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效劳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愿效劳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路-学校党建论文
志愿效劳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路
杨军韩兆霞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的价值观,假设欲使其从价值高地走向现实,为大学生所认同和践行,那么需要有吸引人、说服人、感动人的实践载体。

志愿效劳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其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是,基于志愿效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三个方面的窘境:知行统一坚持难、功利主义排除难、合法权益保障难。

为化解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那么应该:注重化虚为实,提高契合度;创新治理模式,提高实效性;注重广度深度,扩大阻碍面;完善法规法律,增强保障力;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

关键词:志愿效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者简介:杨军,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韩兆霞,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与高等教育治理。

(江苏盐城224051)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1SJDFDY083)的研究功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21)04-0009-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的价值观,假设欲使其从价值高地走向现实,为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那么需要有吸引人、说服人、感动人的实践载体。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理性认同,又要知行合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作用范围更大、阻碍覆盖面更广的当属志愿效劳。

志愿效劳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具有独特的实践育人效能。

一、基于志愿效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逻辑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是不是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就超级清楚地告知咱们,一个理论是不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查验,这是马克思主义熟悉论的大体原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性是它的本质特点,即它的形成和效用的发挥必需借助于实践,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观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

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需借助实践载体,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志愿效劳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大学生在志愿效劳中,了解国情,目击祖国各行各业发生的剧变,在无形中滋长爱国之情。

坚持不懈的志愿效劳也培育了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了诚信意识。

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等精神诠释着友善的内涵,传递着道德正能量,取得了一种道德体验和感受,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正如迈克尔·沃尔泽所言,“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

2.第二,志愿效劳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9世纪初西方的慈善效劳是志愿效劳的源头,自但是然,志愿效劳就继承了其众生平等、博爱、自由的思想。

志愿效劳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实践形式,有效克服了灌输式教育的局限性。

通过志愿效劳,使大学生熟悉到公平是和谐社会各阶级关系的大体准那么,也是提升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

大学生在志愿效劳的相关规那么约束下依法开展志愿效劳活动,熟悉到法治的内涵,体验到公平办事、依法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对法律法规常存敬畏之心。

3.再次,志愿效劳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盛、民主、文明、和谐)。

大学生在志愿效劳中熟悉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重要内涵,体会到自身在实现“中国梦”中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增强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意识。

志愿效劳表现出踊跃向上的精神追求,引领文明新风尚,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志愿效劳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使不同阶级的群体增强了彼此明白得,增进了社会信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增进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进而增进了社会整体和谐。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效劳之间是包括和被包括的互动关系,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在实践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志愿效劳因其特殊的“奉献、友爱、合作、进步”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教化功能,实质上是一种具体的价值实践,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正如黑格尔所言:“一个人做了如此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能够说是有德的。


二、基于志愿效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实窘境
1.知行统一坚持难。

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知行统一,是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宝贝。

部份大学生尽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志愿效劳的具体实践中,却无法较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带有较浓的行政化色彩,活动的宣传发动、人员招募、具体实施几乎全程由共青团组织负责。

如此的志愿活动尽管具有步伐统一、声势浩大、吸引力强的特点,可是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取得有效表现和发挥。

在行政化的动员体制下,部份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公益形象,参加活动带有必然的强制性和盲目性;一些大学生仅凭一时冲动和临时亢奋加入志愿组织,缺少必要的心理预备和稳固的效劳热情。

在这种组织方式下,志愿者队伍不稳固,志愿效劳活动的持续性较差。

在高校中,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踊跃性随入校时刻而呈现减弱趋势,通常大一、大二学生参与热情较高,而大三、大四除少数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和负责人外,其他学生很少参加志愿效劳活动。

而且一些志愿效劳活动的开展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没有将志愿效劳所要求的精神内涵、道德意蕴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机。

理论离开实际、知行不统一致使志愿效劳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2.功利主义排除难。

志愿效劳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爱心,是一种奉献。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志愿效劳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在奉献自己、效劳社会的进程中,增进了自身知识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培育了正确的道德价值方向,实现了个人精神境遇的升华。

可是,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部份大学生参加志愿效劳活动表现出各类各样的功利主义偏向,直接致使其参加志愿效劳的踊跃性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自觉效劳能力不足,在活动中缺乏主动效劳、主动学习和主动合作的精神。

当前大学生志愿效劳活动专门大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宣传轻实效的问题,追求人多喧闹、眼球效应,存在赶时兴、造声势的现象,而对很多真正需要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志愿效劳项目却做的很少。

这种“一阵风”“一窝蜂”“形式化”的短时间行为事实上并非是真正的志愿效劳精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部份大学生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参加志愿效劳活动,表现出高度的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其行为明显违抗了志愿效劳的宗旨,无法在活动中养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性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格格不入。

在社会大环境潜移默化的阻碍下,志愿效劳中的功利主义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障碍之一。

3.合法权益保障难。

志愿效劳同其它社会活动一样,不可幸免存在必然的风险,这就需要完善的法律加以标准和爱惜。

我国目前对大学生志愿效劳的效劳定位、效劳对象、效劳范围、效劳形式和合法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致使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清楚、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明朗、职责权限不清楚。

志愿者的效劳行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一旦大学生在志愿效劳中显现劳动纠纷、人身损害等不公平待遇和意外情形,不仅会损害志愿者自身的利益,而且会大大挫伤大学生参加志愿效劳的踊跃性和主动性。

