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课文课后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封信课文课后习题
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
亲爱的爸爸:
您好
你在小岛上还过得好吗
我在这里和妈妈生活得非常好。
每天都很开心
我收到你的来信了,我知道了我栽种的那些花草,现在已经开放了,它们给爸爸,你,带来了好的心情,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爸爸,我真想赶快来到你的身边和那些花儿一起陪伴着你。
我看了你的信,那些语意深刻的话语,会让我终生难忘。
从小的时候,您就教育我如何踏实做人;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和正确的方向。
而您给我的信中的那句“‘给’,永远比‘拿’愉快”,则将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引路牌。
蜜蜂的幸福,在于把吃下的花粉都酿成甜甜的蜂蜜。
去世了,给人们无穷的收获。
蜡烛的幸福,在于点燃自己,牺牲自己,却给人们留下快乐的生活,一片光明。
小鸟的幸福,在于守护大森林,消灭破坏树木的虫子,并且也在用歌声为大自然增添生气。
它是森林的守护神…
幸福,不在于收获,而在于奉献。
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又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262376639充实,方使人生更完美!我,觉得我有一个像你这样的爸爸,十分的幸福。
爸爸,谢谢你教育我:“给”永远比“拿”愉快。
是的,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
爸爸,感谢你让我知道奉献让我心里很充实、愉快。
我会记住你的话,多帮助别人的。
爸爸,你现在一定非常快乐吧
你的儿子已经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成为了一个有意于社会的人。
我会努力帮助别人,爸爸希望你的身体能够早点修养好,早点回来。
敬礼
祝你每天都快乐
你的儿子
作文《给——的一封信》可以给课文的作者,课文里的人物或亲人,谈谈你学习语文的感受。
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
语文出版社编辑老师:
我是一名读着您编辑的语文书长大的学生,在您编辑的课本里,我承继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纳着世界文化的精华,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就像交到了一个好朋友。
经常与这些朋友打交道,我感觉自己在不断成长进步。
课本的思想内容是无可能挑剔的,但是,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除思想内容外,我们还应该学到很多“语”的东西。
然而在有的课后练习中,我感到“语”的成分太弱。
以《给儿子的一封信》为例:
本课设计了[思考与练习]和[字词积累]两个课后栏目,第一个栏目的三个题中,第一题要求谈谈“肯定了儿子的的哪些优点,又提出哪些希望”,这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谈谈感受和第三题“谈谈你自己应怎样培养博大的胸怀”都是读课文以后谈思想教育的。
第二个栏目就是积累了7个词语,显然,这里突出的是思想教育,“语”的成分太少,甚至会给我们一个误会:语文课本几乎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本。
我认为,思想教育方面的,有第一栏目中的第一题和第三题就足够了,而应该加上诸如“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或者什么艺术手段达到思想教育目的的”这样的题目。
如信中以正面教育为主,即使是批评,语气也很委婉,信中所讲的道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如“贫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等等,这些人生经验的宝贵结晶,正是对我们教育最快捷而又容易被我们接受的,远远胜过耳提面命般的说教。
这些正是我们要学会而又难以学会的精妙“语文”。
不知当否,请多多指教。
祝您编辑出更多更好的教材
您的学生
琥珀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的答案是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
本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具体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一题,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把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一两个句子画下来。
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这块琥珀的特点。
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是:“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第二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课文详细写了前一个阶段,对松脂球变成化石写得很简单,学生容易忽略。
在检查交流时,教师要留意这一点,必要时加以提醒。
第三题,具体体会作者这样想象琥珀的形成的依据。
题目中,列举了作者的想象中包含的五个内容。
这些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是很合理的。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时间。
(2)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必须是夏天,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这块琥珀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的,这是想象海水渐渐逼近森林,最后淹没了森林的依据。
(4)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如果没有高大的松树,也就不会有松脂了。
(5)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松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样想象的依据,就是那块琥珀的特点。
如果不是刚好这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旧好好地躺”在“透明的琥珀里”了。
伟大的悲剧课后练习题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
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
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
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能抓住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
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
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语文必修四窦娥冤的课后练习题答案(语文书上课后的)拜托各位了 3Q
一、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设题意图:意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本剧的悲剧效果,并对本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参考答案:剧作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和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惹上人命官司,终于含冤被斩。
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上近于完美的青年女性,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清醒、有主见、刚强才突出了出来,可是这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
如她任官府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为了避免官府对婆婆用刑,她主动屈招。
她的善良、刚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
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即使在张驴儿用人命官司要挟她时,她也不为所动,情愿和张驴儿“见官”。
应该说,她的这种做法是正确、果敢的。
可是官府并不清正廉明,却是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上法场。
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悲剧效果的又一个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使情节紧凑集中,主要矛盾冲突突出,以及对主人公窦娥抗争精神的强调,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部分因素。
二、关汉卿的剧作中的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或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仔细阅读课文里的第三折,挑选一些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设题意图:让学生学习品味戏剧里人物的语言。
参考答案:比如“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
这两支曲词是窦娥被押赴刑场时唱的。
在和张驴儿、桃杌的斗争中,窦娥的有主见、刚强,逐渐表现了
出来。
在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的委屈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在曲词里,她质疑、责骂天地,既是向天地辩白自己的冤屈,又是对天地没有主持公道的抗争,表现了她遭受巨大冤屈时的痛苦不平和满腔怒火。
窦娥不屈的、强烈的斗争精神得到进一步表现。
又如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一段说白:“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这一段说白完全是年轻媳妇对婆婆的口吻,明白如话,自然真实,历来为人们称道。
再如“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
