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结构的疲劳断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5 焊接结构的疲劳断裂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本章内容:1.焊接结构疲劳失效的分类及危害 2.焊接疲劳断裂的特征 3.焊接结构疲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焊接结构疲劳的防治措施
疲劳断裂是金属结构失效的一种主要形式。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由于疲劳而失效的金属结构, 约占失效结构的90%。
劳极限”,
钢材的疲劳强度与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 σ-1 = (0.45~0.55)σb 条件疲劳极限:
钢材的循环次数一般取 N = 107 有色金属的循环次数一般取 N = 108
陶瓷、高分子材料-疲劳抗力很低; 金属材料-疲劳强度较高;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较好的抗疲劳性能。
四、疲劳断裂的类型
2、晶界处开裂 晶界就是面缺陷; 位错运动易发生塞积,出现应力集中,晶界
开裂。
3、相界面开裂 两相(包括第二相、夹杂)间的结合力差,
各相的形变速率不同,易在相结合处或弱相内出 现开裂。 只有首先达到临界尺寸的裂纹核,才能继续
长大。
二、疲劳裂纹扩展过程及机理
1、裂纹扩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沿主滑移系,以纯剪切方式向内扩展;扩展速
例如,某电厂水冷壁下的集箱(15钢)在 长期运行中受热不均匀经受较大的交变热 应力,致使集箱产生热疲劳破坏。
1、基本概念 在循环热应力和热应变作用下,产生的
疲劳称为热疲劳。
热疲劳属低周疲劳(周期短;明显塑性 变形)。
由温度和机械应力叠加引起的疲劳,称 为热机械疲劳。
2、热应力的产生 外部约束 不让材料自由膨胀; 内部约束 温度梯度,相互约束,产生热应力。 热应变 导致裂纹的萌生,扩展。
这种应力称为交变应力。
二、平均应力:
三、应力幅:
m
m
ax
2
m
in
a
m
ax
2
m
in
t 曲线称为应力谱。应力重复变化一次的过程,称为
一个应力循环。应力重复变化的次数 ,称为应力循环次数。
四、几种特殊的交变应力:
1.对称循环:
r min 1 max
m min
a
T
t
m 0
2.脉动循环:
m a
对称交变;脉动;波动;不对称交变应力。
反复作用的荷载值不随时间变化,则 在所有应力循环内的应力幅将保持常量, 称为常幅疲劳。
若反复荷载作用下,应力循环内的应 力随时间随机变化,则称为变幅疲劳。其 循环应力谱如图2和图3所示。
min max
max
min
max
= -1
min
<0
max max
<0
由于应力交变,断面摩擦而光亮。 加工硬化。 随应力状态及其大小的不同,可有一个或几个疲劳源。
2、疲劳区(贝纹区) 断面比较光滑,并分布有贝纹线。 循环应力低,材料韧性好,疲劳区大,贝纹线细、明显。 有时在疲劳区的后部,还可看到沿扩展方向的疲劳台阶
(高应力作用)。
3、瞬断区
一般在疲劳源的对侧。
脆性材料为结晶状断口;韧性材料有放射状纹理;边缘
2、接触应力(赫兹应力) 两物体接触,表面上产生局部的压应力,称为
接触应力。 接触处的接触应力为三向压应力。
3、接触疲劳破坏方式 (1)麻点剥落
局部塑性变形,产生裂纹、扩展(滑移带开裂) 润滑剂气蚀(高压冲击波) 剥落下一块金属而形成一凹坑 (2)浅层剥落 最大切应力处,塑化变形最剧烈,非金属夹杂 物附近萌生裂纹。 表层、次表层产生了加工硬化。 (3)深层剥落 过渡区是薄弱区,萌生裂纹,先平行于表面扩 展,后垂直于表面扩展,最后形成大的剥落坑。
