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雾在哪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雾在哪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雾在哪里教案与反思第1篇】
《雾在哪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雾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

雾把大海、天空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

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课文的段落结构有共同点:描写雾的变化时,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之后的景色。

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学生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托。

【学情分析】
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

《雾在哪里》的想象充满童趣、语言生动,容易调动学习兴趣。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孩子们对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要进一步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雾是孩子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学生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能清楚地表达”将是一个难点。

【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十九课《雾在哪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雾”“顽”等6个生字,会写“岸”字。

2.体会雾的淘气和顽皮,并能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3.学习课文1至4自然段,展开现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随文认识6个生字,积累和“岸”相关的词语,会写“岸”字。

2.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照样子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教学难点】
1.感受雾的淘气、顽皮的样子,并能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2.仿照课文例句,展开想象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教法】
讲授法、引导法、范读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
朗读法、练习法、想象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雾
1.出示谜语,引出“雾”。

2.识记带有雨字头的字。

3.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由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生字“雾”,引出雨字头家族的字,运用字族法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
二、梳理课文,初识雾
1.自由读文,思考:雾是个怎样的孩子?
(1)生汇报,相机出示“淘气”和“顽皮”字卡,识记“淘”和“顽”。

(2)学生结合生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淘气”和“顽皮”。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用两个词语概括了雾的特点,我从问题“雾是个怎样的孩子”入手,训练学生抓住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相机识字,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
2.有了识字信心后,鼓励学生识记文中重点词。

(游戏:词语开花)
3.雾做了什么事呢?用“”划出雾说的话。

(1)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2)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3)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出示海岸图片,识记“海岸”,拓展词语:江岸、河岸、湖岸、对岸、两岸。

[课件出示:]
(4)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4.相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写“岸”字。

(1)在学生扎实识记“岸”字,并充分拓展积累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岸”这个生字的书写特点。

(这两个字都是上窄下宽、横画等距的字。


[课件出示:]
(2)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书写,同桌互评。

(4)全班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在识记“岸”、拓展“岸”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观察“岸”字的书写特点,并进行写字指导.孩子们学起来会比较轻松,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
5.指导学生读好雾所说的话,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1)教师指着课件上出示的句子引读:雾啊,他可真是顽皮、淘气,一会儿说……一会儿说……一会儿又说……最后还说……
(2)指导学生读好雾所说的话。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语,结合板书说一说:淘气又顽皮的雾都藏了什么?
(出示词语:大海、天空、太阳、海岸、自己)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训练概括能力;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中随文识字,降低识字难度。

]
三、学练句子,感受雾
1.同桌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感受雾的淘气、顽皮。

(1)同桌一起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2)讨论交流:a从句子看,有哪些地方相同?b从词语看,有哪些地方相同?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课件显示3、4自然段内容,每一段的第一句用红色字,第二句用黑色字,第三句用蓝色字。

师读红色句子,女生读黑色句子,男生读蓝色句子。


(4)指导朗读雾说的话,并及时评价。

(5)识记“于”字,理解“于是”,并用“于是”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
(6)读好带“无论……还是……都……”关联词语的句子。

(7)雾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藏起来,结果怎样?齐读第三句话。

①“霎时”是什么意思?
②识记生字“暗”。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读好雾说话的语气,体会他的淘气和顽皮。

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发现景色的变化,感受雾景的朦胧之美。

抓住“于是”一词,让学生造句,为下面的说话练习做好铺垫。

] 2.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句式,练习说话。

(1)瞧,淘气又顽皮的雾又飞到了哪里呢?出示学校、森林图片,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式说一说淘气的雾去了哪里,把什么藏起来,结果怎么样。

(2)雾还会飞到哪里?还藏了什么呢?请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整理文中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

结合图片,创设语言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说话,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四、引发质疑,再读雾
1.在文中,雾还藏了什么呢?
2.出示课文5-9自然段,鼓励学生课下阅读。

五、推荐阅读,更爱雾
推荐阅读有关天气现象的科普读本《丽声百科万花筒》。

[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雾在哪里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材分析】
《雾在哪里》是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

本文是一个童话故事,将“雾”这一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

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在教学本文时除了随文识字外,更重要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人,通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4人。

①号学生学习和组织能力较强,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及汇报小组合作成果;③号学生学习能力仅次于①号,主要负责在同桌合作(和④号是同桌)时帮助④号开展学习;②号学习能力一般(和①号是同桌);④号学习能力最弱,需要在组员帮助下完成一些学习任务。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小班化更是指向关注每一个,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为实现上述理念,本节课分别在课前热身以及提取信息、仿说表达三个板块,安排了小组合作,此外还安排了多次同桌合作。

在合作中依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难度分层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的学”成为贯穿课堂的主旋律。

