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通用10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死亡诗社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1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

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

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

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

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

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

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2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

也是影响到我的人生终极理想要去当一名历史老师。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政策的文化走狗。

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

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让他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个高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个口号“开眼看世界!”
书的结局以校长诺兰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不断向学生和基廷先生施压,最后死亡诗社便在这座学校物质性的死亡了。

(幸好精神不灭)。

不知道面对着而僵化的教学体制,应试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头脑有思想的愿意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不知道面对着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优势待遇的教师群体,而普世的社会价值已经到“一切向钱看齐”的社会怎样能够留住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3
第一次看《死亡诗社》是在南师学习期间,当时边做功课边看,不是很专心,加上是纯英文版的,看得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约翰·基丁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比如让学生撕掉书上枯燥的对于诗歌的割裂开的数字化的评价方法,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进而创作诗歌,充分尊重了诗歌的本质和学习的`本质。

再比如:他让学生站到讲台,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远,更客观。

他提倡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脚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诵的诗句那样:“两条路在森林分叉,我选择人少的那条。


这次再看《死亡诗社》,除了对基丁教授的崇敬(崇敬他敢于冲
破传统,崇敬他能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崇敬他的智慧和干练……)更多的是对现实残酷的一种感怀。

尼尔是一个有梦想但却完全屈服与父亲威严的孩子,他在基廷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他背着父母去演出话剧,他年轻的生命借着“仲夏夜之梦”的精灵飞扬。

然而当帷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

终于,不幸的事发生了,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向着天堂去寻觅自己的梦想……这让人感到颤栗和无奈,现实就是这样强力地阻挠着有梦想的人,最后基丁被以灌输给学生消极思想而撤职,他的教育梦想也许和尼尔一样。

人的梦想和激情就是这样被现实击碎的。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人——尤其是孩子们,为什么天真烂漫、活泼快乐、满怀希翼地来到世界,来到校园,最后大多沉闷、古板、麻木空虚地离开。

没有梦想和激情就没有生活,不要太多的禁锢,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这才是健康的教育和生活状态。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4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对这本书名来源一无所知,只是凭了那些天生对死亡、坟墓、女巫和鲜血此类词汇偏执狂般的癖好,对文字后面隐藏的某些内容不由自主地倾心。

以为书该在讲述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会热中于阴冷刺骨的文字,喜欢和自己幻想的干尸舞蹈,美要到极致,那种审美,是以冰冷的坟墓为终结,如同普拉斯最终选择的煤气炉盘。

然而,我看到了一个和自己预期完全相左的故事。

你可以称它是校园青春,因为它讲的正是校园青春的故事。

刻板的老师,青春懵懂的男孩们俊美如阿波罗,他们眼中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
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其漫天之势宛如一种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在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飞翔。

秋野宁静而广袤,那也是暂时的,暴风雨正在悄悄酝酿。

暴风雨来临时,这些鸟儿又该怎样?
也许我们都曾经暗暗盼望过生命中出现基丁这样一位老师,他热爱文学、人生,热爱诗歌、梦想,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他们‘Seizingtheday’.(把握今天)(即“及时行乐”)。

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教室里露面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

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诗歌的规定,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

他让孩子们称他为‘船长’。

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不合时宜的船长,他的到来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贯彻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诗歌无法以理性坐标的方式去度量,人类充满着激情!医学、法律、经济、工程,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

他告诉他们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因为,那对采摘真正的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来,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Perry(尼尔·培瑞)的名字,我都会隐隐疼痛。

那样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学业优异,他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

在严厉的父亲命令下,他退出了校报编辑,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操着手术刀,精确地度量着病人腐烂的躯体,他会生活无忧,成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

这些早早设定好的路径正摆在他面前,鲜花和尸骨放在他的道路两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将是社会的栋梁,生活得平静而绝望,在某个午夜梦回之时,偶尔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时有过的梦想….然而,那样的路中断了。