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
三、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2.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
3.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你挣扎着些儿。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意判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参考答案:1.数落、责备的意思。
2。
大概是,莫不是。
3。
连,介词。
4。
“清醒”的意思。
四根据关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
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
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
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
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
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
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
(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
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设题意图: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参考答案: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
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
《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让学生注意到这些不同,然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意见。
采纳哦
《心声》课后习题答案
[教材分析]
《心声》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故事性强,情节鲜明,很
接近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文中天真、纯朴、渴望亲清的李京京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引起感情的共鸣,但小说篇幅较长,再加上学生刚接触现代小说,因而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感悟文章的主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法学法]
朗读和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进行情景想像和猜想,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有首歌\"说句心里话\",大家都很熟悉,谁都有心里话想说出来的时候,一个孩子迫切地想把自已的心里话说出来,他的老师为何却总不肯给他机会呢?让我们走近他,认真听一听他的\"心声\"吧!(二)以多种形式阅读课文
l·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十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经过互相补充后很顺利地概括出来不。
(1)起因:程老师布置在区公开课上朗读人名单,成绩不好,声音\"毛毛刺刺\"的李东京也想读被程老师拒绝了。
(2)经过:回家路上,李东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李东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3)高潮和结局: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最终打动了程老师和全班同学。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并谈谈理由。
(1)有的同学读了李京京偷着在树林里读课文并回忆乡下爷爷和妮儿这一段,说:李京京真可伶,我爷爷、奶奶也住在乡下,我也想他们。
(2 有的同学读了李京京被赵小桢嘲笑一段,说:有些成绩好,被老师喜欢的同学就像赵小帧那样总爱嘲笑成绩差、不讨老师喜欢的同学。
(3)有的同学读了公开课上李京京深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段,说:这段情节觉得出乎意料,读来又挺过瘾的,想到李东京的朗读把所有人包括程老师都给震住了,真是既替李京京高兴,心里又酸酸的,有些难受。
3·请同学们想像自己就是李京京,以第一人称\"我\"复述课文大意(很快同学们就准备好了,并纷纷站起来复述,很多地方加上了自己的想像和加工)。
我叫李东京,是四年级六班的学生,不久前从乡下爷爷那转到城里小学来上学。
我成缋不太好,也不如班上同学琊样能说会遣、活泼可爱,因此老师们都不太注意我。
我的班主任是教语文的程老师,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同学们都挺善怕她的,上语文课除了几个老师的\"心肝宝贝\"外,别人都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怕答错了挨批评。
我也起来读过一次课文,读完后她皱着眉头说我\"嗓子沙哑得厉害。
再也没叫过我起来读课文。
可这次为上区公开课准备的课文《凡卡》我太喜欢、太想读了,因为我老觉得自己就是那可怜的小凡卡,特别特别地想念乡下的爷爷和伙伴,程老师没有答应,又像往常那样指定了几个成缋好、嗓子又脆又甜的同学来读,听着他们把\"穷孩子凡卡\"读得娇滴滴、软绵绵的,我实在忍不住去提了意见,可他们不但不接受,还嘲笑我,说我在妒忌,这可把我气坏了,我可不是那种小心眼儿的人。
公开课上指定期读的赵小桢吓坏了,不敢举手玷起来。
我憋不住了,我实在太想读了,这种感情在我心申憋了太久了,
我非要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不可,无可奈何的程老师把我叫了起来,
我读了,不顾一切地读了,从我嘴里出来的不是一个个字而是我
的感情、我的思念、我的一颗幼小的心。
看得出来班上同学、程老师以及听课老师都被我的朗读打动了,可我顾不上高兴,我只想用我沙哑的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憾情地念完这个动人的故事,我还决定放学后一定要像凡卡一样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信。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感知了全文,了解了课文大意,掌握了课文的关键内容,而且以李京京的口吻作了创造性的复述,同学们经过合理的联想和想像迸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小说主人公的了解,同学们在这几个环节中鄱表现得很好。
(四)作业
请同学们帮李京京写一封给乡下爷爷的信,要求(1)以李东京的口吻来写;(2)合乎李东京的心理和感情;(3)适当地联想和想像。
第二课时
(一)设置疑问,适当迁移
[问题一]李东京为什么想读《凡卡》
[问题二》你如何看待程老师的做法?你最希望老师怎么做?[问题三]你如何理解标题\"心声?要求学生先自己读书思考,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然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补充,老师巡视点拨,最后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1·李京京想读《凡卡》是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了乡下跟爷爷、伙伴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触动了他深埋心底的对亲情、友情的渴望,他迫切希望能通过朗读《凡卡》把这种感情表达,宣泄出来。
2·程老师做法有些欠妥当,她有缺点、有错误,但在不断地与学生的交流中她一定会成为一名好老师。
心声是指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读《凡卡》的愿望,也是李京京想借这一愿望表达埋藏于内心深处对亲情、友情的渴望,更是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了老师中存在的追求形式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品味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1·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
(要点提示: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理活动,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被赵小桢嘲笑后又伤心又气愤的想法,真情投入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 2·文中心理描写的作用。
(要点提示: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三)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作文。
[板书设计]
心声·李京京
想在公开谏上读《凡卡》的愿望
李京京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批评教师中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
[教学探讨]
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动脑思考,开口说话是本课须解决的问题。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轻松、热烈的讨论中,注意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欣赏并尊重学生的分歧,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异想天开,想众人之不敢想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
本教学设计结构鲜明、条理清晰。
第一课时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作品内容及语言的探讨,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便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设计中难以感受到。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体会和学习这篇小说的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