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走进高三化学综合科专题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对市爱戴阳光实验学校研究性学习走进高三综合科化学专题复习
县第一中〔643200〕曾蠡
的关键在于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转变为“授之以鱼〞的教学。
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励;另一方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甜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改变中国学生在各科“奥林匹克竞赛〞上次次荣登榜首而“诺贝尔奖却无人问津的僵局,我们必须大搞,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意识,必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当前,环境问题是一大热门话题。
随着工业革命到来,工业快速开展,环境迅速恶化,酸雨就一直困扰着各国人民,因此,环境问题中,酸雨的问题也就自然成为综合科化学高考的热点问题。
但学生对酸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一点介绍,并且对酸雨知识也只是被动地了解,解题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答复下列问题。
因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以<酸雨专题复习>为例,谈谈在高三综合科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与酸雨有关的系统知识。
〔2〕通过这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能力、推断能力、设计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用的方法来研究、解决一切酸雨问题。
养成实事、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4〕了解各种与酸雨有关的常见现象的本质以及相关解决酸雨问题的方法和实用技术。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图书馆〕、法、讨论归纳法、解题实践法
三.研究过程
〔1〕准备。
有讨论,确子课题:①酸雨具体含义,②酸雨的形成原理,③酸雨的危害,④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⑤根据①?④的知识来解答实际综合科化学的练习。
〔2〕学生按子课题①?④分组行动。
〔3〕集中交流与讨论。
〔4〕由各组的组长总结归纳相知识。
〔5〕上课时给出具体练习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意见,最后有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有讨论找出正确答案。
四.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学生分好子课题后,立即开展行动。
①②④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需要通过电子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酸雨方面的资料,并且下载了大量的有关酸雨的含义、原理、形成资料。
③组的同学经过老师的引导,积极动手收集药品,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
[药品]稀硫酸稀硝酸混凝土石头活鱼盆
景水钢
[操作]①用稀硫酸分别参加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
②用稀硝酸分别参加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
③把
稀硫酸和稀硝酸混合后重复上述的。
[讨论]根据上述现象,讨论酸雨的危害。
[结论]酸雨之所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被称为“空中死神〞,是因为有以下危害:
① 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直接造成危害。
② 使土壤酸化、贫瘠化。
③ 危害植物、农作物和森林。
④ 对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造成腐蚀。
⑤ 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面对已得到的结论,笔者马上给出练习:
⑴谚语所说的“雷雨肥庄稼〞的化学原理是什么?雷雨是酸雨吗?〔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如何减少酸雨?
⑶火力发电厂为什么将“含硫煤与石灰石粉末混合〞燃烧发电?
学生根据自己所归纳总结的知识以及自己探究知识所得到经验,大多可以快速、准确的答复下列问题。
五.研究成果与收获
1.通过简单的模拟,学生系统的了解了酸雨的危害,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2.通过对大量有关资料的查阅,学生了解到酸雨的具体含义、原理、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是有具体含义的,比方上面的练习“雷雨肥庄稼〞中的雷雨也是显酸性,但对环境不造成危害,不能称为酸雨。
酸雨是pH<的降水,包括雨、雾、露、霜形式。
酸雨形成原理比拟复杂,SO2、N x O y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SO2形成硫酸过程如下:
气相反:2SO2+O2=2SO3 SO3+H2O=H2SO4
液相反: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由氮氧化物形成硝酸的反方程式为:
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根据酸雨的形成原理,很自然的想到酸雨的防止方法与措施,又由于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很快总结出减少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以用生石灰脱硫法,原理为;CaO+SO2=CaSO3 2CaSO3+O2=2CaSO4也可以用氨水来吸收:
2NH3•H2O+SO2=(NH4)2SO3+H2O 2(NH4)2SO3+O2=2(NH4)2SO4多种措施。
通过一的研究、讨论,学生对酸雨有了系统的认识。
这些知识是有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归纳、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酸雨的相关知识就自然的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
3.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了学生的根底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①②④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在上查找资料时,收集到相关资料很多,必须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特别是③组的同学通过来证明酸雨的危害,他们需要设计好,动手做,从收集、处理信息,最终找出酸雨的具体危害。
在学生认识酸雨以后,及时给出相练习,引导学生根据酸雨的知识和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来综合分析题目,从而自然地得出答案。
4.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仅有单科知识的教师对综合科化学的不和对综合科教学的重要性和方便性;体会到这样教学的难控制性和课堂的随意性。
在真实情景中,由于学生经过课前的大量准备,
六.研究体会
通过这节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自己研究的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知识,紧接着又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练习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根本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下来后,开始自己寻找的课题、动手设计的方案,他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高三综合科化学的综合解题能力得到大提高。
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赢得了学生的;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可以从习很多的知识,增加老师的知识含量,培养老师的研究热情,提高老师的研究能力,从而为我国的打下良好的师资根底。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的讨论
一中曾蠡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
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素质;也就是要稳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适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本文就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案导学的运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往往是教师讲评、罗列、总结知识,学生听、练、记知识的复习。
这种〔讲—练—讲〕没有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学生思维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教与学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只写教师要讲的,少有学生须思的,上课抄题、讲题、做题,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教学活动: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那么当“听众〞,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思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学习。
3、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粉笔+黑板〕,未能充分发挥、投影、和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
4、题海战术: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课上教师只讲题,课后学生再做题,未能充分发
挥例题的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学生能力的功能。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整体结构的根底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重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
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
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稳固知识,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
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表达以下两条原那么:
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那么
②突出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那么
2.学案设计原那么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到达最正确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注意以下原那么:
〔1〕课时化原那么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
这样便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授课的针对性、方案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那么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素质。
〔3〕参与化原那么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学案设计中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增加人人参与的时机,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鼓励人人参与的,让学生在参与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4〕方法化原那么
强化学法指导。
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根底性与开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根底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开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情况、问题。
〔5〕层次化原那么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上下层次,在编写学案时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到达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2〕根底知识回忆;〔3〕知识要点;〔4〕样板题;〔5〕知识能力训练;〔6〕跟踪训练。
学案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和考试说明制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行为动词。
