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
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
1.九年级(1)班开展“气象物候”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看云测天气】云层现象:在夏天,积云迅速向上突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请根据以上云层现象,向小明同学解释该云名称及天气将如何变化。
(2)【参观气象局】九(1)班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参观了泰兴市气象局,了解了风云2号气象卫星预测天气的原理,临分别时准备送一幅对联给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对他们工作的内容和意义表示赞扬。
下联已经拟好,请你对出上联。
上联是:________
下联是:收玉棉金谷。
(3)【解气候现象】夏天,有些人往往喜欢到庐山去旅游避暑,请用所学的物候知识来解释原因。
【答案】(1)小明同学,你看那积云向上突起,形成高大的云山,这样的云叫积雨云,积雨云出现,将会有雷雨天气,有时甚至有冰雹或龙卷风。
(2)测晴雨天象;看风云变幻;察风云天气
(3)这是因为气候与地势高下有关,庐山海拔较高,夏天温度比平原地区低。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根据题目的要求,首先要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然后再解决问题。
第(1)小题考查学生根据云的变化判断天气的能力。
根据对云和天气的关系的了解和给出的天气特点可以知道,积云向上突起,形成高大的云山,这样的云叫“积雨云”,积雨云出现,将会有雷雨天气,甚至有冰雹或龙卷风的可能。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
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
根据天气预测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拟写即可。
第(3)小题考查学生对物候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影响物候的几个因素可以知道,庐山海拔较高,在高下差异的作用下,夏天温度比平原地区低,所以,夏天有些人往往喜欢到庐山去旅游避暑。
故答案为:(1)小明同学,你看那积云向上突起,形成高大的云山,这样的云叫积雨云,积雨云出现,将会有雷雨天气,有时甚至有冰雹或龙卷风。
(2)测晴雨天象;看风云变幻;察风云天气(3)这是因为气候与地势高下有关,庐山海拔较高,夏天温度比平原地区低。
【点评】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2.班级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学习活动,你一直参与其中:
(1)【诗海撷趣】晓文同学从《经典诵读》上抄录了王安石《梅花》中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请简要说说这两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2)【文化探究】“雨水”“白露”“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时节。
请仿照示例,从“白露”“霜降”中任选一个加以描述。
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时节,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3)【妙语评析】央视天气预报主播概说天气状况时,这样描述:“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阳光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句话妙在何处?请作简要评析。
【答案】(1)寒冬里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3)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过去一周以晴好天气为主的特征。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物候知识的能力。
这两句诗写出了寒冬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2)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要选准自己把握准确的节气,二是要结合示例进行解释,即使不能答准节气内容,也要根据示例和节气的字面意义进行解释。
回答该题时,要联系节气名称,再联系节气时间和特点作答,注意不要牵强附会。
(3)“阳光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以晴天为主的天气状况。
故答案为:(1)寒冬里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3)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过去一周以晴好天气为主的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相关物候和节气知识。
能力层级为A.
3.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在这个节日到来之际,阳光中学开展了“爱护鸟类,呵护自然”的专题实践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有同学查阅了《说文解字》,知道了“鸟”的意思是长尾飞禽的总称;还有同学找到了关于汉字“鸟”的字体演变过程的一张图片。
①甲骨文②金文⑥行书⑦草书
(1)根据有关“鸟”的解释和古文字的写法来推测,这个字的造字方法是()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2)根据汉字的演变过程,选出③④⑤横线上对应的字体()
A. 隶书篆书楷书
B. 篆书隶书楷书
C. 楷书篆书隶书
D. 楷书隶书篆书。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第一小题考查造字方法。
第二小题考查汉字的演变。
(1)本题考查造字方法。
常用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假借。
根据甲骨文的鸟字可知,这种文体是模拟了鸟的形状,所以造字方法是象形。
故选A。
(2)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
根据图中各个字体的形状和特点可知,第三种写法为小篆,第四种写法为隶书,第五种写法为楷书,故选B。
【点评】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出自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左传》。
B. “未若柳絮因风起”出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C. 老舍,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 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等。
【答案】 A
【解析】【分析】A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本题涉及中外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对联“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B. 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 古人常言“二十加冠、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五十不惑、六十耳顺”。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俺。
【答案】 B
【解析】【分析】A错误,典故不是出自于“伯乐相马”,而是出自于《塞翁失马》。
C错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D错误,稼轩是辛弃疾。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6.在庆祝“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为了激发同学们更好地传承“五·四精神”,校广播台向你约稿。
请你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谈谈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品质。
要求:概括准确,举例贴切,表达得体。
【答案】示例: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品质。
