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市第四十六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枣庄市市第四十六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
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
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
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
”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
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
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
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
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
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
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
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
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
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
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
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
”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
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
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
“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
”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 ”。
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出档案来。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儿都没有丢。
”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
“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
《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
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时间越来越少。
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
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
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
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
“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
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
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4. 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 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 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5. 请找出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 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 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 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
的人物访谈。
E. 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激情四射。
6. 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
参考答案:
4. B
5. CE
6. ①邀请诸多专家对天津进行采风和考察,编成了《旧城遗韵》一书,建议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②提出关于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议并通过,给法国人作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展示。
③提出文化普查口号“大到村落,小到荷包”,和他的团队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出非遗名录,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
④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4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错,原文第二段说“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
C项,“他就不可能着手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说法错误,表述绝对化。
D项,“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说法错误,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说明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没有过时。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C项,“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表述错误,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是“逻辑顺序”。
文章中有明显的时间关键词“1994年、1995年前后”“2003年”“时隔十年,2013年”;
E项,“感情饱满,激情四射。
”表述错误。
根据文本可以看出文章语言质朴,感情平实。
故选CE。
【6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回答冯骥才在文化遗产做的工作,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
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
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摆设
安歌
①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里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看到这段话,特别是看到周先生把“必要的”和“无用的”指成一体,不知怎么就想起妈妈的黑白照片了。
十七八岁时的妈妈极美,丰腴的蛋形脸,清澈的眼睛,亮直的黑发,微微侧身坦率明亮地对我笑着。
②然而六七岁的我,是不懂欣赏十七八岁饱满、充溢的美的,它只代表我急不可待的成长方向。
真正让我感到妈妈流光溢彩的,是妈妈修长的颈项间那串圆白的珠子项链。
现在想来,妈妈那串项链
绝不是珍珠之类的贵重物品。
但在色彩上青蓝统一、装饰上毫无性别差异的年代,那串珠子的美是与价格无关的。
③我童年记忆里另一个摆设是一对装茶叶的瓷罐。
那是一对淳朴而精致的瓷罐,罐底用红字印着产地:江西景德镇。
罐面蓝绿略灰,底色上装饰着金灰色的S形线条。
罐面的蓝绿色被上下两条淡黄的装饰条拦着,淡黄的装饰条上等距离地点着灰紫色的小点。
盖也是淡黄的,装饰着金灰的S形线条和条上相同的灰紫色的小点。
盖是空心的,童年的我常常拿了细布,将小小的手指从空洞里探进去,擦拭落进的灰尘。
蓝灰的罐面用深紫的细线框出两面扁圆的空白,上面分别画着一个小姐和一个少年。
小姐梳着高高的发髻,瓷白的脸上点成一点的黑眼睛邈远而陌生地对着我看。