〔2〕根底知识回忆
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根底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忆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根底、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方式,找准、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
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底。
〔4〕样板题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高考题,及模拟题〕,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培养解题的标准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知识的综合用。
既要有利于知识稳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
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④防止教师占用过多讲解时间,在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跟踪训练的设置要表达“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那么,防止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
做到试题设计标准,题型颖,材料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生产、生活、科技有关的情景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能力。
如复习氯气净水时,设计了以下四个梯度问题:
1、氯气净水的原理是什么?〔旧知识回忆〕
2、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气净水?假设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相关知识迁移〕
3、NH2Cl是一种型净水剂。
试利用水解实质答复NH2Cl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具体迁移〕
4、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型净水剂。
铁酸钠的氧化性比KMnO4氧化性还要强,其复原产物是Fe3+,试答复铁酸钠能净水的原因。
〔实际知识运用能力迁移〕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以净水为出发点,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的用从记忆到迁移,从迁移到类比呈现了梯度的变化。
学生答复下列问题的角度自然从问题的表象理解,层层递进,到问题实质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从低级向飞跃。
习题的设计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按容易题:中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4.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如根底知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根底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方案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学习
①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根底知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方式进行。
对于的知识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进
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下以悟为果。
每堂课的开始5mim,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根本知识点。
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
然后教师点出本节课所需复习的根本知识点。
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缺乏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
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稳固所学根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泼气氛,促进师生共鸣。
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
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根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增强记忆的效果,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②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解题汇报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
真正到达把例题搞懂。
在此根底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③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课堂小结
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课后反应
反应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那么由个别辅导解决。
对共性的问题那么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在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运用学案导学,学生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如、观察、练习、评析问题〕,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化。
同时,通过知识的实际用,促进智能的转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
一中曾蠡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
化学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素质,以适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受试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往往是教师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讲—练—讲〕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付考试。
其存在的问题是:
1.教与学相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只写教师要讲的,少写学生要练的,上课抄题或投影,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题海战术: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课上教师只讲题,课后学生再做题,未能充分发挥例题的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学生能力的功能。
3.教学活动: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那么当“听长〞,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思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学习。
4.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粉笔+黑板,未能充分发挥化学、投影、和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因此,我们根据二纲要求和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作了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表达以下两条原那么:
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那么
根据这一原那么可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根本概念、根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假设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②突出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那么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
比方:化学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约30个,其中不少于15个在高考中的重显率为100%。
2.学案设计原那么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到达最正确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注意以下原那么:
〔1〕课时化原那么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
这样用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授课的针对性、方案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那么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素质。
〔3〕参与化原那么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学案设计中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时机,鼓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时机,鼓励人人参与的,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习,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原那么
强化学法指导。
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根底性与开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根底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开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情况、问题。
〔5〕层次化原那么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上下层次,在编写学案时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到达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包括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2〕根底知识回忆;〔3〕知识要点;〔4〕样板题;〔5〕知识能力训练;〔6〕跟踪训练。
学案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教学和考试说明制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行为动词。
〔2〕根底知识回忆
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根底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忆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根底、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方式,找准、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
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底。
〔4〕样板题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高考题,及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到达解答的标准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知识的综合用。
要有利于知识稳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④防止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其设置表达“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那么,防止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
做到试题设计标准,题型颖,材料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学业生产、日常生活、科技有关的情景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能力。
习题包括10道客观题和2-3道主观题,按容易题:中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4.学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