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丽词起比兴——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歌丽词起比兴——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定稿]
第一篇:清歌丽词起比兴——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定稿] 清歌丽词起比兴——现代歌词开头的比兴手法
《诗经》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它叙事抒情的一些手法对后代的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节末的重章叠唱,我们不是可以在几乎每一首现代歌曲中听到吗?“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显然是同样的以比来起兴的手法。

“起兴”“比兴”在《诗经》的篇章中经常采用,现代歌词(多为民歌和艺术歌曲)沿袭了这一技法。

从开头的不同写法,大略可以分这样几种情况:
(一)由眼前所见的景或物唱起,引出想要抒发的感情、歌咏的事物。

这里的景物描写往往起着营造氛围,烘托主人公心情等作用。

⑴ 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歌像月亮天上走,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⑵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

(《鼓浪屿之歌》)
⑶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草原之夜》纪录片《绿色的原野》插曲)
⑷ 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

(《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海民歌)
⑸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过雪山草地》《长征组歌》)
⑹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

(《红星照我去战斗》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
⑺呜喂,风儿呀吹动了我的船帆,船儿呀随着微风荡漾,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星星索》印度尼西亚民歌)
上例中,⑴⑵⑶⑷是起兴,以富含美感的自然景物起兴,引发人美好的联想,其中用的最多是月亮、山水等。

⑸⑹⑺不仅仅是起兴,又有着烘托映衬等作用。

⑸中由红军过雪山草地所经历的艰苦环境写
起,为下文的“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做了有力的铺垫。

⑹中则是勾勒出充满力量的画面:巍巍青山,江窄浪急,一叶扁舟飞渡,烘托出片中主人公的革命豪情和顽强斗志。

⑺既是起兴,又是比。

碧海、白帆、摇荡的小船儿,简单而清丽的色调勾勒出清新明快、富于动感的画面。

男青年乘着小船,要去相会自己的心上人,他此时充满期盼的心也正如碧波荡漾着,如同这白帆一样在驶向心灵的港湾吧?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帮助表情达意。

例如:
⑴ 夕阳辉映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延安颂》)
⑵ 黄昏的风儿吹拂着脸庞,四处都飘散着醉人的芳香,我们像那鲜花开在原野山岗,年轻的心儿像蓓蕾初放。

(《年轻的心》电影《当代人》主题歌)
⑶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

(《情深意长》选自组歌《东方红》)
⑷ 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

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纪录片《今日西藏》插曲)
⑸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叫我如何不想他?(《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类歌词的特点是用一些经过筛选的事物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来帮助表现主题。

如例⑴,用“夕阳”“塔影”“原野”“群山”来烘托延安的庄严雄伟。

在很多抒情歌曲中,上述两种方法是很难分清楚的。

如例⑹,可以看成“我”触景生情,也可以说是作者设计出的特定情境,借以表现“我”萦绕的情思。

(三)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

例如:
⑴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黄梅戏《天仙配》)
⑵ 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

北京城里的毛主席,虽然没有见过您,您给我的幸福却永在我身边。

(《金瓶似的小山》藏族民歌)
⑶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⑷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好汉歌》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歌)
⑸ 百灵鸟双双地飞是为了爱情来唱歌,大雁在草原上降落是为了寻找安乐,我们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草原牧歌》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插曲)
⑹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开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幸福不会从天降》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这类歌词的特点是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等作比来起兴。

大多选择良禽佳木,如⑴⑸⑹有的是用采用身边事物,如⑶;有的用自然风光,如⑵⑷。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连续作比,如⑷⑸⑹,如同博喻可以从多方面来增强表达效果,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起兴方式,其选择物都有着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歌声中总有波浪和白帆的影子,草原上的歌声中总能听到白云和羊群,感受到广阔的草原的脉博。

总的看来,现代歌词运用起兴有着这样一些修辞作用:
1、用他物开头,引起下文,让人展开联想。

2、用具体事物开头,和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增强形象性和抒情性。

2、起兴常常用平行句式表达,使歌词音节和谐,更好地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结合,做到声情并茂。