下图水压机疲劳断裂事例,很明显,疲 劳裂纹是从设计不良的焊接接头的应力集 中点产生的。
焊接结构较其它结构(如铆接结构)更 容易产生疲劳断裂,这是因为:
1)铆接结构的疲劳裂纹发展遇到钉孔或板 层间隔会受阻,焊接结构由于其整体性, 一旦产生裂纹,裂纹扩展不受阻止,直至 整个构件断裂。
2)焊接连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产生应力集 中的夹渣、气孔、咬边等缺陷。
一、疲劳断裂示例
1、疲劳断裂的示例:
疲劳事故最早发生在 19 世纪初期。疲劳一般 从应力集中开始,而焊接结构的疲劳又往往是从 焊接接头处产生,下图 是几个典型的焊接结构疲 劳断裂事例。
下图为直升飞机起落架的疲劳断裂图, 裂纹是从应力集中很高的角接板尖端开始, 该机飞行着陆2118次后发生破坏,属于低 周疲劳。
二、疲劳断裂概念
2.疲劳破坏的概念 钢材在连续反复荷载作用下,其应力虽
然没有达到抗拉强度,甚至还低于屈服强 度时,也可能发生突然破坏,这种现象称 为疲劳破坏。钢材在疲劳破坏之前,没有 明显的变形,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脆性断裂, 所以疲劳破坏属于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脆性 破坏。
PP
PP
折铁丝
三、疲劳极限
疲劳断裂和脆性断裂从性质到形式都不一样。 两者比较,断裂时的变形都很小,但疲劳需要多 次加载,而脆性断裂一般不需要多次加载;结构 脆断是瞬时完成的,而疲劳裂纹的扩展则是缓慢 的,有时需要长达数年时间。
此外,脆断受温度的影响特别显著,随着温 度的降低,脆断的危险性迅速增加,但疲劳强度 却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a
max
min 2
m
max
min 2
r min max
1、变动载荷 大小、方向或者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而变化。
变化分为周期性,无规则性。相对应的应力,称为变动
应力。
2、循环应力 循环应力的波形一般近似为正弦波、矩形波和三角形波
等。
(1)循环应力的描叙 平均应力 σm=1/2(σmax+σmin) 应力幅 σa=1/2(σmax-σmin) 应力比 γ=σmin/σmax (2)循环应力的种类(See Fig 5-2/P108)
3)焊缝区存在着很大的残余拉应力。
r min 1 max
m 0
r 0 0 max
m
max 2
r min 0
m
min 2
0
r0
mm 0
0 r 1
m 0
火车轴(弯曲) 齿轮齿根 曲轴(扭转) (弯曲)
球轴承
连连杆杆
缸盖螺钉
(压缩) ((小小拉拉大大压压)) (大拉小拉)
3、衡量标准 一定温度幅,产生一定尺寸疲劳裂纹的循环次
数。 4、提高热疲劳寿命的途径
材料 减小热膨胀系数,提高λ,均匀性, 高温强度。
工件状况 减小应力集中。 使用 减小热冲击。
3、、接触疲劳
1、基本概念 对偶件(如轴承、齿轮等)在交变接触压应力
长期作用下,而在材料表面产生的疲劳损伤。 形貌:点蚀,浅层剥落和深层剥落。 (轴承、齿轮表面、钢轨等) 接触疲劳曲线两种 σ接~N,σ接~1/N。
下图为载货汽车底架纵梁的疲劳断裂, 该梁板厚5mm,承受反复的弯曲应力,在 角钢和纵梁的焊接处,因应力集中很高而 产生裂纹,该车破坏时已运行30000Km。
下图表示空气压缩机法兰盘和管道连接 处,因采用应力集中系数很高的角焊缝而 导致疲劳断裂,改为应力集中较小的对接 焊缝后,疲劳断裂事故大大减少。
最后断裂区
随着裂纹的扩展,有效承载面积减小, 应力增加,当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时, 即发生快速断裂。
此区同静载脆断断口,呈放射状。
疲劳源区和疲劳裂纹扩展区的微观形貌
一个疲 劳源
疲 劳 源 区
疲劳 条纹
疲 劳 裂 纹 扩 展 区
