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和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和答案
单选题(共20题)
1.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同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

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以下()。

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
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
【答案】 D
2. 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0.1mol/LAlCl3溶液中:K+、H+、NO3-、SO42-
B.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NH4+、Ca2+、NO3-、Cl-
C.能使pH试纸呈深红色的溶液:Fe3+、Cl-、Ba2+、I-、SCN-
D.Kw/c(OH-)=1×10-12mol/L的无色溶液中:Na+、HCO3-、Cl-、K+ 【答案】 A
3. 某校初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初三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编制了一套化学期末试题,对本学期的化学教学情况进行测定。

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B
4. 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心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

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 D
5. 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A
6. 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时,稍有不慎即会酿成大祸,生活中对于化学用品的取用同样要求谨慎。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自来水厂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
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水中
D.燃着的酒精灯,酒精不够时,可直接添加
【答案】 D
7. 下列关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中最核心内容的表现
B.教学重点对于所有学习相同章节课程内容的学生而言是一致的
C.教学难点是相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而言的,学生能力水平不同,教学难点也不同
D.教学重点一定是教学难点
【答案】 D
8. 某问题为“北京市正在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其中修缮长城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的俗称是?”该问题属于()。

A.记忆水平的问题
B.评价水平的问题
C.应用水平的问题
D.理解水平的问题
【答案】 A
9. 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

A.化学课程目标
B.化学教学内容
C.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
D.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答案】 A
10. 下列表述不属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B.宏观特征与物质性质
C.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D.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答案】 B
11. 化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应遵循的分组原则是()。

A.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B.组间异质、组内异质
C.组间同质、组内同质
D.组间异质、组内同质
【答案】 A
12.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以上均是
【答案】 D
13. 一般来说,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具有下列哪几方面的指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4. 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体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是()。

A.有机化学基础
B.化学与生活
C.化学反应原理
D.物质结构与性质
【答案】 B
15. 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关于平衡常数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K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
B.K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
C.平衡移动,K值可能不变
D.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
【答案】 D
16. 在“中和滴定”一节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原理,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借以形成中和滴定的技能、技巧。

该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参观一调查法
D.练习法
【答案】 C
17. 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

A.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
B.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C.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
D.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
【答案】 C
18. 现代化学教学设计强调()。

A.凭借教学经验进行规划
B.理论对化学教学规划的指导作用
C.按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规划
D.实践对化学教学规划的指导作用
【答案】 C
19. 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疲劳,无精打采的现象,老师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应当是()。

A.对个别学生典型进行批评警示
B.让全体学生休息一会在进行授课
C.积极变换学习活动方式
D.设计精炼的习题让学生上台演练
【答案】 C
20. 下列关于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烷烃和环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均可被卤原子取代
B.烷烃和环烷烃均可发生氧化反应
C.烷烃和环烷烃均可发生异构化反应
D.烷烃和环烷烃均可与HX(X为卤族元素)发生开环加成反应
【答案】 D
大题题(共3题)
1. 案例: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209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人或4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

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

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

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粒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地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

【答案】(1)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物质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情境导人,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情境最为熟悉,因此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①该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具体事实情境,豆子和米粒都是生活中的物品。

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②该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

这些物品以个数计量较为困难,与本节课相关化学知识——原子、分子等这些微小粒子具有相似的性质。

要统计物品的量,需要分堆处理,那么要统计微观粒子的量同样可以考虑使用类似的处理方法,于是引出了“堆量”——物质的量。

③该情境创设具有情感性。

真实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事物,学生由心理和情感上的“贴切”感到学习情境的“真实”.由“真实”而容易“理解”情境中蕴含的知识观点。

2. 阅读下列文字。

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老师在讲解乙酸的相关内容时。

分别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

老师l:
【引入】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表演哑剧,剧情是吃鱼不小心误将鱼刺卡在喉部,喝一口醋,鱼刺变软变脆,顺利咽下。

【设问】
吃鱼的时候不小心误将鱼刺卡在喉部,为什么喝一口醋可使鱼刺变软?
【过渡】
这个问题的所在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乙酸。

教师2:
【引入】
师: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

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

师: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就上述两位老师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分析与评价。

(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化学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老师l运用让学生表演哑剧的形式,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引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老师2结合当地实情,运用当地的一句老话引入课题,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但老师
2引入课题的情境创设相对来说不够生动。

(2)创设化学学习情境应注意的问题:①情境作用的全面性:情境创设既要为认知学习和行为服务,也要为情感学习服务。

②情境创设的全程性: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③情境作用的发展性: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④情境的真实性: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越可靠,就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

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⑤情境的可接受性:情境创设要设计好“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3. 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是某本教材“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的教学内容,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潮湿的和干燥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在氯气中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并板书:,得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的结论。

这时有学生质疑,HCl与HClO同时生成,为什么不是HCl使有色布条褪色。

教师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HCl 有没有漂白性,并开展交流讨论得出了结论。

(1)简述实验探究法的主要环节。

(6分)(2)说明实验探究法的教学功能。

(7分)
【答案】(1)实验探究法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探究方法,运用好实验探究法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
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提出问题:从教材
以及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结合以前
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科学合理的假设。

③制订
计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以及合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

④进行实验: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⑤收集证据: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总结。

⑥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对假设进行合理的解释。

⑦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
己的问题,并吸取他人的优点,提出改进措施。

⑧表达与交流:通过口头以
及书面形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并与他人进行讨论与交流。

(2)①化学
实验探究的认识论功能。

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化学实验能为学生
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②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论
功能。

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受到观察、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等科学方法的训练。

③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论功能。

实验探究
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