附:写完这些文字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歌词中当代的寥寥无几。

可能是因为现代人生活在喧嚣拥护的都市,整天看到的只是钢筋水泥的建筑,绿地广场也如盆景一般激发不起人们的想象力,日渐厚重的物质财富也日渐钝化着人们的审美触觉。

远离自然,生活机械单调,没有更多的情绪激发,只好在歌曲中反复咀嚼着爱的烦恼和没有爱的烦恼。

自然是人类永恒的家园。

聆听这些天籁之音,感悟生命的真谛,受益的不会只是一个人的心灵。

第二篇:赋比兴手法
创建时间:2009/9/10 9:13:00 赋比兴手法一.诗经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
十.1.赋,铺陈其事而直言者也.随物赋形.A.形象思维的文字化(描写)
B.排比句式:浓墨重彩
C.夸张:辞虽已甚,于意无害.例:邶风静女(略)
阿房宫赋(略)
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2.比:打比方.局部用:明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一苇杭之
类比: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全篇用比:寓言,象征,托物言志的散文
例: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比的目的:突出形象特征,表达作者思想.本体可出现,可不出现
创建时间:2009/9/10 9:13:00
3.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例:孔雀东南飞
(内容,韵脚,情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橨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二.意象分析与比兴的对应关系(创新设计:P:260).三.猜谜语: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第三篇:比兴式作文开头
υ比兴式作文开头
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υ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υ白云奉献给蓝天,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υ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娘,我爱你呀,我的爹娘!
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

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者永远是舞台的主角。

——自信υ鲈鱼鲜美,偏偏多骨;海棠娇媚,却无香味。

苏东坡作“鲈鱼无骨海棠香”,也不可能万事圆满。

υ河蚌选择了忍受沙粒摩擦的痛苦,因而形成了宝贵的珍珠;矿石选择烈火焚身的冶炼,才成为了有用的钢材;人生也只有选择生活的磨砺,才经得住风雨的洗礼。

υ是鱼儿就选择大海,因为只有大海才能放任鱼儿遨游;是骏马就选择草原,因为只有草原才能任骏马驰骋;是雄鹰就选择蓝天,因为只有蓝天才能任由雄鹰翱翔;作为万物之灵,我们的人生更应有所选择。

υ《感恩老师》: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很多很多的人,但我最感恩的是我的老师。

υ《感恩老师》: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代表爱,只有玫瑰做到了;并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象征着雄伟,只有珠穆朗玛做到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父母一样给予我们无私的关怀,只有那些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光荣的人民教师做到了。

老师,您是我生命中的恩人,我要衷心的感谢您呀!
υ《谈心灵美》:鸟美在羽毛,花美在颜色,而人却美在心灵。

心灵美的人,才是最受人尊敬的。

第四篇:诗歌手法比兴赏析难点解析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

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

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五篇:《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摘要:《离骚》是屈原倾注整个生命写作而成的伟大政治抒情诗篇,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自叙性浪漫主义诗歌珍品。

自《离骚》问世以来, 一直震古烁今, 以其闲深的思想力量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拨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 陶冶着亿万读者的灵魂, 成为哺育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传统教材。

《离骚》之所以历久不衰, 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爱国主义政治主题与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离骚》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之一则在比兴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本文就这一方面作一些综合性论述。

关键词:《离骚》、比兴象征、广泛性、多样性、深刻性
运用的广泛性
《离骚》比兴象征艺术的第一个特征在于运用的广泛性。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 比兴手法即已为众多的民间歌手所采用。

然而, 将比较单纯的比兴手法发展为高超的比兴象征艺术, 更广泛地将其运用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与政治主题的表达,使之呈现出丰繁复杂、异采多姿的面貌,则是诗人屈原的伟大创造。

综观《离骚》,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 诗篇几乎以90 % 的篇幅大量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 神话传说中的蚝龙凤凰, 王母佚女, 古代的先王圣哲, 昏君侯臣, 楚地的香草异卉、恶草臭木, 无一不根据诗篇政治性主题的表达与诗人浩荡激情倾泻的需要, 被驱遣于作者的笔端, 构成为一条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比兴象征画廊。

在作品中, 诗人既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 又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既以之写自然, 又以之写社会, 既以之写天地, 又以之写鬼神, 既以之写物, 又以之写人, 既以之写实, 又以之写虚。

众所周知, 文学艺术的特质是形象。

政治抒情诗的特质则是在激烈的现实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因此, 在《离骚》中, 诗人屈原集中笔力着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而为了使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诗人便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进行铺叙描写。