正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他为了寻找共产党,谢绝了军阀赐给的师长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党组织,终于在 1922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
还应该刻苦努力,做到博学明理。
譬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擅长自学,专心致志,博览群书,在校就读时成绩名列前茅,还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具有高超的演讲和写作才能。
【解析】【分析】能概括出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品质,并能联系名著内容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要有坚定的信仰,如,周恩来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故答案为:示例: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品质。
正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他为了寻找共产党,谢绝了军阀赐给的师长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党组织,终于在 1922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
还应该刻苦努力,做到博学明理。
譬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擅长自学,专心致志,博览群书,在校就读时成绩名列前茅,还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具有高超的演讲和写作才能。
【点评】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7.根据下列信息完成填空。
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
②他的小说中有小人物的心酸无奈,有贵族官吏的虚伪贪暴,有下层官吏的奴颜婢膝,见风使舵,还有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摇摆。
③她改写了传统女性的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被后世视为现代女性的先驱和楷模。
①它是________;②他是________;③她是________
【答案】《呼兰河传》;契诃夫;简·爱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名著的积累可知,①是对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评价;②是对契诃夫作品内容的评价;③是对《简爱》的评价
故答案为:《呼兰河传》;契诃夫;简·爱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积累。
①《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
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②契诃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在表现同一个主题:奴性和奴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心理。
契诃夫也许是俄罗斯第一位作家,认识到金钱、官职、权威和权力不过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惧。
③《简·爱》一改英国传统女性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在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被后世称为现代女性的先驱和楷模。
8.语文实践活动。
(1)【名著阅读】《语言的妙用》中对于改进语言的问题,两派意见迥异,这两派指的是教授和①________,反对者的理由是②________。
作者写作此选段的用意是③________。
(2)【广告多棱镜】“让争一闪念,生死一瞬间。
”这是一条关于交通出行的公益广告语。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它的意思:________
②它的精妙之处:________
(3)【漫画】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提示1:笼中是纸折的鸟。
提示2:身旁是大片树桩)
①介绍漫画内容。
(50个字左右)
②指出漫画的寓意。
(20个字左右)
【答案】(1)妇女和俗人、文盲;要求有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用嘴说话的自由;批判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
(2)爱惜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对仗工整且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容易识记;运用对比手法让人们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有很深刻的认识
(3)漫画中有个男子,他左手托着只鸟笼,右手比划着手势,嘴里发出乐音,鸟笼里却是只纸折的鸟。
在他身旁,是许多被砍剩下的树桩。
滥砍滥伐将使人们失去美好家园(人们若不珍惜大自然,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
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
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同时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2)抓住“生死”便能分析出此则有关交通出行的公益广告的意思,即要珍惜生命。
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做到珍惜生命。
“让”与“争”、“生”与“死”的对比,更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
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对偶句式易读易记,琅琅上口。
(3)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
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一、仔细观察画面。
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
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二、看画中的语言文字。
漫
展开思考。
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
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
三、看清漫画标题。
有些漫画试题会展示漫画的标题。
标题,很可能就是漫画的“眼睛”;而这个“画眼”,常常暗示了画旨。
四、联系生活实际而不就图论事。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的,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有没有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
五、其他几个答题要点。
说明画面内容,要力求囊括整幅画的所有信息,不能丢三落四。
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应防止的两种失误:①误将说明写成记叙文;②误将说明写成议论文。
揭示作品寓意,一般应从人的角度(比如道德品质、心理情感、保护环境等等)思考。
故答案为:(1)妇女和俗人、文盲;要求有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用嘴说话的自由;批判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
(2)①爱惜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②对仗工整且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容易识记;运用对比手法让人们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有很深刻的认识
(3)①漫画中有个男子,他左手托着只鸟笼,右手比划着手势,嘴里发出乐音,鸟笼里却是只纸折的鸟。
在他身旁,是许多被砍剩下的树桩。
②滥砍滥伐将使人们失去美好家园(人们若不珍惜大自然,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