根据学情,提取信息和仿说表达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本课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来突破重难点,在合作中提升认知发展思维,带领学生有深度地学习,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会读7个生字;指导写好生字“岸”。

2.通过合作学习,知道雾来到了哪里,藏起来了什么。

发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和朗读指导,感受雾淘气的特点。

2.学习用“无论是……还是……都……”句式说话并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取“雾来到了哪里”的信息,读好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仿照句式说话并写句子。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小组合作猜字。

1.看图猜字(仙、坐、雾)
(1)让我们先来玩个看图猜字的游戏热热身吧。

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猜猜这些是什么字,比比哪个小组猜得又快又准!(课件出示图片)
(2)组长带领开展小组合作猜字。

(3)课件出示答案。

每个小组都这么快完成了,我们来看看答案到底是什么——看,第一个!第二个!最后一个!
小结:小朋友们能够仔细看、动脑想,还能集体讨论出结果,看来集体力量真大!
2.归类识字
(1)你瞧,雨摇身一变,成了雨字头,让我们走进雨字头家族去看看吧——依次呈现图片、音频和文字:雷、露、霜、雪。

(2)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个新成员,他的名字叫“雾”,我们一起来读读。

(两遍)出示“雾”:认读生字。

3.联系生活,感受雾景
(1)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雾”?“雾”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②号同学来说说。

每组2号起立,谁先说?
(2)你们看,这就是雾——图片呈现不同形态的雾:晨雾、浓雾、薄雾、云雾。

早晨,江面上的雾我们叫“晨雾”;这是“浓雾”;薄薄的雾我们叫它“薄雾”;山顶上的雾是“云雾”。

一、揭示课题,理清文脉
(一)出示课题,指导朗读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雾有关的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
这篇和雾有关课文就是——《雾在哪里》(板贴课题)
2.指名读课题,指导要点——
要点一:在雾的后面停顿一下,更有节奏。

预设——
▲你在雾后面停顿了,很有节奏。

▲建议你在雾的后面停顿一下,更有节奏。

要点二:读出尾音上扬的疑问语气。

预设——
▲哇,尾音上扬,你把疑问语气读出来了。

▲这是一个问题,尾音再往上扬一扬,会读得更好。

3.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提取信息
诶,雾到底在哪里?我们来找一找。

听清楚合作要求哦,第一个要求是自由读课文,找出雾来到了哪里,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

第二个要求是自学完成后小组交流,统一答案。

听清楚了吗?让我们把书本翻到86页(学生翻到86页)赶紧读一读吧!
1.小组合作,找找雾来到了哪里。

(1)出示合作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找一找:雾来到了哪里?用横线划出句子。

②小组成员交流,统一答案。

老师巡视各小组,了解每个组划句子情况。

2.反馈交流,理清文脉。

(1)小朋友们都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我们一起来看看答案到底是什么?请1、3、5组①号同学汇报成果。

预设——
▲生1:我们组的合作成果是……
▲小组答案一样的请坐,有不同意见的说。

▲看来,最后一个地方比较难找,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海上和岸边之外,雾娃娃还来到了哪里呢?是的,“躲在哪里”也是“来到哪里”的意思,所以雾娃娃还来到了城市的上空。

▲第x组和第x组组长请贴好大拇指,其它组有和老师一样的答案吗?(也请贴上大拇指吧)
▲答案不一样的小组,还有哪个地方你们没有找到?
(2)划错的快速改一改,其他同学试着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3)哪个小朋友能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
▲哇,你好厉害哦,能够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你用上了顺序词,让人感觉说话真有条理!
▲要是你能用上“先……然后……接着”这些顺序词那就更好啦!(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提取信息,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文脉梳理,并突破教学难点。


(三)切入研读
1.引出中心词“淘气”:是啊,雾一会儿飞到海上,一会儿来到岸边,一会儿又躲在城市上空,他真是个——淘气的孩子。

(板贴:淘气)
2.课文开头告诉我们,出示句子,师引:从前有一片雾生接: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二、指导朗读,句式练习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 让我们跟着淘气的雾飞到海上去看看吧(板贴:海上)。

预设——
▲出示海景图片,哇,这就是大海!好好看看海面上有什么。

说说你看到了_____的大海?(同桌说)(每组④号发言)
▲请每组4号来说说,谁先来?(尽量夸奖孩子的发言)
2.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雾娃娃做了什么?小朋友们读一读,快速找一找。

(指名说)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雾娃娃的淘气。

(1)指导朗读“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①现在你就是这片淘气的雾?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分别进行不同词语的强调并相机标红重音:大海、我、藏起来。