两个疲 劳源
微裂纹
断口特征
七、疲劳断裂的过程及机理
疲劳破坏的过程及机理 构件的疲劳破坏,实质上是裂纹的产生、
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符号相反而其绝对值 相等,即p=-1(图1a),称为对称循环。
当最大应力为拉应力而最小应力为零时, (图19-5c),称为脉冲循环。
例如齿轮上任一齿的齿根处A点的应力(图 (a)),在传动过程中,轴每转一周该齿啮 合一次,A点的弯曲正应力就由零变到最大 值,然后再回到零。齿轮不停地转动,应 力就不断地作周期性变化,如图(b)所示。
五、载荷的概念
所谓静荷载是指由零缓慢地增加到某一定值后保持不 变或变动很小的荷载。构件受静荷载作用时,体内各点没 有加速度,或加速度很小可忽略不计,此时构件处于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平衡状态。
在静荷载作用下,构件中产生的应力称为静应力。 相反,若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体内各点有明显的加速度,
或者荷载随时间有显著的变化,这类荷载称为动荷载。 交变应力 工程中的某些构件工作可经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
值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强度)。它反映材料抗疲劳断裂
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当应力的最大值低于某一定值时,
材料可能经受无限次循环仍然不会发生疲劳断裂。这个最
大应力值,就叫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
循环应力只要不超过某个“最大限度”,构件就可以
经历无数次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这个限度值称为“疲
r min 0 max
a m
t
max
2
3.静循环:
t
r min 1 max
五、稳定交变应力:循环特征及周期不变。
a 0
交变载荷:载荷大小和方向 随时间发生周期变化的载 荷。
疲劳断裂:零件在交变载荷 下经过长时间工作而发生 断裂的现象成为疲劳断裂。
最大应力 σmax 最小应力 σmin 幅应力 σa 平均应力 σm 应力比 r
扩展和最后断裂的全过程。 三个阶段组成:1)在应力集中处产生初始
疲劳裂纹; 2)裂纹稳定扩展; 3)结构断裂。 疲劳破坏是积累损伤的结果。缺陷→微观
裂纹→宏观裂纹。
( 疲劳过程:裂纹萌生、亚稳护展、失稳 扩展、断裂。)
一、裂纹萌生及机理 常将0.05~0.1mm的裂纹定为疲劳裂纹核。 引起裂纹萌生的原因:应力集中、不均
疲劳断裂是损伤的积累,它的初期现象 是在零件表面或表层形成微裂纹,这种微 裂纹随着应力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扩展, 直至余下的未裂开的截面积不足以承受外 荷载时,零件就突然断裂。
疲劳断口的特征
疲劳断口
疲劳源
(a)
图8-8 疲劳断口
(b)
(a)疲劳断口宏观形貌 (b)疲劳条纹的微观图象
1、疲劳源 裂纹的萌生地;裂纹处在亚稳扩展过程中。
低周疲劳的特点 1、局部产生宏观变形,应力与应变之间
呈非线性。
2、裂纹成核期短,有多个裂纹源。 3、断口呈韧窝状、轮胎花样状。 4、疲劳寿命取决于塑性应变幅。
多数零件按疲劳极限进行设计;
有些零件承受的交变应力远高于疲劳 极限,用过载持久值进行设计。
低周疲劳 N<105; 高周疲劳 N>105
2、热疲劳。工作过程中,受反复加热和冷 却的元件,在反复加热和冷却的交变温度 下,元件内部产生较大的热应力,由于热 应力反复作用而产生的破坏称为热疲劳。
结构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称为疲劳破坏。
