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作者簡介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於南京。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父母逃難至江蘇、安徽、上海、重慶,1948年入讀厦門大學外文系,半年後年隨家至香港,1949年遷居台灣。
1952年畢業臺灣大學外文系,以榜首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同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
1954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詩人共創藍星詩社。
1958年到美國愛荷華大學(Iowa)進修,翌年得藝術碩士學位後回台灣教書。
歷任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教授等校教授,亦曾兩度赴美講學。
余光中與香港淵源甚深,曾謂「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作品中有多篇表達對香港的觀察或情感,收錄在《隔水觀音》、《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書中。
余光中一直孜孜不倦於新詩、散文的創作,又從事文學批評和翻譯,自稱「寫作生涯的四度空間」。
在中、港、台三地出版著譯逾70種,包括詩集《白玉苦瓜》、《蓮的聯想》、《五陵少年》;散文集《聽聽那冷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青青邊愁》;評論集《分水嶺上》、《從徐霞客到梵谷》;翻譯作品《梵谷傳》、《英詩譯註》等,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作品背景
余光中早年出書,未有刻意把散文與評論分開,只是把非詩的文章編成一集,直到八十年代以後,才有專收散文的結集。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在1987出版,正是作者第一本純散文集,作者在書中的自序說:「我就把自己的文章一分為二,像山嶺分開水域那樣,感性的歸感性,知性的歸知性,分別出書。
」,並正式提出「散文與詩是自己的雙目」,改變了早期視散文作「詩的
99
副業」態度。
因此,本書是作者寫作生涯中重要的分水嶺,具有重大意義。
本書共收錄二十篇散文,寫於1978年冬至1985年夏間。
在這七年裏,余光中正在香港中文大學當教授,除了有一年回台北外,其餘日子都在沙田度過。
異地的情事、對台灣的思念等,都在作者人生鐵軌上留下了痕跡,展現在本書之中。
內容大要
本書可說是余光中在香港時期的作品,當中不少是刻畫香港的山水景色和抒發日常工作、生活的感受。
《牛蛙記》、《吐露港上》、《春來半島》、《山緣》、《飛鵝山頂》便是描寫沙田山居的風景和心情;《沙田七友記》、《送思果》則記述與香港文友歡笑離合的軼事。
此外,作者對台灣生活的所思所感亦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余光中自言在居港期間沒有一天忘記台灣,異鄉的所見所聞,都勾起作者在台灣生活的記憶,如《沒有人是一個島》中瘂弦詩筆下的澳州、《輪轉天下》中澳門的三輪車和《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中乘坐火車的種種經驗,都纏進了「台灣結」的線頭。
《我的四個假想敵》、《開卷如開芝蔴門》、《秦瓊賣馬》三篇文章更是作者回台灣小住時寫下的生活小品。
《我的四個假想敵》描寫父親眼見女兒逐漸長成的複雜心情,《開卷如開芝麻門》泛談讀書與藏書之樂趣,《記秦瓊賣馬》借賣車抒發自己對舊事物的情感。
除了對香港和台灣的「雙城記」外,本書內容還包括旅遊的見聞觀感,對世風人情、文化歷史的雜感。
《羅素的彈弓》寫閱讀羅素評論的心得感想;《北歐行》記述作者往瑞典、哥本哈根、杜塞爾多夫、科隆,巴黎的遊歷;《橫行的洋文》及《何以解憂》兩篇文章中,作者分別透過學習外文及提供個人解憂的方法,以表達他對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獨到的分析和見解。
作者通過這本自傳式的抒情散文集,把個人對親人、友人、鄉土、家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分別融進不同的篇章之中,並流露於字裡行間。
以下表列各篇作品的成文年分和內容主題,以
100
101
供參考: 主題 篇序
篇名 成文年分親情友情鄉土情家國情 愛自然之情 雜感1