预设——
强调“大海”
▲指名1生读,请学生评价。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够淘气吗?你从哪里感受到他很淘气?
▲是啊,他强调了大海,想把那么大的大海藏起来,可真淘气!
▲课件出示雾娃娃的话,相机标红“大海”
强调“藏”
▲谁还有不同的读法?
▲你把“捉迷藏”这个词强调了,原来是你在和大海捉迷藏呀!淘气极了!
▲课件出示雾娃娃的话,相机标红“藏起来”。

强调“我”
▲还能怎么读?谁要把大海藏起来?
▲是呀,雾娃娃说“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强调“我”)听出来了吗?
老师强调了——“我”,这么一读你觉得雾娃娃淘气吗?
▲课件出示第三句话,标红“我”。

②原来,雾娃娃的话有那么多种读法。

老师也想和大家合作读一读。

师:雾娃娃们,谁要把大海藏起来——生: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师:你要把什么藏起来——生: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师:你要把大海怎么样——生: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真是一群淘气的孩子呀!于是,你们真的把大海藏了起来。

(2)指导朗读“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①淘气的雾娃娃本领大,我们班谁的朗读本领也很大,请他来读。

②xxx把这个“都”字一强调啊,好像真的什么都看不见了。

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显红“都”)
(设计意图:通过雾来到前后大海的变化,以及朗读指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雾的淘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感受淘气。

(1)雾娃娃看着白茫茫的大海,再也没什么可藏的了。

他又冒出一个新主意——ppt切换,引读。

(2)指导朗读“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①连同太阳藏起来,胃口真大呀!谁能读好它?
预设——
▲齐读。

▲啊呀,有点难读,因为句子太长了,请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你觉得在哪些地方可以稍作停顿,把这个长长的句子读清楚呢?
▲这么长的句子可不能一个字一个字读,老师建议你在句子中一些地方稍作停顿,把句子读得更清楚。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哇,你在句子里做了两处停顿,读得真好听!
▲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还想在“现在/太阳”后面也停顿下,你听一听——师范读,提示停顿符号。

▲学着一起读好停顿,齐读。

②咦,现在这淘气的雾要把什么藏起来?
2.用“连同”进行说话练习。

(1)小朋友,这个“连同”的意思你懂吗,能不能用上“连同”来说句话。

预设——
▲随机指名说。

▲老师举例,打开思路。

小朋友,你们讲到的都是雾,其实我们还可以想到生活当中的场景。

超市里,妈妈把面包连同牛奶一起买回家。

▲同桌说一说。

▲(指名1-3组③号说)
(2)雾孩子把天空连同太阳这样一藏啊,怎么了?
3.指导朗读“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1)出示句子:齐读
(2)“霎时”的意思就是——时间很快、很短,一下子就过去了。

(3)跟老师读这个词。

“霎时”,再读得快一点,“霎时”。

(4)男女生比赛读,指导要点:四周暗下来,声音也渐渐轻下来了。

(设计意图:在第3自然段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和朗读指导,进一步感受雾的淘气。


(三)句式积累。

1. 比较三四自然段的内容表达,聚焦句式:“无论是…还是…都…”。

(1)出示两句话,总结句式。

小朋友,你瞧,这两句话有几个相同的词语像糖葫芦一样,把雾藏起来的事物串了起来,请你仔细读一读,找一找。

(2)小结:哇,真的像一串糖葫芦诶,有趣吧!(板贴:无论是…还是…都…边说边板贴)那咱们也用这些词语来说说话吧!
2. 句式说话练习
(1)创设雾来到校园的场景,用“无论是……还是……都……”练习说话。

预设——
▲淘气的雾娃娃还来到了我们身边呢——出示学校图片:分别引说位置名称
▲看,雾来了,雾来了,雾来啦(慢慢变模糊):出示句式,引说——
“雾来到校园,无论是(指名一生说),还是(指名另一生说),都看
不见了。


▲还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同桌说一说。

(2)思维拓展:淘气的雾还来到了哪里?
淘气的雾还来到了哪里呢?指名说,出示图片,引导说:你看,这是草原;这是农村;这是……雾还来到了这么多的地方,请你选择最喜欢的地方,用上“无论……还是……都……”来说一说。

(同桌说,指名4-6组的第③号说。


3.小组合作,完成写句子。

(1)同学们太能干了,看来用“无论……还是……都……”说话也难不倒大家,现在我们加大难度,我们用上“无论……都……”来写写句子。

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请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第四题:用上“无论……都……”写一句话(出示课作本第1小题)。

这一题写完后顺便连同第2小题也一起把它完成了吧(出示课作本第2小题)。

(3)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①独立完成写句。

②小组内完成交流。

(完成之后组长贴大拇指)
(3)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指名2、4、6组的第①号说)
(设计意图:通过用句式练习说话及写句子,践行课标对“积累语言,丰富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并努力体现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的浙江省语文教学要求。