④这对瓷罐在西北常年灰白的天地间,在我们阴暗的房屋和清贫的生活里,装着我童年对绚丽色彩的全部向往。
⑤妈妈常常是把装了半罐茶叶的瓷罐放在暗角的低柜上,而我总是等妈妈上班后,拿了那瓷罐,踩着方凳,把它移到爸爸做的两只垒起的枣红色大木箱上。
也许是那时的我对色彩的一种本能理解吧:木箱宽厚粗重如叹息般的怀旧气质,恰好衬托出瓷罐的精致,它似从木箱上升起,绚烂地收拢着温和凄美的尾音。
下午的阳光照到木箱的一角,斜斜地照亮了瓷罐的一面,把它小小的影子打在箱面上,瓷罐高高在上孤零零地显出细致的光影,温柔得让人心碎。
⑥瓷罐被我和妈妈来回移了几次之后,妈妈警告我说,那箱子是不稳的。
我不会当面反驳妈妈,但每每听到妈妈的脚步渐远直到听不见时,我又踩上木凳,把瓷罐移向木箱。
等妈妈回来了,想起高高在上的瓷罐,我的心便如它一般高悬着。
妈妈没有说什么,自己移回它,而我又带着反抗之心将它移到箱顶。
周而复始,就像一场永不妥协的战斗似的。
⑦一次和弟弟打闹,弟弟的身子重重地撞上木箱,那瓷罐掉下来摔碎了。
一直记得那绚丽的瓷片四散在磨损失色的红漆地板上的样子。
之后,我固执地坐在门外等妈妈回家。
当我满怀委屈和愧疚地向妈妈认错时,她竟没有责怪我,只是另一只瓷罐再也没用来装茶叶,也没有作装饰,而是被妈妈锁进了抽屉里。
现在想想,在那个年代,那么精致的一件瓷器,对刚刚三十岁的妈妈来说或者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吧。
⑧以后的世界便开始纷繁了,充满了夸张的狂喜和绚丽的色彩。
鲜艳的物事迅速映入人们的眼睛,又迅疾离去。
妈妈抽屉里的另一只瓷罐已显得陈旧,我却看中了它,并暗暗想,它也许就是我能够从以往带走的唯一一件实物了。
那时我已谈恋爱,却与他相隔数百里,常常是半年才能见一面。
有一次去他宿舍,我带上了这只瓷罐,放在他书桌上,说是放茶叶的。
他笑笑说挺好看的,是古董呢,他并不知晓这瓷罐的历史和我静静陪伴的用心。
当谈了六年恋爱的我们各奔东西时,我没想到那个瓷罐。
⑨很久以后,接到他的信息,说是要结婚了,我的心起伏了几下,又想:他是应该幸福的。
⑩在一个夜晚里惊觉,不知怎么就想到那个瓷罐,想它在清冷的夜色里暗暗站在他与她的房间里,是不是会感到陌生的、隔绝的冷呢?为此,我竟彻夜不眠了,也真想不到心竟会这样牵绊于小小的摆设。
12. 文章开头引用了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的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13. 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4. 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意。
15. 请对标题“摆设”的内涵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12. ①内容:写出了周先生的生活态度和情怀,指出了虽然“无用”但却“必要”的道理。
②结构:用周先生的话引出了下文写我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摆设,暗中照应题目。
13. 比喻、比拟、衬托、通感,写出了在木箱的衬托下,瓷罐的精致、凄美和温柔,表现了作者在清贫而色彩单调的童年生活中,对美的本能理解和追求。
14. ①瓷罐是作者送给爱人的礼物,当爱已成往事,它不再传达情感,只能成为冷冰冰的摆设;瓷罐承载作者孩提和青春的记忆,而这段记忆是“他”和“她”所不了解的,瓷罐与他们无法相互沟通和慰藉。
②瓷罐是美的载体,代表作者最初的对美的懵懂理解和坚持,体现了作者对精致美好的生活趣味的追求,“他”和“她”无法理解这个瓷罐所代表的美的意义和价值。
15. ①指陈列在几案处供人赏玩的小物品,本文指的是项链和瓷罐。
②“摆设”给人美的熏陶,滋养人的精神,寄托人对爱与美的追求。
③“摆设”陪伴人的生命历程,蕴含着个体独特的记忆和情感,它是有生命的。
④ 虽是装饰品,却是不可或缺的。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开头引用了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的一段文字,有何作用“,先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人认为生活中还需要一些“无用”却“必要”的东西,写出了周先生的生活态度和情怀,并指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虽然“无用”却非常“必要”的道理,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作者说“看到这段话,特别是看到周先生把‘必要的’和‘无用的’指成一体……”,由此可知,由周作人的这段话引出了下文“我”印象深刻的“摆设”,而这“无用”却“必要”的东西与“摆设”的性质一致,故暗中照应本文的标题“摆设”。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考生要先分析该句写什么,使用什么手法,在写景和表情上的效果是什么。
“木箱宽厚粗重如叹息般的怀旧气质,恰好衬托出瓷罐的精致,它似从木箱上升起,绚烂地收拢着温和凄美的尾音。
下午的阳光照到木箱的一角,斜斜地照亮了瓷罐的一面,把它小小的影子打在箱面上,瓷罐高高在上孤零零地显出细致的光影,温柔得让人心碎”,这段文字是“我”把瓷罐放在枣红色木箱上的感受,也是“我”对色彩的一种本能的理解,“木箱宽厚粗重如叹息般的怀旧气质”使用通感的修辞,木箱的宽厚粗重是视觉所见,而“叹息”是听觉所闻,作者以听觉来写视觉,这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恰好衬托出瓷罐的精致”,这是以木箱来衬托瓷罐,表现瓷罐的精致;“它似从木箱上升起,绚烂地收拢着温和凄美的尾音”使用比喻的修辞,表现瓷罐的“凄美”;“它小小的影子打在箱面上,瓷罐高高在上孤零零地显出细致的光影,温柔得让人心碎”使用比拟的修辞,表现瓷罐的温柔,而这些都是“我”对色彩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在清贫色彩单一的童年生活中对美的本能的理解和追求。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意”,考生要到文章最后一段找到设题的句子,结合句子中使用的技巧和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在一个夜晚里惊觉,不知怎么就想到那个瓷罐,想它在清冷的夜色里暗暗站在他与她的房间里,是不是会感到陌生的、隔绝的冷呢”,考生要明确“那个瓷罐”是哪个瓷罐,这个瓷罐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句中的“他与她”又是谁,与“我”是什么关系,“感到陌生、隔绝的冷”的原因是什么。
从上文来看,这个瓷罐是“我”送给爱人的礼物,“有一次去他宿舍,我带上了这只瓷罐,放在他书桌上,说是放茶叶的。
他笑笑说挺好看的,是古董呢,他并不知晓这瓷罐的历史和我静静陪伴的用心”,这个“瓷罐”上有“我”对美的理解和坚持,有“我”对爱人的情感表达,而现在这些爱都已经成为往事,它也就失去了传达情感的价值,只能是“冷冰冰的摆设”,而关于瓷罐的往事,“他与她”是不知道的,故无法沟通,也无法理解瓷罐的意义和价值。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标题‘摆设’的内涵加以探究”,考生要先分析标题“摆设”的表面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内涵。
“摆设”,指陈设,陈设之物,也比喻指空有形式而不起实际作用的东西,从文中来看,“摆设”所指的实物是童年家中摆设的“瓷罐”和母亲颈项间那串圆白的珠子项链;而“摆设”的虚指内涵应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分析,如“这对瓷罐在西北常年灰白的天地间,在我们阴暗的房屋和清贫的生活里,装着我童年对绚丽色彩的全部向往”“也许是那时的我对色彩的一种本能理解吧”“现在想想,在那个年代,那么精致的一件瓷器,对刚刚三十岁的妈妈来说或者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吧”“是古董呢,他并不知晓这瓷罐的历史和我静静陪伴的用心”“想它在清冷的夜色里暗暗站在他与她的房间里,是不是会感到陌生的、隔绝的冷呢”,结合这些内容可知,“摆设”在“我”的眼中,是美的代表,可以给“我”带来美的熏陶,包含“我”对爱的追求,蕴含着“我”对生命历程的记忆和情感。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
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
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
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
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
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
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
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
网络阅读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