催魂鈴 1980 3 2
牛蛙記 1980 3 3
沒有人是一個島 1980 3 4
秦瓊賣馬 1980 3 5
我的四個假想敵 19803 6
送思果 1981 3 7
鴉片戰爭與疝氣 1982 3 8
吐露港上 1982 3 9
輪轉天下 1982 3 10
春來半島 1982 3 11
開卷如開芝蔴門 1983 3 12
愛彈低調的高手 1983 3 13
羅素的彈弓 1984 3 14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1984 3 15
橫行的洋文 1984 3 16
山緣 1985 3 17
何以解憂 1985 3 18
飛鵝山頂 1985 3 19
北歐行 1978 3
20 沙田七友記 1978 3
藝術特色
余光中學貫中西,涉獵層面廣闊,又具備創作理論的基礎,加上創作不綴,形成獨特而多變的散文風格。
他自言:「早期年少氣盛,意氣自雄,飛揚跋扈,帶有實驗性,文法比較獨特,風格比較凌厲;中年以後寫了幽默的散文,也是一個特色,雖然不是主流,但也是常常寫的;此外講人情世故,這些散文裏有學者
的味道,與五四以來梁實秋、錢鍾書等有相通之處。
」(見陳芳《「我一直在寫」——記余光中先生》)正好說明余光中在散文題材和風格的不斷開拓和發展。
本書是余光中步入中年後的作品,其藝術特色有以下幾方面:
1.兼具知性和感性
余光中重視散文的知性和感性的結合。
他在本書的「自序」說:「我寫過的散文,雖有許多篇抒發詩情畫意,放乎感性,但也有不少篇追求清明的知性。
」另在《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一文中,他闡釋散文的知性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學的刻意炫誇」,感性則是「作品中處理的感官經驗,如果在寫景、叙事上能夠把握感官經驗而令讀者如臨其景,如歷其事,這作品就稱得上『感性十足』」;強調知性在散文裏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為「理趣」。
本書的作品體現了作者的散文主張,既有使用抒情詩的意象、節奏、虛實相濟等手法,狀物寫景,富於感性,如《山緣》;同時作者的學養和歷練又表現他的奇思和睿智,如《橫行的洋文》;但當中有更多的知性散文是做到了感性和理趣的結合,如《開卷如開芝麻門》、《催瑰鈴》。
《開卷如開芝麻門》中,作者一方面抒發作者對讀書的深厚情感,一方面又傳達作者對讀書的諸多思考;《催瑰鈴》中,作者對現代化電訊設施的疑慮和悠然的懷古之情互相交織,感性與知性相濟、相融,別具特色。
2.幽默諧趣
余光中在《幽默的境界》中說「幽默是一個敏銳的心靈,在精神飽滿生趣洋溢的自然流露。
」《催魂鈴》、《牛蛙記》、《沙田七友記》、《何以解憂》和《我的四個假想敵》等都有不少由幽默自然激發出來的諧趣意象,其中以《我的四個假想敵》最為突出。
篇中洋溢着濃郁的父愛,只是這種愛沒有直接訴說出來,而是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如作者把其四位女兒的男友當作「假想敵」,把男孩對女兒的追求寫得像攻城戰,戲稱女兒們為開門揖盜的「內奸」;母親則是女兒們的
102
「親密戰友」,推波助瀾;他自己作為父親則是一個蒙在鼓裡的「昏君」,陷於腹背受敵。
追求者向女兒投的情信,余氏寫成轟炸其信箱的炮彈,又把女兒們的追求者的來電,寫成實彈射擊,把父親對女兒被男友「搶去」的無奈和不安表達得非常生動有趣,使讀者忍俊不禁,又傳達了父親對漸漸長大的女兒的不捨情意。
3.語言鮮活
余光中的散文,語彙豐富,文字生動,極盡心思。
原非慣用的詞語,經他想像,或將語言材料變格運用後,讀者不能只按字面理解意思,卻又能感受到其中的機智風趣。
他還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段拆卸、裝拼文字,加強表達的效果,黃維樑便稱他為「文字的魔術師」。
如《催魂鈴》中,將「迅雷不及掩耳」改為「迅鈴不及掩耳」、「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改為「電話動口,書信動手」;《我的四個假想敵》中把「有教無類」改為「有婿無類」等,便是把成語改造,以迎合文理,營造新鮮有趣的效果,令人莞爾。
他更把文言句法、方言俚語、歐化句式等都兼收並蓄,引入散文中,如《催魂鈴》中的文言句式「古人魚雁往返,今人鈴聲相迫。
魚來雁去,一個回合短則旬月,長則經年,那天地似乎廣闊許多」、《我的四個假想敵》中所引用的廣東話「靚仔」、「叻仔」,都恰到好處,增強了散文的張力和彈性。
4.比喻新奇
本書所用的比喻,不論是擬人、擬物,都新穎奇巧,想像豐富,呈現作者對生活和文字的高度敏感,如《催魂鈴》中,說電話是「工業文明派到家家戶戶去臥底的奸細」、「一枚不定時的炸彈」;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中把火車比作「風火輪」,乘客是現代「哪吒」;《牛蛙記》中,以一串串彼此引爆了的「地雷」、「水雷」來形容蛙鳴之響,都鮮活有趣。
