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41张-高考语文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 2020年浙江卷第6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2)重视图表类文本,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图表类文本具有形式简洁、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命题者一般 会用数据表格的形式反映某一话题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内的客 观情况,要求考生分析、比较、概括数据表格反映的主要信息, 或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建议等,对考生的语用能力要求较高。考 生必须学会阅读不同表格,能够从表格中迅速提取关键信息,并 在必要时进行图文转换。
在个人生活情境方面,试题所选取的情境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一是考生获得的个人体验,既包括情感层面的,也包括学习过程、 方法及策略层面的。如2018年江苏卷第5题的非连续性文本为漫画 “兔子拔萝卜”(如图8所示),要求考生理解其中寓意,并通过 题目选项传达给考生“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的道理。二是个体角度建构意义层面的,主要指表达和交流等“倾 吐”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个人创造。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表达 和交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 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交 往与社会实践能力。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22题以“毕业前最 后一节课”为特定情境(如图9所示),要求考生结合漫画材料的 内容和寓意构思作文。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通过这一非连续性文本 感受到浓厚的师生情谊,激发起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在师生交往、 感恩教师等角度产生一定的思考。
• 以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 为研究对象。将各年份、各省份高考语文试卷中存在的 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 2017—202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非连续性 文本试题共出现了16次,且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作 文题占少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命 题思路和框架”中提出:语文考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 选择和组合角度多样、视野开阔的考试材料,并且呈现出鲜明的 命题指向。因此,本研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文本形式、语 料情境、能力考查层次3个维度来建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分析 框架。
图11 2017—2021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各能力考查层次占比
图12 2020年天津卷第3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2)语文学科情境相对不足,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具象化呈现
所谓具象化是指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 学习,往往需要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观 测的具象,而这一具象往往通过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图像、 情境来呈现。由图7可知,语文学科情境类试题数量仅占 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19%,这说明语文学科知识的具象化 呈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 比较图1、图7、图11可知,在文本形式、语料情境和能力考查 层次3个分析维度中,能力考查层次维度各部分题目之间的占比 差异是最大的。其中,检索和提取能力占比最少,仅为10%。 检索和提取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快速、准确地检索并提取文本关 键信息的能力,该类题目较为简单,往往是罗列出来一些信息, 让考生根据记忆或者材料中的显性信息进行作答。如2020年天 津卷第3题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图12所示),题干为“下列与选 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是( )”。这种题目对学生 能力的要求仅相当于分类法中的单一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 或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记忆和理解水平,因
• 按照阅读文本的外在形式,将文本分为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 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4种不同类型。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 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 是由列表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 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 单、表格、图表等;混合文本是由若干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 文本构成的单篇文本;多重文本是由几篇相对独立的文本构成 的,这些文本可以是连续性的也可以是非连续性的,文本与文 本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或不明显,甚至可以互相矛盾。
• 要求考生根据统计结果就榜样教育向学校提出建议。 二是信息表格,它将各类信息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重 点突出,简洁明了。如2020年江苏卷第4题,要求考生根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简表”(如图4所示)所呈现的内容, 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及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高考 语文试卷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表格类型,例 如2017年天津卷第20题第一次出现了词云图(如图5所 示),虽然题干中对词云图的概念以及阅读方法做出了解 释,但也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图文转换能 力及语言表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 根据图1 可知,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图片类非连续 性文本试题在所有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0%, 这充分显示了图片类试题在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的重要地 位。进一步研究发现,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图片类非连 续性文本主要以漫画为主。所谓漫画就是指以一种简单而夸张的方 式来描绘某一客观事物,从而以幽默、讽刺的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 效果,具有形象生动、简洁传神的特点。因此,漫画类的非连续性 文本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文 本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图2 所示为202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第6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拟标题,并分别简 要评价图中的创意。学生要作答这一题目,首先要结合社会背景读 出漫画的时代内涵,理解其创意所在,其次要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 括出图片的标题和创意,这对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图文转换 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非连续性文 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考语 文试卷中出现的频次也较多,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 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 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推动了高考语文命题的变革,其中 最鲜明的变化便是高考语文命题方式的多元化,如阅读材 料来源的广泛性以及阅读文本形态的多元化等。