六、疲劳破坏的特点及特征
疲劳破坏的特点 (1) 交变应力下材料发生破坏时的最大应力,一般低于
静荷载作用的强度极限,有时甚至低于屈服极限(低应力 破坏 (2) 无论是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 均表现为脆性断裂,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3) 材料发生破坏时,交变应力的循环次数与应力的大 小有关,应力越大,循环次数越少 (4) 断裂面上有裂纹的起源点和两个明显不同的区域, 即光滑区域和粗糙区域,如图所示。
>0
min
=0
= max
min
=1
min
图2 常幅应力循环的谱
(a)完全对称循环
(b)脉冲循环
(c)不完全对称循环
(d)不完全对称循环
图3 变幅应力循环的谱
反复荷载引起的应力循环形式有同号应 力循环和异号应力循环两种类型。
循环中绝对值最小的峰值应力与绝对值 最大的峰值之比称为应力循环特征值,当 为拉应力时,或取正号;当为压应力时, 或取负号。
为剪切唇。
返回
疲劳源区
零件所用材料的内部缺陷、 加工缺陷、设计欠缺等引起局 部应力集中,这些局部区域成 为裂纹的产生地,即疲劳裂纹 源区。
疲劳裂纹扩展区
疲劳裂纹形成后,在交变应力 的作用下,裂纹口不断张开和闭合, 裂纹表面相互摩擦,裂纹向前扩展 的同时留下一条条光亮的弧线,称 疲劳线。
疲劳线呈“贝壳状”或“海滩 状”,这是疲劳断裂的重要特征。
匀塑性形变。 方式为:表面滑移带开裂;晶界或其他
界面开裂。
1、滑移带开裂 (1)驻留滑移带
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永留或能再现的循环滑移 带,称为驻留滑移带。通过位错的交滑移,使驻 留滑移带加宽。 (2)挤出峰和挤入槽
滑移带在表面加宽过程中,还会向前或向后移 动,形成挤出峰和挤入槽。
循环过程中,峰、槽不断增加,增高(或变 深)。(柯垂耳-赫尔模型)。孪晶处也易出现挤 出峰和挤入槽。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本章内容:1.焊接结构疲劳失效的分类及危害 2.焊接疲劳断裂的特征 3.焊接结构疲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焊接结构疲劳的防治措施
疲劳断裂是金属结构失效的一种主要形式。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由于疲劳而失效的金属结构, 约占失效结构的90%。
劳极限”,
钢材的疲劳强度与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 σ-1 = (0.45~0.55)σb 条件疲劳极限:
钢材的循环次数一般取 N = 107 有色金属的循环次数一般取 N = 108
陶瓷、高分子材料-疲劳抗力很低; 金属材料-疲劳强度较高;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较好的抗疲劳性能。
四、疲劳断裂的类型
2、晶界处开裂 晶界就是面缺陷; 位错运动易发生塞积,出现应力集中,晶界
开裂。
3、相界面开裂 两相(包括第二相、夹杂)间的结合力差,
各相的形变速率不同,易在相结合处或弱相内出 现开裂。 只有首先达到临界尺寸的裂纹核,才能继续
长大。
二、疲劳裂纹扩展过程及机理
1、裂纹扩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沿主滑移系,以纯剪切方式向内扩展;扩展速
例如,某电厂水冷壁下的集箱(15钢)在 长期运行中受热不均匀经受较大的交变热 应力,致使集箱产生热疲劳破坏。
1、基本概念 在循环热应力和热应变作用下,产生的
疲劳称为热疲劳。
热疲劳属低周疲劳(周期短;明显塑性 变形)。
由温度和机械应力叠加引起的疲劳,称 为热机械疲劳。