他遇见了Keating (基廷)。

从第一堂课,撕碎了第一本教科书开始,就注定了他将与那样的路分道扬镳。

他太过于早慧,第一个明白了Keating(基廷)提
出的‘卡配匹亚’。

Keating(基廷)带领他们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样青春的躯壳,盛载着梦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为蛆虫的食物。

他重组了Keating(基廷)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在夜里奔行向那个印弟安山洞,夜的迷雾间,苏格兰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

那种激情飞越的时分,Neil(尼尔)真正体味到了幸福,他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美丽、脆弱、高贵得一塌糊涂。

而这样的浪漫注定走向死亡。

在精神父亲Keating(基廷)与现实父亲的较量中,精神在现实的蹂躏下,不堪一击。

Neil(尼尔)的人生愈显出其苦痛和孤独,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场演出,演出一个好学生,乖儿子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赢得一片赞许。

所以,当有一天他要放弃父亲为他划定的轨道,选择另一个不可知的,可能充满荆棘与艰难的道路时,父亲震怒了。

在强权的父亲面前,他的灵与肉处于分裂的状态之中:是顺从传统父亲的强势?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年轻的他无力承担这种重负,他选择了死亡。

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他用那把父亲长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术刀打开通向坟墓的道路。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5
看《死亡诗社》这本书主要有两个塬因。

第一是电影太好看,很喜欢里面Mr. Keating的每一句话,觉得书中的语言应该更加精彩。

另外一条塬因,是书和电影对教育和教育塬则的挖掘和讨论。

往大了说,《死亡诗社》要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群叛逆的青年,在残酷的束缚中追求自我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故事。

他们的父母都为他们安排好了完美的人生,去常青籐学习,经赖成爲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医生或者生意人。

但是,孩子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喜欢的女生,也有为之奋斗的事业。

衝突的中心围绕着Mr. Keating,他的教学手段和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无非有下面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学校。

小説里的学校是一个坐落在对封闭的山谷里面的
非常有名的预科班性质的学校,其学员的75%能够进入长青籐的学校学习,也涌现了大量的人才。

学校的教学风格严谨得有些苛刻。

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学校已经名声在外,当然会对学生严格要求,保证教学的质量,不辜负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希望。

从这种意义来説,学校的严格要求无可厚非。

对于教师,学校也很苛刻。

诸如Mr. Keating的那种教学风格,虽然在我们看来新颖有趣,生动活泼,但如果在全校普遍推广就会导致混乱(详因后述)。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教学风格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也是理所应当。

第二,Mr. Keating。

这傢伙早就是Dead Poets Society的骨干成员,Seize the time是他的信条。

他也把这一信条带给了他的几个学生。

他说的话句句在理,句句深刻。

他让学生们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统一和和谐对个性的摧残,因此应该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他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作诗篇,他叫学生辩证批判的看待课本上的文章,。

说得简单点,Mr. Keating就是“素质教育”的理想状态,而在这种理想状态下培养出来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梦想,有热情的人。

但是,理想状态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

还不说全校推广,就在Mr. Keating的一个班里面就出现了本不该发生的事情。

学生有个性,但是学生是叛逆的,是武断的,是幼稚的,是衝动的。

从新的Society聚会就可以看出苗头。

Mr. Keating的失败在于过于追求素质教育,而忽略了纪律和约束对学生的进步意义。

第叁方面就是家长。

从书中来看,即便是欧美国家的家长,也在为孩子的好前程奔波劳累。

Neil的父亲爲了让他成爲一名医生,想尽一切办法,在家里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把Neil送到这所最后就是关于学生。

一般来讲,学生的年龄决定学生的认知层次。

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一阶段,学生确实存在叛逆性,并且对现实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们大胆却往往不计后果,他们常常追求一些虚无缥渺的或者不切实际的东西。

正确的引导是应当的。

问题在于哪类引导是正确的引导,是学院式的,还是家长式的,还是Mr. Keating式的?
也许有一条比较中庸的路可以走,也许没有,因爲教育教学方式
并不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东西。

所以,书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确实如此,教育教学改革中可能有很多的问题与无奈,很多尝试与失败。

