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颂》课件(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番禹(今广州)人,1935年归国参加抗日救 亡活动。1938年赴延安,翌年任鲁迅艺术文学 院音乐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品有 《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在太行山上》 等。
朗诵诗
朗诵诗是诗歌的一种,主要为朗诵而创作的诗歌。 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 懂,适于上口。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常用于舞台演 出,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适于直接向观众朗读。
读jué。
( pánɡ )膀胱 浮肿。
形近字 注意左边为“阝”,意为“用来遮挡、
阻碍的东西”。
障( zhànɡ )屏障
澜( lán )狂澜
嶂( zhànɡ )重峦叠嶂 斓( lán )斑斓
彰( zhānɡ )表彰 宛( wǎn )宛转
谰( lán )谰言 巅( diān )山巅
婉( wǎn )婉约
黄河之源
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
壶口瀑布
九曲黄河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背景资料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敌部队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行军。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 作灵感,准备创作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时,作者 接受冼星海等人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 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 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pínɡ )屏障
( qū )九曲连环
屏 (bǐnɡ )屏息凝神
曲 ( qǔ )歌曲
(bīnɡ )屏营
表“戏曲、歌曲、歌谱”之意时, 读qǔ;其余情况读qū。
意为“惶(恐的qi样á子n(ɡ多)用坚于奏强章、书札)”。 ( bǎnɡ )臂膀
强 (qiǎnɡ)勉强
膀 ( pānɡ )膀肿
(jiànɡ)倔强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汹涌。也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
气魄:侧重于“魄”,魄力,胆识,强调在处理事情时所具有的胆识和 果断作风。 气概:侧重于“概”,气度,风度,强调在对待重大问题或在紧急关头 时表现出来的精神、态度、举止、气势等。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重音。思考:诗人从哪 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 了什么感情?
❸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
诗中“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 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 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板书设计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望 ——势不可当
黄 河
主体
文化摇篮
颂
颂 民族屏障
哺育民族精神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奋坚 斗强 不不 止屈
拓展延伸
(一)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 臂膀”?
把黄河的无数支流比作 “铁的臂膀”,表明了黄 河流域的宽广。同时,也 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 不可挡的力量。
7.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 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 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 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 黄河,保卫中国。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远眺边城的感受。大河滔滔,黄 水似从白云间泻落;高山“万仞”,山上矗立着的“一片” 边城,显得卓拔而又孤独。笛声似乎也在“怨杨柳”,又以 “何须怨”委婉宽解,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这首诗抒发 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虽极力渲染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 毫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豁达的胸怀。
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有很多描绘黄河的诗词,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这条被称为中华母亲河的河流,总会 引起无数中华儿女由衷的赞美。在抗日战争最艰 难的相持阶段,诗人光未然随抗战表演剧团行至 黄河岸边,看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和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挥笔写下了豪迈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这部组诗共有八个乐章,今天, 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第二个乐章——《黄河颂》, 体会诗人澎湃的激情。
2.课文第二节主要是“颂黄河”,在“颂”之 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 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字统领。作者为 我们描绘了一个波涛汹 涌、气势磅礴的黄河奔 流图。
3.从“望黄河”部分中选出两三处词句自己做 批注。
提示: 批注就是阅读文章时对关键的词句、段、篇,从语言 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 多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 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
4.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 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 “颂黄河”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 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 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 逐步深入,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 障”?