2、热应力的产生 外部约束 不让材料自由膨胀; 内部约束 温度梯度,相互约束,产生热应力。 热应变 导致裂纹的萌生,扩展。
这种应力称为交变应力。
二、平均应力:
三、应力幅:
m
m
ax
2
m
in
a
m
ax
2
m
in
t 曲线称为应力谱。应力重复变化一次的过程,称为
一个应力循环。应力重复变化的次数 ,称为应力循环次数。
四、几种特殊的交变应力:
1.对称循环:
r min 1 max
m min
a
T
t
m 0
2.脉动循环:
m a
对称交变;脉动;波动;不对称交变应力。
反复作用的荷载值不随时间变化,则 在所有应力循环内的应力幅将保持常量, 称为常幅疲劳。
若反复荷载作用下,应力循环内的应 力随时间随机变化,则称为变幅疲劳。其 循环应力谱如图2和图3所示。
min max
max
min
max
= -1
min
<0
max max
<0
由于应力交变,断面摩擦而光亮。 加工硬化。 随应力状态及其大小的不同,可有一个或几个疲劳源。
2、疲劳区(贝纹区) 断面比较光滑,并分布有贝纹线。 循环应力低,材料韧性好,疲劳区大,贝纹线细、明显。 有时在疲劳区的后部,还可看到沿扩展方向的疲劳台阶
(高应力作用)。
3、瞬断区
一般在疲劳源的对侧。
脆性材料为结晶状断口;韧性材料有放射状纹理;边缘
2、接触应力(赫兹应力) 两物体接触,表面上产生局部的压应力,称为
接触应力。 接触处的接触应力为三向压应力。
3、接触疲劳破坏方式 (1)麻点剥落
局部塑性变形,产生裂纹、扩展(滑移带开裂) 润滑剂气蚀(高压冲击波) 剥落下一块金属而形成一凹坑 (2)浅层剥落 最大切应力处,塑化变形最剧烈,非金属夹杂 物附近萌生裂纹。 表层、次表层产生了加工硬化。 (3)深层剥落 过渡区是薄弱区,萌生裂纹,先平行于表面扩 展,后垂直于表面扩展,最后形成大的剥落坑。
下图水压机疲劳断裂事例,很明显,疲 劳裂纹是从设计不良的焊接接头的应力集 中点产生的。
焊接结构较其它结构(如铆接结构)更 容易产生疲劳断裂,这是因为:
1)铆接结构的疲劳裂纹发展遇到钉孔或板 层间隔会受阻,焊接结构由于其整体性, 一旦产生裂纹,裂纹扩展不受阻止,直至 整个构件断裂。
2)焊接连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产生应力集 中的夹渣、气孔、咬边等缺陷。
一、疲劳断裂示例
1、疲劳断裂的示例:
疲劳事故最早发生在 19 世纪初期。疲劳一般 从应力集中开始,而焊接结构的疲劳又往往是从 焊接接头处产生,下图 是几个典型的焊接结构疲 劳断裂事例。
下图为直升飞机起落架的疲劳断裂图, 裂纹是从应力集中很高的角接板尖端开始, 该机飞行着陆2118次后发生破坏,属于低 周疲劳。
二、疲劳断裂概念
2.疲劳破坏的概念 钢材在连续反复荷载作用下,其应力虽
然没有达到抗拉强度,甚至还低于屈服强 度时,也可能发生突然破坏,这种现象称 为疲劳破坏。钢材在疲劳破坏之前,没有 明显的变形,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脆性断裂, 所以疲劳破坏属于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脆性 破坏。
PP
PP
折铁丝
三、疲劳极限
疲劳断裂和脆性断裂从性质到形式都不一样。 两者比较,断裂时的变形都很小,但疲劳需要多 次加载,而脆性断裂一般不需要多次加载;结构 脆断是瞬时完成的,而疲劳裂纹的扩展则是缓慢 的,有时需要长达数年时间。
此外,脆断受温度的影响特别显著,随着温 度的降低,脆断的危险性迅速增加,但疲劳强度 却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a
max
min 2
m
max
min 2
r min max
1、变动载荷 大小、方向或者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而变化。
变化分为周期性,无规则性。相对应的应力,称为变动
应力。