在法律框架内成立、完善志愿效劳的保障和
鼓励机制,将更能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更能推动我国志愿效劳事业的深切开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学雷锋志愿效劳常态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支持和进展志愿效劳组织”,因此制定全国性志愿效劳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理应提上议事日程。

三、基于志愿效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思路
1.注重化虚为实,提高契合度。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以为:“青青年在持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具有的态度和偏向的进展,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教授发生,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停留在口头说教定式中,必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由观念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必需细化为操作性强的行为准那么,使之接地气、对象化,实现由抽象向具体、由概念向准那么、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化,清楚构建起个体言行的尺度和边界,便于大学生更好地遵循。

坚持以志愿效劳为基点开展培育工作,应重视发挥志愿效劳的情境教育性,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的人文精神,使培育工作与志愿效劳融为一体,才能帮忙大学生在志愿效劳中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虚为实有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志愿效劳的始终,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转化为认同,把认同升华为信仰,把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最终积淀和内化为一种稳固、恒久的言行范式。

2.创新治理模式,提高实效性。

治理模式是治理者所采纳的大体治理思路和方式,具体指一种成型的、能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治理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来发觉和解决治理进程中的问题,标准治理手腕,实现既定目标。

志愿效劳是一种无偿性、公益性的利他行为,其治理模式应有别于其他营利性的行为。

成立组织化、项目化和专业化的治理模式是大学生志愿效劳治理模式进展的必然趋势。

一样而言,组织化的成效远大于个人行为。

在那个意义上,大学生志愿效劳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用就越大。

大学生志愿效劳活动项目化治理,确实是把大学生志愿效劳的具体活动视为项目,通过项目设计、申报、运作、验收等程序,提高志愿效劳的质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大学生是一个综合素养相对较高的群体,应由提供零打坏敲的志愿效劳向提供专业化的志愿效劳转变,更好地知足社会高层次需求。

构建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的志愿效劳模式,应以调动大学生的踊跃性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为手腕,分级治理与分类治理相结合,他律治理与自律治理相融合,从志愿效劳的理念、目标、方式、途径和进程等方面创新志愿效劳治理。

志愿效劳治理模式的创新,将大大拓宽志愿效劳的生存空间,提高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效性。

3.注重广度深度,扩大阻碍面。

志愿效劳的广度和深度,是公民社会责任的表现、价值追求的彰显和精神境遇的展现,折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厚度和高度。

当前志愿效劳深度不深、广度不广,恰正是大学生志愿效劳事业健康进展的“短板”。

比如“重阳节养老院老人一天被洗7次脚”的报导反映出大学生志愿效劳的领域比较窄,层次比较浅,走过场、流于形式的偏向比较突出。

要克服那个问题,就必需在志愿效劳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在广度上,丰硕志愿效劳的内容和主题,动员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效劳,踊跃效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延长志愿效劳的辐射半径,增加受益人数;在深度上,摒弃“有始无终”式的粗放效劳,提供专业化、技
术性的高质量效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需开发志愿效劳项目,塑造特色品牌,增强志愿效劳的针对性。

只有通过志愿效劳的深度拓展、广度延伸,实现单一、低级的志愿效劳向多元、高级的志愿效劳的转变,才能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程度,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4.完善法律法规,增强保障力。

志愿效劳的法律法规是志愿效劳进展到一按时期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现象步入公众视野并慢慢成熟的标志。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制订了旨在增进志愿效劳事业健康进展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志愿者爱惜法》、波兰的《公共利益和志愿者法》等。

提高社会各界对志愿效劳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需要具有导向性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志愿效劳立法的不足制约了志愿效劳事业的蓬勃进展。

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各地出台的志愿效劳地址性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全国性的志愿效劳法律法规,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志愿效劳的法治化,保证志愿效劳能取得稳固的社会支持,为大学生开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效劳提供法律保障。

志愿效劳立法一旦付诸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志愿效劳事业标准有序进展,随着志愿效劳领域扩大化、形式多样化,作为志愿者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其提供的志愿效劳质量都将取得显著的提高,志愿效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的功能也必将进一步彰显。

5.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

机制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稳固的联系和运行方式。

成立健全良好的机制是志愿效劳事业维持生机和动力的全然,是幸免“志愿失灵”的必然要求。

一是成立协同机制。

志愿效劳是一项非营利性的道德实践活动,要想长效进展,就要成立“政府——社会——高校”一起参与的协同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合力。

二是成立鼓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说明,没有任何一项事业仅仅依托爱心、热情和奉献就能够长久地支撑下去。

必需成立志愿效劳活动的长效鼓励机制,让志愿者在效劳活动中取得愉悦感、成绩感和知足感,从而维持参与的热情。

三是成立评判机制。

依照志愿者的职位和工作内容设立合理可行的的评判指标,成立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评判机制,有利于提高志愿效劳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增进社会对志愿效劳的了解,从而推动志愿效劳活动的深切开展。

四是成立进退机制。

大学生志愿活动要尝试实行“持证”上岗,关于在志愿效劳活动中显现违规违法者,应取消其志愿效劳的资格。

科学的进退机制是鼓励机制的重要补充,有助于维持志愿者效劳队伍的稳固性和纯洁性,增进志愿效劳标准化、常态化,最终提高志愿效劳活动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奉献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