又如在《北歐行》把自己比喻為被抽煙客迫害成「一隻咳嗽的仙鶴」;《飛鵝山頂》把飛鵝山喻為「天地間的一隻黛青色巨果」,喻體都生動具體。
此外,本書的擬人設喻有不少奇思妙想,如《山緣》說山路「像有意接我們上去」,又
103
說「地心引力卻一路追來,不肯放手」,筆下萬物彷彿皆有靈性;在《何以解憂》一文中,有「學西班牙文就像學英文的人有了外遇」、「她把do, does, doing, did, done等等戲法一揮手都全部掃開」等句子,把無形的語言也注了人性。
凡此種種富於變化的比擬,都充分顯示了余光中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5.用典巧妙
余光中博學古今,中外人事隨手拈來,運用自然,有時是引用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有時則是脫胎換骨,巧妙的轉換成自己文章的一部分,也為讀者提供聯想的空間。
以《催魂鈴》為例,「玉璫緘札何由達」出自李商隱《春雨》,「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引自《古詩十九首》,「玉璫緘札」、「一書札」等道出作者對古代舒緩的生活節奏的嚮往,令讀者悠然神往。
又如《牛蛙記》中,作者引用李清照《一翦梅》中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形容其對牛蛙此起彼落的蛙鳴無法「只當沒有聽見」,反映了作者對牛蛙的鳴聲的厭煩。
又如《我的四個假想敵》一文,引用美國詩人納許在《由女嬰之父來唱的歌》所寫,說見到男嬰都「殺機陡萌」,表達作者以女兒的男友為假想敵的感受,乘男孩還在襁褓的時候,就予以解決。
本書引用典故不少,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國學基礎和外文知識。
教學建議
1.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辮子》一文中,強調散文應講究彈性、
密度和質料。
鼓勵學生將本書與《剪掉散文的辮子》對讀,並根據余氏的理論,分析本書的作品。
2.幽默是余光中散文創作的一大特色:
(1)着學生分組,各自找出本書各篇不同的幽默文字,與同
學分享,並討論其表達效果。
(2)在討論表達效果後,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本書營造幽默
效果的手法或技巧,例如:
104
y誇張、對比、奇喻、自嘲嘲人、自欺欺人、活用詞語、妙用典故成語等手法;
y趣味橫溢的敘述、詼諧典型的描繪、風趣俏皮的語言、故作糊塗荒唐、醜化人事、製造矛盾等技巧。
(3)然後着學生自擬題目,運用其中一些手法或技巧,創作
一篇幽默短文。
3.余光中在本書「自序」中說:「作家常有詩文同胎的現象:
蘇軾的《念奴嬌》與《赤壁賦》便是一例。
本集裡,《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的同胞,便包括《九廣路上》、《九廣鐵路》、《老火車站鐘樓下》、《火車懷古》等詩。
」又說:「作家對於自己關心的題材,橫看成嶺,側看成峰,而再三模寫以窮盡其狀,一方面固然是求材盡其用,一方面對自己的彈性與耐力,以及層出不窮的創意,也是很苛的考驗。
」教師可指導學生理解這兩段文字,然後着學生從《九廣路上》、《九廣鐵路》、《老火車站鐘樓下》、《火車懷古》等同胞詩,選取一首,與《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一文作比較閱讀,就內容、形式、表現手法等分析作品的異同,以了解作者在不同時地創作這些「同胞」作品的創意和情感;又從中選出最喜歡的一篇作品,並說明原因。
4.作者在「自序」中談及個人創作散文的歷程和經驗:
「我的散文比詩起步要晚十年,但成熟的過程比詩要快,吸引的讀者比詩更多……」
「三十幾歲時,我確是相當以詩為文,甚至有點主張為文近詩。
現在,我的看法變了,做法也跟着變了。
」
「其實,我寫過的散文裡面,雖有許多篇抒發詩情畫意,放乎感性,但也有不少篇追求清明的知性,原是本位的散文。
」「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思想與文字相遇,每如撒鹽於燭,會噴出七彩的火花。
」
由這些自白加上作者可觀的散文創作,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余光中其他散文集,然後請學生嘗試為余光中的散文作專題介紹。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