假如说, 《诗经》的比兴手法还只是比兴艺术的朴素形态, 只是感物而发, 由彼及此, 或以彼喻此, 那么,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比兴
艺术则比中有兴, 兴中有比, 合而为一, 寄托深远, 意在言外, 丰富多彩, 是它发展的高级形争态。

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以一系列彼此衔接的比兴象征形分象表现了作品的深广内容, 从而使全诗熠熠生辉, 令人目不暇接, 百读不倦!表达的多样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还具有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色。

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大略有下列四种方式:以古比今(咏史)、以仙比俗(游汕)、以男女比君臣(艳情)、以物比人(咏物)。

关于诗篇比兴象征艺术方式的多样性, 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异物同喻,诗人选取不同的喻体, 对本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摹形容。

另一类是同物异喻,即喻体只有一个, 而本体各异。

正由于诗人在比兴象征艺术的驾驭上做到了异物同喻, 同物异喻, 诗篇更显委婉有致, 摇曳多姿。

反复诵读《离骚》, 我们会深深感到: 诗人列举古时尧舜盛世, 莱封乱世等历史事实,正是为了比之当今的楚国, 诗人描绘九天之上的广阔空间, 正是以之象征地上的楚朝廷。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诗篇是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以恋人之间的离合变化象征自己政治上的荣辱得失。

这就近一步显示了作品比兴象征艺术灵活多样的特色。

如作品前一部分对既往历史的回溯, 诗人将自我喻为女性形象, 作为女性的抒情主人公象征形象一直忽隐忽现, 贯串于这一部分的始终。

而在后面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中, 诗人立即调换笔法。

诗人的自我印象由女性幻化为男性, 诗人变女求男为男求女, 以男求女喻己求贤,以及通过女性对爱情热烈追求的铺叙描写, 寄托了自己强烈的政治追求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这样, 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诗篇的《离骚》也就具有更为迷人的艺术魅力了。

寓意的深刻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可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

首先, 如前所述, 诗篇以香草喻贤才, 以美人喻君王,以天上喻人间, 以古代喻当代, 这些固然没有离开“ 比、兴”;而从整体来看, 诗人写到女媭规劝,陈辞重华, 于是自己朝发苍梧, 夕至县圃,使日神驾车, 令月神开路, 飞上了高空, 都叫不开天国大门;于是又令雷神驾云,请鸩鸟为媒, 去向古
代的宓妃简狄求婚, 结果也未能成功,;于是又问卜于灵氛, 乞灵于巫咸, 在们的规劝下, 又驾八龙, 载云旗, 登昆仑, 涉流沙, 向着遥远的西海进发, 正在飞升之际, 却回头望见了下界的故乡… … 通过这一连串纷纭繁复的比兴象征的运用, 诗人构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 并借此尽情宣泄了自己郁结于胸的满腔政治苦闷, 充分表达了自己倾注整个生命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 吐露了自己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拚死抗争的狄耿丹心, 寄托了自己缠绵徘侧的优国忧民的伟大襟怀。

唯其如此, 我们说, 正是由于诗人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手法, 诗篇才深刻地表达了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巨大主题。

因此, 诗篇的比兴象征既有丰富的形象意义, 更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

诗人屈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旋涡中, 娴熟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对战国后期楚国统治者的昏庸, 政治的黑暗, 人才的变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楚国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而对以自己为主导的楚国的进步革新势力则进行了热烈的讴歌。

正因为诗篇通过比兴象征艺术的成功运用深刻地再现了当时楚国的政治生活, 反映了楚国社会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 因而诗篇才成为楚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宏伟的政治抒情史诗!结语:比兴象征艺术, 作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主要表现手段, 从它出现以后, 象一泓清润的山泉, 一直滋润着我国古代文学与现代诗歌的沃土。

诗人屈原在《离骚》等作品中驰骋奇特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 驱遣多姿多彩的比兴象征形象,。

回顾既往, 探索未来, 追求光明, 抒写襟怀, 挞伐黑暗, 表现理想, 这种神奇橘怪,气象恢宏的积极浪慢主义表现手段,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领域中开辟了一片风光明丽的天地, 使我国丰饶的诗歌沃土色香四溢, 开放出了无数迷人眼目的奇花异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