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全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花影重”全诗赏析及注释翻译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花影重。
年年越溪⼥,相忆采芙蓉。
【诗⽂解释】
早年被美丽的容貌所贻误,想要梳妆,对着镜⼦⼜懒散了。
承受皇帝的宠爱不在容貌,叫
我如何修饰⾯容?春风和暖,鸟声悦⽿,阳光⾼照,花影重叠。
年年想起越溪浣纱的⼥伴,回
忆⼀起采芙蓉的情景。
【词语解释】
婵娟:形态美好。
慵:懒。
承恩:承受宠欢。
教:使。
碎:繁碎。
【诗⽂赏析】
《春宫怨》是唐末诗⼈杜荀鹤创作的代宫⼥抒怨的代⾔诗。
此诗含有⾃叹⽆⼈赏识之意。
⾸联写因貌美⽽⼊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不必妆扮了。
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丽,鸟语花⾹,借以烘托春⼼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
末联写往⽇之悲苦,更露其怨情。
“风暖鸟声碎,⽇⾼花影重”是历来为⼈所推崇的名句。
这是⼀⾸宫怨诗,主⼈公不是因为⾊衰失宠,⽽是没有被赏识过,诗⼈由此得出受宠幸并不在容貌的结论。
主⼈公对过去⽣活的追忆更衬托出宫中⽣活的孤寂。
这⾸诗写景抒情,真切感⼈,寓意深刻。
此诗不仅是宫⼥之怨情,还隐喻当时⿊暗政治对⼈才的戕杀。
历来写宫怨的诗⼤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能象杜荀鹤这⾸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间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
“婵娟”,是说容貌美好。
宫⼥之被选⼊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拈出⼀个“误”字,慨叹“今⽇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于濆《宫怨》)。
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怜,本想梳妆打扮⼀番,但⼀想到美貌误⼈,⼜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了。
上句⼀个“早”字,仿佛是从⼼灵深处发出的⼀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次句⽤欲妆⼜罢的举动展⽰怨情也很细腻。
这两句在平淡之中⾃有⾃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的是流⽔对,上下句⽂意相续,如流⽔直泻,⼀⽓贯注,进⼀步写出了欲妆⼜罢的思想活动。
“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
既然被皇上看中并不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打扮⼜有什么⽤呢?⾔外之意,起决定作⽤的是别的⽅⾯,例如勾⼼⽃⾓、献媚邀宠等。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下⼦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照,花影层叠。
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描写宫⼥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
在欲妆⼜罢的⼀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窗外,见到了“⽇⾼花影重”的景象。
临镜的宫⼥怨苦之极,⽆意中⼜发现了⾃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中⽆春的寂寞空虚之感。
景中之情与前⾯所抒写的感情是⼀脉相承的。
“风暖”这⼀联设⾊浓艳,《诗⼈⽟屑》(卷三)把它归⼊“绮丽”⼀格。
风是“暖”的;鸟声
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多,唧喳不已,洋溢着⽣命⼒,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见出阳光的明丽;“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
绮丽⽽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光亮、⾊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想起了⼊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队,五⼈⼀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这⾥借指宫⼥的家乡。
这两句以过去对⽐现在,以往⽇的欢乐反衬出今⽇的愁苦,使含⽽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
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隐微⽽⼜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只是诗⼈在代宫⼥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的⾃况。
⼈⾂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承恩不在貌”如出⼀辙;宫禁⽃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不免使⼈憧憬起民间⾃由⾃在的⽣活,这与宫⼥羡慕越溪⼥天真⽆邪的⽣活⼜并⽆⼆致。
它不仅是宫⼥之怨情,还隐喻当时⿊暗政治对⼈才的戕杀。
这⾸诗以“风暖”⼀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论,⽆疑也是⼀⾸意境浑成的好诗。
(陈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