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 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 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 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
颠( diān )颠倒
【形旁辨字法】 有水(氵)起波澜(lán),有纹
(文)色斑斓(lán),有言(讠)传谰(lán)言。
词语集注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
潮流。 宛转:蜿蜒曲折。意 “为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时,同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可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首诗借助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顽强 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激发中华儿女的 自豪感和自信心,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 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写作特色
❶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 作者首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 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突出了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 接着作者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民族的屏障”,写出了黄河的形象。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将黄河的呵护作用具体化了。 最后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伟大精神”“伸出千万条铁的臂 膀”,写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
惊涛澎湃,
近镜头特写,“掀起”“万丈”
掀起万丈狂澜; 表 现 出 黄 河 波 涛 汹 涌 的 磅 礴 气
势。
浊流宛转,
全景式描写,“九曲连环”表现
结成九曲连环; 了黄河蜿蜒曲折的特点。
从昆仑山下 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奔”字突 奔向黄海之边; 出了黄河汹涌的气势。
把中原大地 横向描写黄河流域两岸。“劈”字 劈成南北两面。 渲染出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气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01 教学目录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 字词清单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课后习题
07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熟记“浊”“巅”等字的读音;熟记“狂澜”“屏障” 等词语的字形。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重 点) 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难点)
1.划分诗歌层次。 2.勾画诗人歌颂黄河的词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朗诵词。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它所 代表的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点明 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部分黄河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伟大 精神,并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颂”字是关键。 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本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 看,你认为朗诵词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① 点出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② 引出下文的颂歌。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光未然(1913—2002),诗人、文学评论
家。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原名张光 年。他作的歌词《五月的鲜花》,广为传唱。 其组诗《黄河大合唱》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经 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他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 学》主编。
相关人物介绍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广
字词清单
读读写写
巅( diān )
劈( pī )
气魄
狂澜( lán ) 浊流
意为“波浪”,左边为“氵”。
屏障( pínɡ ) 哺育( bǔ )
宛转 榜样
浩浩荡荡
一泻万丈( xiè ) 滋长( zī )
多音字【记少余多法】“屏”表“遮挡、遮挡物”之意时,读 “pínɡ”;其他大部分时候,读“bǐnɡ”。
关于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长达5464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 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县河口,中、 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郑州的桃花峪。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 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山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 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
❷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 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如 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 全诗的感情基调。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 朗上口。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词,大大增强了 语言的表现力,形成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黄河”作为意象常常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主要承 载以下几种情感:
情感
例句
抒发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家国
之思
——《寄远》(其六)
(续表)
情感
例句
隐含 仕途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怀
——《行路难》(其一)
寄托 万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豪情
——《将(qiānɡ)进酒》
(二)凉州词(其一) [唐] 王之涣
朗诵诗
朗诵诗是诗歌的一种,主要为朗诵而创作的诗歌。 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 懂,适于上口。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常用于舞台演 出,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适于直接向观众朗读。
读jué。
( pánɡ )膀胱 浮肿。
形近字 注意左边为“阝”,意为“用来遮挡、
阻碍的东西”。
障( zhànɡ )屏障
澜( lán )狂澜
嶂( zhànɡ )重峦叠嶂 斓( lán )斑斓
彰( zhānɡ )表彰 宛( wǎn )宛转
谰( lán )谰言 巅( diān )山巅
婉( wǎn )婉约
黄河之源
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
壶口瀑布
九曲黄河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背景资料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敌部队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行军。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 作灵感,准备创作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时,作者 接受冼星海等人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 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 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pínɡ )屏障
( qū )九曲连环
屏 (bǐnɡ )屏息凝神
曲 ( qǔ )歌曲
(bīnɡ )屏营
表“戏曲、歌曲、歌谱”之意时, 读qǔ;其余情况读qū。
意为“惶(恐的qi样á子n(ɡ多)用坚于奏强章、书札)”。 ( bǎnɡ )臂膀
强 (qiǎnɡ)勉强
膀 ( pānɡ )膀肿
(jiànɡ)倔强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汹涌。也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
气魄:侧重于“魄”,魄力,胆识,强调在处理事情时所具有的胆识和 果断作风。 气概:侧重于“概”,气度,风度,强调在对待重大问题或在紧急关头 时表现出来的精神、态度、举止、气势等。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重音。思考:诗人从哪 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 了什么感情?
❸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
诗中“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 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 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板书设计
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望 ——势不可当
黄 河
主体
文化摇篮
颂
颂 民族屏障
哺育民族精神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奋坚 斗强 不不 止屈
拓展延伸
(一)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 臂膀”?