)
三、书写指导,课堂小结
(一)引出生字“岸”
大海白茫茫的,天空白茫茫的。

一切都被雾藏起来了,淘气的雾又来到岸边。

(板贴:岸边)
(二)指导书写生字“岸”
1.认识海岸。

(1)找找,哪里是海岸?看图指一指。

(2)下面,我们要把这个“岸”这个字写好。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在写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联系图片提示结构(老师引说):看,海岸边的山啊扁扁的,我们要把“山字头”写得扁扁的;厂的竖斜撇就像长长的海岸线,要写得舒展;海岸边干的地方都露出来了(指图),所以我们要把长横的收笔在最右端露出来,悬针竖的收笔在最下端露出来(辅助线提示最下端和最右端)
2.指导书写“岸”。

(1)师范写,边写边提示:山写得扁扁的,海岸线要舒展一些,干的短横要压横中线,长横和悬针竖的收笔点露出来。

(2)生描一个,写一个。

(3)投示点评——点评维度一:四端两线;点评维度二:运笔情况;点评维度三:整体结构。

(4)矫正写一个。

(三)小结延伸。

1.淘气的雾娃娃还飞去了哪里,他又藏了什么,下节课再学习。

2.小组大拇指情况总结和表扬。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雾在哪里教案与反思第3篇】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偏旁记字、借助图片等方法,正确认读“雾、淘”等12个生字,理解“甚至、无论”等词语的意思;会写“岸、屋、散”等8个生字。

2.在语言、图片情境中展开想象,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感受雾的淘气。

3.整合教材资源,能够仿照课文用“无论……还……都……”说话,交流雾给景物带来的神奇变化,了解雾的自然特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教学过程:
一、承旧知,建立情感,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在诗人的文字中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这使我们感受到想象像一个小精灵一样,为我们插上翅膀,在语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现在,我们就和这个小精灵朋友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板书:想象)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篇课文,温习单元要素,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二、做游戏,积累词语,导入新课
1.看偏旁,学生字。

同学们,你们看,精灵朋友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偏旁:“
图片
”。

我们来玩“偏旁交友”游戏吧。

(板书:
图片
)看到“
图片
”你能想到哪些生字朋友?(雨、露、雪、雷、雾……)
2.比字义,有发现。

看这些带雨字头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带雨字头的字一般与天气有关)
3.多拓展,多积累。

雨:你能用“雨”字说几个词语吗?(阵雨、下雨、雨水……)
露:你在哪里见过露珠?
雾:想象一下我们生活中见到的自然现象,说说这个词语:一()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一片雾有关系,我们一齐读读课文的题目。

(出示课题)这一片雾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入课伊始,抓住“雾”这个生字,由偏旁部首到字,由字到词,由词到词组推进性训练,并自然过渡到课文第1自然段内容的学习。


三、初读文,借自学单,初识雾孩子
1.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小声读读课文,标上自然段。

请你借助课文中的拼音把不认识的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比较长的句子请多读几遍,和同桌一起完成自学单。

(设计意图:把课堂整块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和学习伙伴交流,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交流自学单,关注学生觉得有意思的句子,相机出示、学习生字词。

图片
(1)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课文中的一片雾是什么样子?(板书:淘气。

将“淘”字标红。

)难怪作者亲切地叫他“雾孩子”,请你和他打个招呼吧。

(板贴图片)
(2)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

他把天空连同太阳怎么样了?(回答问题,读好长句子。


辨析形近字:区分“于”和“干”的字形,识记生字“于”。

(3)他躲到城市的上空,说道:“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字理识字:“躲”(形声字。

“身”表义,表示把身体隐藏起来;“朵”表声,朵的古文字形体像花朵下垂的样子,表示要隐藏起来就得低垂下身子,本义是躲藏身体。


图片
(4)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指名说,你怎样识记“暗”和“岸”?怎么区分?(出示字典中的解释并辨析)
师贴图片:变暗的天空和海岸。

学生送两个字卡宝宝“暗”和“岸”回家,贴到黑板画面中正确的位置。

3.游戏复现生字: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认识了很多新的生字朋友,它们在哪里呢?一起看屏幕,它们呀,就躲在雾孩子的身后和我们捉迷藏呢!快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在自学和同伴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有意思的句子,初步感知雾孩子的淘气可爱,同时运用图片、语境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


四、再读文,想象画面,走近雾孩子
1.寻找雾孩子,发现雾的踪迹。

(1)雾藏藏躲躲,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同学们,请你们快看看课文和插图,找一找雾来到了哪里。

(出示词条:海上、岸边、城市的上空)
(2)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条按顺序贴到黑板上?你们发现什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