬佩喜爱等情感冲击下,激发学生浓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感受到国家的富强和公民享受的权力,感受到职能部门爱岗敬业、为民奉献的行为,以此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三、参与辩论型课堂,交流碰撞中引领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品德的养成和行为规范的确立,其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感知、理解进而践行。
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其辩证思维在逐渐发展,为此要想引导高中学生认同价值观、理解并内化核心价值观,就需要说服这些学生,促使他们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认同并践行。
辩论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式之一,引导学生就某个话题进行辩论,有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如结合课本知识点“财政与税收”和核心价值观“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来探究。
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就“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学生结合实际,在搜集资料、组织辩论语言后展开具体辩证。
其中正方认为:起征点提高后能提高人民生活,实现扶贫均富的作用。
且起征点提高更有助于监管高收入人群是否合理纳税、诚信纳税。
反方则认为:起征点提高降低了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国家的税收也有所减少,使得我国现代化进程有所减缓。
学生在辩论后,双方互相说服不了彼此,但彼此都一直认为合理纳税、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这也是依法纳税的准则,这也与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爱国、诚信”相吻合,学生的价值观在辩论交流碰撞中得到认同。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中实现价值观践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活动。
为此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感受社会,在丰富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身体力行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结合课本知识点“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与核心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教师即可带领学生一同感悟“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力,比如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登录本市的政府门户网站,了解“政务要闻”、“互动交流”、“我要给市长写信”等栏目。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中的某个现象,比如红绿灯路口拥堵、城市马路边有垃圾、小区楼道口停放小车等,学生结合现象选择一个话题给市长写信,行使他们的民主、监督权等。
此实践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公民积极参与才能使国家更为文明、和谐、民主,而学生也需要守法、用法,以此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中学生三观养成,助力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为此政治教师即需要结合实际做出改变,在以身作则、情境感染、辩论探究、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价值观的认同、内化、践行,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自强.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论述进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王瑜.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培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