把黄河的无数支流比作 “铁的臂膀”,表明了黄 河流域的宽广。同时,也 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 不可挡的力量。
7.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 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 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 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 黄河,保卫中国。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远眺边城的感受。大河滔滔,黄 水似从白云间泻落;高山“万仞”,山上矗立着的“一片” 边城,显得卓拔而又孤独。笛声似乎也在“怨杨柳”,又以 “何须怨”委婉宽解,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这首诗抒发 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虽极力渲染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 毫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豁达的胸怀。
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有很多描绘黄河的诗词,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这条被称为中华母亲河的河流,总会 引起无数中华儿女由衷的赞美。在抗日战争最艰 难的相持阶段,诗人光未然随抗战表演剧团行至 黄河岸边,看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和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挥笔写下了豪迈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这部组诗共有八个乐章,今天, 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第二个乐章——《黄河颂》, 体会诗人澎湃的激情。
2.课文第二节主要是“颂黄河”,在“颂”之 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 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字统领。作者为 我们描绘了一个波涛汹 涌、气势磅礴的黄河奔 流图。
3.从“望黄河”部分中选出两三处词句自己做 批注。
提示: 批注就是阅读文章时对关键的词句、段、篇,从语言 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 多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 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
4.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 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 “颂黄河”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 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 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 逐步深入,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 障”?
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 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 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 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
颠( diān )颠倒
【形旁辨字法】 有水(氵)起波澜(lán),有纹
(文)色斑斓(lán),有言(讠)传谰(lán)言。
词语集注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
潮流。 宛转:蜿蜒曲折。意 “为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时,同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可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首诗借助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顽强 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激发中华儿女的 自豪感和自信心,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 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写作特色
❶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 作者首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 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突出了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 接着作者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民族的屏障”,写出了黄河的形象。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将黄河的呵护作用具体化了。 最后作者把黄河比作“民族的伟大精神”“伸出千万条铁的臂 膀”,写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
惊涛澎湃,
近镜头特写,“掀起”“万丈”
掀起万丈狂澜; 表 现 出 黄 河 波 涛 汹 涌 的 磅 礴 气
势。
浊流宛转,
全景式描写,“九曲连环”表现
结成九曲连环; 了黄河蜿蜒曲折的特点。
从昆仑山下 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奔”字突 奔向黄海之边; 出了黄河汹涌的气势。
把中原大地 横向描写黄河流域两岸。“劈”字 劈成南北两面。 渲染出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气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01 教学目录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 字词清单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课后习题
07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熟记“浊”“巅”等字的读音;熟记“狂澜”“屏障” 等词语的字形。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重 点) 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难点)
1.划分诗歌层次。 2.勾画诗人歌颂黄河的词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
朗诵词。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它所 代表的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点明 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部分黄河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伟大 精神,并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颂”字是关键。 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本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 看,你认为朗诵词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① 点出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② 引出下文的颂歌。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光未然(1913—2002),诗人、文学评论
家。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原名张光 年。他作的歌词《五月的鲜花》,广为传唱。 其组诗《黄河大合唱》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经 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他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 学》主编。
相关人物介绍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广
字词清单
读读写写
巅( diān )
劈( pī )
气魄
狂澜( lán ) 浊流
意为“波浪”,左边为“氵”。
屏障( pínɡ ) 哺育( bǔ )
宛转 榜样
浩浩荡荡
一泻万丈( xiè ) 滋长( zī )
多音字【记少余多法】“屏”表“遮挡、遮挡物”之意时,读 “pínɡ”;其他大部分时候,读“bǐnɡ”。
关于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长达5464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 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县河口,中、 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郑州的桃花峪。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 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山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 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
❷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 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如 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 全诗的感情基调。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 朗上口。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词,大大增强了 语言的表现力,形成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黄河”作为意象常常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主要承 载以下几种情感:
情感
例句
抒发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家国
之思
——《寄远》(其六)
(续表)
情感
例句
隐含 仕途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怀
——《行路难》(其一)
寄托 万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豪情
——《将(qiānɡ)进酒》
(二)凉州词(其一) [唐] 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