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六章文字表现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六章文字表现语言
d u s h u z h a j i
第六章文字表现语言(P47)
一·研究这个题目的必要性
1·我们一般只通过文字来认识语言。
研究母语也常要利用文献。
如果那是一种远离我们的语言,还要求助于书写的证据,对于那些已经不存在的语言更是这样。
(P47) 【按语】语言在人们的对话中转瞬即逝,我们如果想静止下来研究它,必定得把这些轻易流逝的东西固定下来,因此人们发明了文字,将语言模刻下来。
虽然现今有很多记录语言的手段,比如音频、视频资料等,但文字作为研究语言的手段还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研究过去的、已经消亡的语言更是这样。
拿汉语研究来说,古今大部分语言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文本文献基础上的。
二·文字的威望:文字凌驾于口语形式的原因
1·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
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结合,而是后者单独构成的。
(P47—48)【按语】索绪尔在此做了个形象的类比——这就好像一个人的照片用做证据,竞被视为比那个人的容貌更可靠一样。
在此,他指出人们更加重视形象而不大重视真实事实。
人们把声音符号的代表看得和这个符号本身一样重要或比它更加重要。
2·诚然,在某些情况下,文字可能延缓语言的变化,但是反过来,没有文字,绝不会损害语言的保存的。
…………只这一点足以表明语言是怎样离开文字而独立的。
(P48)【按语】索绪尔用立陶宛语在东普鲁士和和俄国的一部分地区的保留,来证明语言不依赖文字的事实。
接着他又用古高德语时期的语言来证明,有些细微的语言事实是不依赖任何符号记录的帮助而被保存下来的。
从古汉语的词汇、音韵在部分方言中的保存,也可以证明索绪尔的此观点。
比如粤方言中至今还保留入声韵尾。
这是一种口耳相传的继承。
所以索绪尔说到:“语言有一种不依赖于文字的口耳相传的传统,这种传统并且是很稳固的”。
对于文字何以有凌驾于语言之上的威望,索绪尔提出了一下几方面的观点。
第一,靠文字固定下来的词的形象,结我们的印象是永恒的和实在的对象,这种形象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大多数人倾向于把视觉印象看做优先于声音印象,这种形象看起来有血有肉,因为它是固定的、有形的、可见的,而语言的声音只要停息、似乎就是捉摸不定的、转瞬即逝的。
第三,我们不仅应考虑空洞的文字这一事实,而且应考虑构成被称做书面语言的一切事实。
每一文学语言通过书籍都幸面具有(独立于口头表达的正常领域而存在的领域)。
一种分离的传播领域,书的语言用途逐渐确立起来,书的文字系统称做拼写,(书和会话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这种语言,人们编写出官方字典。
在学校里,我们取之于书,教之于书。
人们的观念中,书写的词与正确的词密切联系着。
第四,当语言相拼写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时.这些不一致现象除语言学家外难以使人们分类整理,必须要求有一定的知识。
为了在人们提供的选择之间作出适当的决定,必然要从书写形式开始。
三·文字的体系
1·(1)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P50)
(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
它的目的是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
…………(P51)
【按语】索绪尔认为书写的词在我们心目中有代替口语的倾向,不论是表意文字体系还是表音文字体系,但是在头一种体系中这种倾向更加强烈。
索绪尔把汉字看做前一种形式的典范。
四·写法和发音发生龃齬的原因
1·首先,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文字却有停滞不前的倾向,后来写法终于变成了不符合于它所应该变现的东西。
(P52)
【按语】这种情况在汉语言发展中最为明显,例如在两汉以后,人们读《诗经》就
感觉到了不押韵,就此情况有些学者还发明了“叶韵”,来弥补
这种语言上的变化。
这都是因为语音变化较快,而记录它文字变化相对较迟缓。
2·写法和发音发生龃齬的另一个原因:当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借用它的字母的时候,这一书写体系的资源往往不能适应它的新任务,于是不得已而求助于一些随机应变的办法,例如用两个字母表示一个声音。
(P53)
【按语】汉语在借用外族语时,很多情况下都只借其音。
要单从记录它的汉字上根本看不出它和事物有任何联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五·写法和发音发生龃齬的后果
1·要把文字中各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加以分类,将会花费太长的时间。
其中最不幸的一种就是用许多符号来表示一个音。
相反,也有用同一个符号表示几个音值的。
…………此外还有所谓“间接写法”。
…………这些不合理的写法在语言里还算有一些东西和它们相当,另外有一些却简直毫无意义。
…………有时,文字还没有固定,在探索规则犹豫不决,因此而有反映过去时代为了表示声音所尝试作出的举棋不定的拼写法。
(P54—55)
【按语】在此索绪尔指出了几种造成“写法和发音发生龃齬”的原因,第一、二种情况在汉语中也较多,比如同音字、词,多音字、词。
最后一种情况汉语言中的异体字可以部分地反映,不过汉语言异体字很多是由于造字时间、地点和方式不同形成的。
汉语言异体字的整理上可以看这种常举棋不定,所以异体字的整理一直以来都是文字规范的难点。
2·这一切的明显结果是:文字遮掩住了语言的面貌,文字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假装。
…………另一个结果是:文字越是不表示它所应该表示的语言,人们把它当作基础的倾向就越是增强;语法学家老是要大家注意书写的形式。
…………这种虚构甚至可以表现在语法规则方面。
(P56)
【按语】这里索绪尔总结了“写法和发音发生龃齬”的后果,这一情况在古汉语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甚至造成了书面文字和口语的断
裂,文字固守着古代圣传经典中的法则缓慢前行,而口语的发展变化却比它快的多。
这种格局在宋以后,随着白话小说的出
现才慢慢有所改变,直到"五·四"的国语运动才被逐渐打破。
3·这些语音上的畸形现象当然是属于语言的,但并不是它的自然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一个与语言无关的因素造成的。
(P58)【按语】此段索绪尔指出语言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语音方面,但他同时指出这些都不是语言本身的原因,这是和语言无关的因素造成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字”。
【总结】总括来看索绪尔首先指出了文字和语言研究的密切关系,语言研究的很多方面都不得不依靠于文字,对于那些消亡语言的研究更是必须依赖于文字(文献)。
但同时他也阐述了文字给语言带来的混乱,以至于给语言研究也带来了麻烦。
从小节的分布来看,索绪尔还是更偏重文字给语言带来的麻烦。
这一点从他的用词中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出来(当然这种用词是译者传达的,或许夹杂了译者的感情),例如:凌驾,篡夺,兜售,污点,不幸等等。
在读索绪尔的作品时总有一种前后矛盾的感觉,就如在这个小小的章节中,你也会感到有一种矛盾在字里行间弥散,他前面说文字对于语言研究的必要,而紧接着他就援引实例指出文字给语言带来的纷纭的麻烦。
这也许是他看问题的一种全面性,本来事物就是个矛盾体。
所以他在提出语言的同时,也指出言语;在推崇内部语言的同时,也引述外部语言;在确立共时你研究同时,也分析了历时语言研究。
在研究语言的时空关系时亦是如此。
后来反驳索绪尔语言观点的学者,都是抓住他的这些看似的矛盾点,研究索绪尔的裴文先生在他的《索绪尔的本真状态及其张力》中指出,索绪尔的语言观点是比较全面的,不矛盾的,反驳者往往只是抓住他观点中的一个片面大加批驳,这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