【点评】(1)每部名著的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都要熟知。
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加强积累整理。
(2)拟写公益广告注意五种写作技巧:多用修辞、注重压韵、借用、数学公式、恐惧警告。
因此,分析公益广告的妙处便可从此入手。
(3)介绍漫画时找准中心,用空间说明顺序来介绍。
思考漫画寓意时,抓住提示语,联系实际分析。
9.读下面对联·根据要求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名句对联一: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奋起,都学这秀才先生
(冯玉祥题山东青州范公亭)
对联二:
正气足千秋,只今砥柱中流,得力在惶恐滩头、零丁洋里
忠臣惟一死,壮此崇祠孤屿,触景到罗浮山下、扬子江心
(清·黄惟诰题温州文天祥祠)
对联三: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题山东济南稼轩祠)
对联四: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幡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请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1)对联一下联说“都学这秀才先生”。
“今人”可以向范仲淹学些什么?用《岳阳楼记》中连续且意义完整的两句话回答。
(2)对联二上联赞扬文天样的崇高气节。
联系《过零丁洋》,写出诗中最能体现文天样“正气足千秋”的连续的两句。
(3)对联三下联赞扬辛弃疾抗金复国的爱国精神。
联系《破阵子•为陈同甫賦壮词以寄之》,写出词人报效国家,实现理想的凌云壮志的连续的两句。
(4)对联四下联说“先生亦流寓”,是指杜甫一生颠沛流离。
联系《月夜忆舍弟》,写出诗中情景交融,抒写思念之情的连续的两句。
【答案】(1)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例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赢,露。
故答案为:(1)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例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对联和古诗文名句理解型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按照所给材料的提示语,背诵相关诗文,找到符合要求的句子默写。
易错易混淆词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赢得生前身后名。
10.填空。
(1)《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________、黄叶来渲染,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2)《无题》是晚唐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________之痛,相思之苦。
(3)《行香子》是北宋词人________写的一首词。
这首诗以________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________图。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璧》是南宋词人________的词作。
这首词以“________”为议题,写出了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人生感受。
【答案】(1)许浑;绿芜;萧条苍凉
(2)李商隐;离别
(3)秦观;白描;田园风光
(4)辛弃疾;登高说愁;少年;成年
【解析】【分析】(1)根据对《咸阳城东楼》这首诗常识的积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许浑”,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句分析,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诗,“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描写的景物有“绿芜”和“黄叶”,这两种景物营造一种萧条苍凉的意境。
据此答题即可。
(2)根据对《无题》这首诗常识的积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第一二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斑白,容颜憔悴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结尾两句写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据此可以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是: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3)根据对这首词的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秦观,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
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据此答题即可。
(4)根据对这首词的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辛弃疾,结合词的内容分析,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许浑;绿芜;萧条苍凉
⑵李商隐;离别
⑶秦观;白描;田园风光
⑷辛弃疾;登高说愁;少年;成年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以及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
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体会诗歌意境要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
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⑵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以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诗歌表现手法以及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⑷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以及理解诗歌线索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最后再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写作线索。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历史的苍穹中,大唐是极为璀璨的一颗明星。
她,,。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行一场名为“大唐风华”的博物展,参观者(甲)(络绎不绝连绵不断)。
此次展览的展品既有镂刻精巧的法门寺地宫珍宝,也有展现唐代风俗的壁上丹青,还有呈现胡风汉俗的三彩陶俑和多元共存的宗教文物……每一件展品无不(乙)(惟妙惟肖巧妙绝伦)。
回望大唐,我们发现,那里不仅有催马战犹酣的潇洒英姿,持戈卫社稷的壮怀激烈,从业不倦dài的踏实勤勉;也有长安集市多喧xiāo的市井画面,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昂扬气象,汇集四方奇风异俗的博大胸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唐风华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是那种乐观向上、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那种勇立潮头、敢于创造的奋进精神,那种融汇天下、择善而从的包容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突出特征。
大唐风华不仅在过去对民族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今天乃至未来也将发挥着重要的启迪和激励。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镂刻lòu 衣冠guān
B. 镂刻lòu 衣冠guàn
C. 镂刻lóu 衣冠guān
D. 镂刻lòu 衣冠guàn
(2)根据语意,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