2、循环应力 循环应力的波形一般近似为正弦波、矩形波和三角形波
等。
(1)循环应力的描叙 平均应力 σm=1/2(σmax+σmin) 应力幅 σa=1/2(σmax-σmin) 应力比 γ=σmin/σmax (2)循环应力的种类(See Fig 5-2/P108)
3)焊缝区存在着很大的残余拉应力。
r min 1 max
m 0
r 0 0 max
m
max 2
r min 0
m
min 2
0
r0
mm 0
0 r 1
m 0
火车轴(弯曲) 齿轮齿根 曲轴(扭转) (弯曲)
球轴承
连连杆杆
缸盖螺钉
(压缩) ((小小拉拉大大压压)) (大拉小拉)
3、衡量标准 一定温度幅,产生一定尺寸疲劳裂纹的循环次
数。 4、提高热疲劳寿命的途径
材料 减小热膨胀系数,提高λ,均匀性, 高温强度。
工件状况 减小应力集中。 使用 减小热冲击。
3、、接触疲劳
1、基本概念 对偶件(如轴承、齿轮等)在交变接触压应力
长期作用下,而在材料表面产生的疲劳损伤。 形貌:点蚀,浅层剥落和深层剥落。 (轴承、齿轮表面、钢轨等) 接触疲劳曲线两种 σ接~N,σ接~1/N。
下图为载货汽车底架纵梁的疲劳断裂, 该梁板厚5mm,承受反复的弯曲应力,在 角钢和纵梁的焊接处,因应力集中很高而 产生裂纹,该车破坏时已运行30000Km。
下图表示空气压缩机法兰盘和管道连接 处,因采用应力集中系数很高的角焊缝而 导致疲劳断裂,改为应力集中较小的对接 焊缝后,疲劳断裂事故大大减少。
最后断裂区
随着裂纹的扩展,有效承载面积减小, 应力增加,当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时, 即发生快速断裂。
此区同静载脆断断口,呈放射状。
疲劳源区和疲劳裂纹扩展区的微观形貌
一个疲 劳源
疲 劳 源 区
疲劳 条纹
疲 劳 裂 纹 扩 展 区
两个疲 劳源
微裂纹
断口特征
七、疲劳断裂的过程及机理
疲劳破坏的过程及机理 构件的疲劳破坏,实质上是裂纹的产生、
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符号相反而其绝对值 相等,即p=-1(图1a),称为对称循环。
当最大应力为拉应力而最小应力为零时, (图19-5c),称为脉冲循环。
例如齿轮上任一齿的齿根处A点的应力(图 (a)),在传动过程中,轴每转一周该齿啮 合一次,A点的弯曲正应力就由零变到最大 值,然后再回到零。齿轮不停地转动,应 力就不断地作周期性变化,如图(b)所示。
五、载荷的概念
所谓静荷载是指由零缓慢地增加到某一定值后保持不 变或变动很小的荷载。构件受静荷载作用时,体内各点没 有加速度,或加速度很小可忽略不计,此时构件处于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平衡状态。
在静荷载作用下,构件中产生的应力称为静应力。 相反,若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体内各点有明显的加速度,
或者荷载随时间有显著的变化,这类荷载称为动荷载。 交变应力 工程中的某些构件工作可经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
值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强度)。它反映材料抗疲劳断裂
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当应力的最大值低于某一定值时,
材料可能经受无限次循环仍然不会发生疲劳断裂。这个最
大应力值,就叫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
循环应力只要不超过某个“最大限度”,构件就可以
经历无数次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这个限度值称为“疲
r min 0 max
a m
t
max
2
3.静循环:
t