图6 2018年全国卷Ⅰ第21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语料情境维度
图7 2017—2021年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各语 料情境分类统计
(1)贴近学生生活,聚焦社会发展,试题的时效性和实践性较强
• 由图7可知,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 试题中,个人生活情境类和社会公共情境类试题所占比 例较为接近,共同占据了非连续性文本试题情境的81%, 这凸显了高考语文试题鲜明的生活导向和实践导向,也 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图10 2017年江苏卷第5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3、能力考查层次维度 • 由上可知,本研究将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能力考查层次分
为3类:检索与提取能力、概括与分析能力、评价与表达能 力。依据这一界定,对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非连 续性文本试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1 所示。
(1)对检索与提取能力的考查相对较少
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图表类文本的题目数 量在高考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图片类文本,达 到了33%。进一步分析发现,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 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有两种。一是数学统计表,如2019年天 津卷第21题,通过柱形统计表展示初中生“喜欢的榜样类型” (如图3所示)
情境是近年来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所谓语料情
境就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所处的实 践情境。依据阅读目的将情境分为4类,分别是个人的、 公共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分为个 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2019年发 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根据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 将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本研究借鉴以 上分类标准,根据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不同,将语料 情境分为学生的个人生活情境、社会公共情境、语文学科 情境3种。
1、文本形式维度
• 依据本研究对文本形式的界定,笔者对2017—2021年 高考语文试卷中各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题目数 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结合具体试题内容, 进一步分析其命题特点。
(1)侧重图片类文本,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媒 介发生了巨大转变,图片成为与文字并峙的人类交流与 表征的重要工具与途径之一,21世纪也因此被人们称为 “读图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读图能力成为学生 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图片类试题在高考语文试卷 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图片类文本有漫画、宣传 画、照片等多种形式,它们往往具有形象生动、意蕴丰 富的特点,因此,图片类文本试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 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及鉴赏能力。
• 实际上,与物理、化学等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学科不同, 语文知识具有很强的无序化特征,它以个体言语经验的语篇为基本 单位,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都是语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9] 另外,除了语音、词汇、语法等显性知识,语文学科还包含大量内 隐的情感性、道德性以及价值性知识,即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知识,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需要采用一些感悟式、 体验式的方法。这种无序化的知识体系及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给学 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很强的模糊性与抽象性,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学 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将语文知识适当地进行具象化呈现就显得十分 有必要。而非连续性文本因其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将语文 知识具象化的绝佳载体。如2017年江苏卷第5题,要求学生选出与 漫画情境最吻合的诗句(如图10所示),这就将比较抽象的情感和 深邃的诗歌主题采用具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 解力和感受力。但遗憾的是,这种承载语文学科情境的非连续性文 本试题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并不多见。
图3 2019年天津卷第21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图4 2020年江苏卷第4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图5 2017年天津卷第20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截图
(3)兼顾图示类文本,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与图片类和图表类文本相比,2017—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对图示 类非连续性文本关注较少,其题目数量仅占据非连续性文本题目数的 27%。尽管如此,图示类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与其他文 本相比,图示类文本可以将原本看不到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 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实现思维的可视化。[17]因此,在高考语 文试卷中呈现图示类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考语文命 题对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关注,也契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 与提升”的理念。
在文本形式维度,研究者一般采用列举法来概括非连续性文 本的常见样式。例如:邱辰将非连续性文本分为图类、表单类、 文字说明类、媒体类、多材料组合类、部分公文等;王建红根据 呈现方式的不同,将非连续文本分为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文本 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字文本的信息组合体。这种分类方式虽然 列举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常见形式,但却扩大了非连续性文本的 外延,将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也归为非连续性文本。本研究结合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从文本的外在形式来划分,将非连续 性文本分为图表、图示和图片3个大类。
图示类非连续性文本一般包括流程图、示意图、框架图等, 在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主要以各类流程图的形式出 现,即将某一事件的流程或者文本的内容结构以示意图的形式 呈现出来。例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第21题,展示了某 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所规划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要求考生 将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考生在作答时必须读懂各个流程的 内容以及箭头所指示的顺序,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估、反馈” 之后,箭头又回到了起点,说明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流程。这 一流程图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进行可视化,再让考生对其进 行文字介绍,体现了对考生逻辑思维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