不过目前的中国教育界,好象还没时间关心这个……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6
被学生称呼为“船长”的基丁老师要走时,非常喜欢他别样教学的学生们,纷纷站在桌子,为基丁老师的离开而惋惜,老师露出无奈却又欣慰的微笑说道:“谢谢,孩子们。

谢谢你们。

”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看完那一幕,不禁自泪流满面。

影片的结尾,基丁老师最终被辞退,孩子们继续从前的生活。

孩子们纷纷站在桌子上,那是因为基丁老师已将学习的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田。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人生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是基丁老师带着孩子们寻找人生意义时朗诵的梭罗的诗。

这群孩子们会记得,并肯定基丁老师的教学。

这部电影整一个灰色基调。

但基丁老师教孩子们却是彩色的。

讲述的是1959年,以凝重的风格及传统的教学理念著称的威尔顿预备学校迎来了一位新的诗歌教学老师基丁及一群虽年轻却早已被规划好人生道路的新学生。

看完影片,我的心中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场。

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

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丁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到底该做怎样的老师?又该做怎样的父母?
影片中的基丁老师是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风格,并非是那种循规蹈矩按着教科书进行教学,而是突破传统,教给孩子换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教学了解诗歌时,让孩子们撕掉前面的定义性的讲述。

他的用心是让孩子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让孩子有勇气站在桌子上,教给孩子能换种角度去思考,写自己的诗歌;闭眼聆听,教给孩子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天性;在院子中学会走路,教会孩子不要顺从,要有自己的主见……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轻松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

让学生仿佛重生,这也是电
影的前半部分。

电影的后半场,讲诉最好的学生尼尔因自己热爱演戏,却因违背了父母意愿,没有按着父母既定的目标去走,最终选择了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本该绽放的青春,却因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而早早凋谢了。

很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可以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可以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知诉父亲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因为他自己讲了也白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悲剧的发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

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

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

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也都存在着,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根本就没考虑到孩子的爱好,从小让他们学习钢琴,画画,星期天都不放过,让他们从小就成为小大人,他们没了童年,没了乐趣,只会成为生活的奴隶。

而他们并不开心,而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来作为理由,其实他们是在以爱的名义来伤害着他们的孩子。

尊重孩子才是对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比整天学习还重要。

这是做家长所要考虑的。

也是我们作为教师所要考虑的。

让我们做一名创新的老师!做一个开明的家长!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7
看完后,一直在问想,为什么会取名为死亡诗社?
基顿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

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
需要走的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其实是江泽民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细化的内容。

而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不论是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的质疑。

而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
基顿先生毫无疑问地被这个社会保守思想所驱逐。

可是,他的光辉在于,他的思想永驻于“古诗人社”成员的心中。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

看过片子,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思想,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是的,他们也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说服工具,一套会让社会认可的理论。

可是,影片让我们觉得他们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

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定来年青一代的未来。

这时我恍然感觉,我以前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教导我的弟弟......
是的,我没有让这种方式,让弟弟成为悲剧,就象安德烈一样。

因为我还没有成熟地掌握这种方式来教导弟弟时,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和困惑时,我重新思考了,我敬爱的老师廖老师给了我指导,让我从这个错误中走了出来。

是的,我不能以这种方式来扼杀年青一代的创意和理想。

虽然我并不是年老者,可是社会的价值观培养了我用这种成年人的思考来去教育弟弟,现在的解脱,或许是对弟弟、对我的最大的安慰。

真正有价值的电影,他总是让我从中找到自己,犹如文学作品。

死亡诗社,你也一样。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8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

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

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

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

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

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

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

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

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

同时,也学会屈服。

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

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

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

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

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

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

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

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

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

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

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死亡诗社读后感篇9
《死亡诗社》这部反应上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件“传统教育和反传统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

这部上半场充斥着喜剧元素、下半场弥漫着悲剧色彩的教育片,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历久弥新,一次次对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愤怒的质问。

特别在正处于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无数学子的愤怒与无奈感。

这部小说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疑对这些水深火热中的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广大课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这部小说在一片喜庆的开学典礼中拉开了帷幕,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预科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迎来了又一批“大学生的原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