r min 1 max
五、稳定交变应力:循环特征及周期不变。
a 0
交变载荷:载荷大小和方向 随时间发生周期变化的载 荷。
疲劳断裂:零件在交变载荷 下经过长时间工作而发生 断裂的现象成为疲劳断裂。
最大应力 σmax 最小应力 σmin 幅应力 σa 平均应力 σm 应力比 r
扩展和最后断裂的全过程。 三个阶段组成:1)在应力集中处产生初始
疲劳裂纹; 2)裂纹稳定扩展; 3)结构断裂。 疲劳破坏是积累损伤的结果。缺陷→微观
裂纹→宏观裂纹。
( 疲劳过程:裂纹萌生、亚稳护展、失稳 扩展、断裂。)
一、裂纹萌生及机理 常将0.05~0.1mm的裂纹定为疲劳裂纹核。 引起裂纹萌生的原因:应力集中、不均
疲劳断裂是损伤的积累,它的初期现象 是在零件表面或表层形成微裂纹,这种微 裂纹随着应力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扩展, 直至余下的未裂开的截面积不足以承受外 荷载时,零件就突然断裂。
疲劳断口的特征
疲劳断口
疲劳源
(a)
图8-8 疲劳断口
(b)
(a)疲劳断口宏观形貌 (b)疲劳条纹的微观图象
1、疲劳源 裂纹的萌生地;裂纹处在亚稳扩展过程中。
低周疲劳的特点 1、局部产生宏观变形,应力与应变之间
呈非线性。
2、裂纹成核期短,有多个裂纹源。 3、断口呈韧窝状、轮胎花样状。 4、疲劳寿命取决于塑性应变幅。
多数零件按疲劳极限进行设计;
有些零件承受的交变应力远高于疲劳 极限,用过载持久值进行设计。
低周疲劳 N<105; 高周疲劳 N>105
2、热疲劳。工作过程中,受反复加热和冷 却的元件,在反复加热和冷却的交变温度 下,元件内部产生较大的热应力,由于热 应力反复作用而产生的破坏称为热疲劳。
结构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称为疲劳破坏。
六、疲劳破坏的特点及特征
疲劳破坏的特点 (1) 交变应力下材料发生破坏时的最大应力,一般低于
静荷载作用的强度极限,有时甚至低于屈服极限(低应力 破坏 (2) 无论是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 均表现为脆性断裂,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3) 材料发生破坏时,交变应力的循环次数与应力的大 小有关,应力越大,循环次数越少 (4) 断裂面上有裂纹的起源点和两个明显不同的区域, 即光滑区域和粗糙区域,如图所示。
>0
min
=0
= max
min
=1
min
图2 常幅应力循环的谱
(a)完全对称循环
(b)脉冲循环
(c)不完全对称循环
(d)不完全对称循环
图3 变幅应力循环的谱
反复荷载引起的应力循环形式有同号应 力循环和异号应力循环两种类型。
循环中绝对值最小的峰值应力与绝对值 最大的峰值之比称为应力循环特征值,当 为拉应力时,或取正号;当为压应力时, 或取负号。
为剪切唇。
返回
疲劳源区
零件所用材料的内部缺陷、 加工缺陷、设计欠缺等引起局 部应力集中,这些局部区域成 为裂纹的产生地,即疲劳裂纹 源区。
疲劳裂纹扩展区
疲劳裂纹形成后,在交变应力 的作用下,裂纹口不断张开和闭合, 裂纹表面相互摩擦,裂纹向前扩展 的同时留下一条条光亮的弧线,称 疲劳线。
疲劳线呈“贝壳状”或“海滩 状”,这是疲劳断裂的重要特征。
匀塑性形变。 方式为:表面滑移带开裂;晶界或其他
界面开裂。
1、滑移带开裂 (1)驻留滑移带
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永留或能再现的循环滑移 带,称为驻留滑移带。通过位错的交滑移,使驻 留滑移带加宽。 (2)挤出峰和挤入槽
滑移带在表面加宽过程中,还会向前或向后移 动,形成挤出峰和挤入槽。
循环过程中,峰、槽不断增加,增高(或变 深)。(柯垂耳-赫尔模型)。孪晶处也易出现挤 出峰和挤入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