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有机结合的产物。
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标签:
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我意识方面。
独立学院的学生很多是因为高考没考好,被逼无奈才做出的选择,这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因达不到预期目标感到沮丧,对未来没信心,产生自卑感,认为在独立学院学习成了“三本”大学生,故存在压抑性、自我体验的消极性和自我情感的失控性等弱点。
(2)学习方面。
大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与高中有明显差异,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以往学习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佳,或对专业缺乏兴趣,导致厌学等问题出现。
(3)人际关系上。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九零后独生子女,家庭较富裕,未经过艰难曲折的锻炼,团结协作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更复杂,加上缺乏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自我意识较强,往往导致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4)挫折适应上。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与坎坷,学生也不例外。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耐挫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低下,稍遇一点问题就感觉世界末日,如专业不对口,老师的批评,同学间的矛盾,导致有的学生意志消沉,颓废沮丧。
2 独立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生活对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严重,家庭生活的无序、父母态度的粗暴,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粗暴的性格。
而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2)学校原因。
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还不完善,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客观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由于学生不能融入大学这个环境,缺乏交流,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范围内,长此以往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
生。
(3)社会原因。
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还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看好,学生在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歧视,给其心理造成了一定压力。
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充斥大学校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不能有效地抵制侵蚀,导致学生误入歧途。
2.2 个人因素
(1)学生个人期望值过高。
一些学生对理想定位不准确和期望值过高,只希望得到成功的满足,没有考虑到还存在失败的可能,不切实际和过高的期望值,导致追求受挫、愿望失落而带来精神痛苦、迷惘,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2)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及性格差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自命不凡,有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虚荣心,不愿坦诚与人交流,导致自己处于长期冷漠的人际关系中,心理产生莫名的孤寂、压抑和烦闷,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形成。
(3)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
学生经历相对单纯,没有经过生活磨炼和挫折逆境的体验,没有失败带来的痛苦和煎熬,进入大学后,如遇专业不理想、竞争失败等不顺心事,情感和意志的脆弱使他们容易陷入苦恼、孤独等强烈的消极情绪之中,也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形成。
2.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为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必修课的院校并不多,干预性心理教育有所欠缺,创新意识和突破行动相对较弱。
(2)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还很低。
由于受传统认识的影响,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还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前往心理咨询的同学可能不正常或有精神病,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问题,因此宁可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心理咨询。
(3)缺乏训练有素、专业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心理咨询设有专业人员,由于人员不足,各校相应补充其他人员做相应工作,但其仅经过短期培训,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相对薄弱,故师资短缺及专业造诣相对欠缺,仍是制约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3 独立学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对策
独立学院面临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年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对年轻教师进行系列的长期的传统文化培养和熏陶,故心理健康教育从领导开始:
(1)请校领导走进心理健康。
任何机构的领导班子都是这个机构的核心,领导班子决定了这个机构的命运。
所以关注心理健康从领导开始。
建议校领导定期接受心理辅导,在舒缓压力的同时,能够帮助自我反思。
(2)针对教师的系列辅导。
教师在教育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对于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①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对心理有偏差的教职工积极干预,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适当转岗;②开设教职工心理咨询时间,帮助其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③定期进行心理讲座,帮助其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3)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进。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意识最重要,故要尽可能发挥同学的力量。
①普及性宣传教育,让大家了解关注心理健康,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求助;②各班选派心理委员,帮助学校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校在有效时间进行干预;③定期举办专题心理讲座,根据不同时期学生出现的焦点问题进行集体心理辅导;④心理社团组织,学生自发的组织,更易接触到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学,更易发现问题,及早干预。
参考文献
[1]陈爱忠.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6,(3)
[2]关淑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